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舌尖上的北宋

舌尖上的北宋

2016-06-17 廉克飛 時拾史事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與眾不同的歷史文獻——《東京夢華錄》,為什麼說它與眾不同的呢?因為這部書與我們平時讀的史書完全不同,比如二十四史中記錄的內容無非是帝王將相的興亡交替,作者所用筆法也是嚴謹慎重,春秋筆法。但是《東京夢華錄》卻完全相反,它內容上不是記載宮廷帝王權利爭鬥,遠離了波譎雲詭的朝廷,而是把眼光投放到民間,關注了黔首百姓,關注了販夫走卒,關注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而且文筆輕鬆,語言樸實。這確實在中國的史書志乘當中不可多見,可以說它開創了以筆記描述城市風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體裁,畫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文便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孟元老這個作者身世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因為歷史上沒有留下這個人的任何蛛絲馬跡。當然我們對他也不是一無所知,幸虧這位老先生在此書序言里寫了一段話,才讓我們能窺得一二。

「僕從先人宦遊南北.崇寧癸未到京師.」這個孟元老父親是個官員,他跟著父親早年走南闖北,在「崇寧」期間,他才來到京師----開封。「崇寧」即宋徽宗趙佶的年號。他在京師這十幾年應該說生活悠閑,足跡踏遍開封大街小巷,正如他自己說:「仆數十年爛賞疊游,莫知厭足。」可是「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來.避地江左」,經過靖康之變之後,他也跟隨百姓流亡的江南,偏安一隅,為了追憶北宋都城當年的繁榮,他於是以「語言鄙俚.不以文飾」的手法如實記敘了昔日的熙熙攘攘。


《東京夢華錄》一共有十卷,每一卷都涉及到不同的名俗風情,但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吃貨,我僅僅把眼光聚集在和「吃」有關的文字描述中。


此書共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就佔有半數以上。比如有「白礬樓」、「潘家樓」、「欣樂樓」、「遇仙正店」、「中山正店」、「高陽正店」、「清風樓」、「長慶樓」、「八仙樓」等大型高級酒樓。


另外在卷二中記載的飲食就有:乳炊羊、羊角腰子、燒臆子,蓮花鴨簽、酒炙肚胘,入爐羊頭簽、雞簽、盤兔、炒兔、蔥潑兔、假野狐、金絲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等食物不下五、六十種。

如此品種繁多的食物,讓我們這篇文章如何做選擇,一篇短小的文章肯定容納不下這麼多琳琅滿目的美食。我把這本書翻來翻去,翻來翻去,翻來翻去(重要的事翻三遍),終於找到一篇很應景的文章。


中國人在炎熱的夏季晚上最愛幹什麼?看看現在滿大街的小龍蝦、羊肉串,我們就知道了------夜市正在中國各大城市和鄉村上演的如火如荼。


夜市是興起於什麼時候,我不知道。但是在當時的北宋肯定是有了,而且規模還挺大,因為此書第二卷就有一個章節叫做-----州橋夜市。


那就讓我們看看北宋的夜市都有些什麼吃食?但是先提醒一下各位讀者,如果你此時正在深夜讀這篇文章,請自動退出,因為下面文字可能引起的你的食慾,會讓你性情狂躁,去冰箱翻箱倒櫃。如果你堅持要把以下文字看完,「胖」果自負,我概不負責。


大家很熟悉現在我們的夜市被哪些食物「霸佔」了,無非就是以「羊肉串」為代表的「燒烤類食物」,還有一類是「麻辣小龍蝦」為代表的「麻辣食物」。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大家,北宋夜市上的食物絕對比現在豐富多了,而且樣樣精緻美味。

孟元老在這個章節中介紹了五十多種種食物,當然我不能在此一一介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為了大家方便瀏覽,我先給大家呈上一份夜市的菜單。然後咱們再從裡面選出幾樣特色菜給大家嘗一嘗。


「當街水飯、熝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凍魚頭、姜豉子、抹臟、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姜辣蘿蔔。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生淹水木瓜、葯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鹹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兒、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豬臟之類,」


這樣一份菜單放在現在任何一座星級飯店是不是都毫不遜色,別的不說,單就這個菜名就起得高雅有品位,就足以讓人胃口大開。


皓月當空,清風徐來,熙熙攘攘的北宋首都燈火通明,雖是入夜,可是依然「火樹銀花不夜天」「寶馬雕車香滿路」,距離州橋很遠,各種美食的香味交雜逶迤飄然而來,深吸一口氣,每一寸毛孔都是舒服的。


老闆!來一份「水飯」

「水飯」這個名字起的通俗易懂,十分直白,水裡面的飯。


水裡面的飯是什麼?流傳到現在有兩種說法,先說第一種。


水飯的做法,先把米煮好,但不要煮過了,如果煮的太爛就粉了。然後,搖上一桶乍涼乍涼的井水(比自來水好喝多了),在簸筐里,反反覆復地淘,直冰得兩手通紅,再兌上適量的井水,水飯便成了。說白了,就是稀飯。


還流傳一種說法,所謂的水飯就是水煮刀削麵或者麵條。

舌尖上的北宋



>


吃完清淡的「水飯」, 來點一份葷菜吧----------熝肉。


我估計,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認識這個「熝」字,如果我不是寫這篇文章,我也不認識。


熝:āo 古同「熬」,煮


所以「熝肉」就是「熬肉」。在宋話本對「熬肉」的吃法曾有描寫:「解開熬肉裹兒,擘開一個蒸餅,把四五塊肥底熬肉多蘸些椒鹽,卷做一卷,嚼得兩口。」(《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這種「熬肉」是一種無鹽熟肉,可合蒸卷餅吃,隨處可買得。


在南宋,熬肉各處均有賣,宋四公就是在旅途中的謨縣買的。這種專為旅行、有急事的人而製作的方便快食,正如《夢粱錄》所概括的那樣,「可以應倉卒之需」

舌尖上的北宋



咱們為了消化消化「熝肉」。順著大街散散步,走到朱雀門,哇塞!有小吃「旋煎羊白腸」,還等什麼,快來一份。


「旋煎羊白腸」這個名字比較長我們拆開來分析一下。先說這個「旋」字,有個成語叫做「旋吃旋做」,這個旋是「臨時」的意思,而這道菜中的旋和此成語中的意思完全相同,也就說這道菜臨時做就可以,不用準備很久,這一個字就把這道菜製作的時間點出來了。


再說這個「煎」字,很多人看到煎,一定以為製作此美食要用油,非也,其實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煎」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用水熬煮,把食物放在水裡煮,使所含成分進入水中,這樣才能使湯水鮮美無比。


最後說美食的材料「羊白腸」,其實它們就是指的羊白色的大腸和小腸,還有一種說法叫做說霜腸(把腸外白油恰當地喻之為白霜)。開封人稱為羊雙腸。


現今的羊雙腸吃法仍是沿襲北宋先人之法,將羊腸等放入笊籬中在滾湯中稍微煮一煮(旋煎),也稱之為「氽」。吃法並不複雜,但是味道鮮美無比。


吃了這麼多油膩的葷菜,咱們再從這菜單里挑一份清涼可口,消夏祛暑的美食嘗一嘗,仔細一看,這份菜單里還真有不少消暑的美食,至少看名字是挺清涼的,比如: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涼水。食物名字雖然聽起來很清涼,但是在宋代真有用「冰水」製作而成的食物嗎?炎炎夏日,古代又無冰箱,去何處刨冰?

舌尖上的北宋



各位,先給你們看一張圖片,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物件?


對了,這就是古代的冰箱,古人叫做冰鑒。


在《周禮·天官·凌人》中有記載:「祭祀供冰鑒(hàn)。」可見周代當時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並不是一年裡時時都有,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彌足珍貴。傳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紅木、花梨、柏木等較為細膩的木料製成。


周朝時當然只能是王公貴族才能使用冰鑒,但是到了宋代,冷飲開始大量進入市場,享用者由官宦貴族擴展到平民百姓。


宋朝人他們不製冰,只藏冰。換句話說,他們做冷飲時用的不是人造冰,而是天然冰。每年寒冬臘月,河水裡結了厚厚的冰塊,宋朝人把冰塊鑿下來,運到專門存放冰塊的地下冰窖里,密封嚴實,等到來年夏天再一塊一塊運出來,如此便可以製作多種清爽可口的「冷飲」了。


比如冰雪冷元子的製作材料其實並不複雜,需要用到黃豆和砂糖兩種食材,先把黃豆炒熟,然後去殼,其次磨成豆粉,最後用砂糖(也可以用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也叫做「元子」,加工完成之後把「元子」浸到冰塊裡面,這種美食就大功告成了。


南宋詩人楊萬里還曾經對一種名為「冰酪」美食讚不絕口,他在詩裡面稱「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可見,這種冷飲食物在宋朝已經是普遍流行了。


給大家介紹了宋朝夜市中的四種美食,就先介紹到這裡吧,因為不能再碼字了,我現在打字打的飢腸轆轆,再寫下去就要舔屏了


關於時拾史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沒發展成神權國家?
曾國藩租房記
趙匡胤為何搬走宰相的椅子?
魏晉有錢人「開」什麼車?
軺車是什麼車
您可能感興趣

舌尖上的朱嘯虎
舌尖上的廈門
舌尖上的上饒美食
舌尖上的香椿芽
舌尖上的東南亞(下)
舌尖上的許昌
舌尖上的玉雕
舌尖上的東秦→六餐篇
舌尖上的長白山
舌尖上的張愛玲
舌尖上的筷子
舌尖上的含山
舌尖上的桂東 普樂果乾
舌尖上的北海道——之大阪篇
舌尖上的南極:冰雪大地上的「滿漢全席」
舌尖上的西北廚房 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發現—豫北小米黃酒
青糰子:舌尖上的江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