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故宮博物院收藏古代玉器約三萬件,主要源於清宮遺存。這些玉器品種齊全,工藝精湛。 故宮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時代可劃分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當代考古發掘的精品及傳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時代至元代各歷史時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為清代宮廷珍藏,世所罕見。明代玉器多數為明宮遺存及清代宮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為清代宮廷用玉及各級官吏進貢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製造、使用和文化內涵。 接上篇《玉鑒||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一 新石器時代》,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欣賞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 19.玉龍形"勒玉"(勒上玉下,一個字,下同,注) 玉龍形"勒玉",商,高2.3cm,長6.5cm,寬2.5cm。 (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並飾有重環紋、鱗紋等。 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於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相關知識】 《說文》釋 「也」,「玪,石之次玉者」,字本意指某種玉料。 20.玉弦紋環 玉弦紋環,商,外徑12.1cm,孔徑6.7cm,厚1.4cm。 環因受沁蝕成雞骨白色,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各飾相同的弦紋3圈,近孔處有一圈環形凸脊。 這類器物最早見於新石器時期,至商代仍有延續。以前曾被定名為乳環,推斷其為女性乳房飾物。近年根據考古發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飾物。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1.玉蟬形出牙環 玉蟬形出牙環,商,外徑10.5cm,孔徑3.3cm,厚0.4cm。 環玉質較雜,大體為白色。圓片狀,肉、好等徑。外沿有三個順時針方向且等距的蟬形出廓雕。此環造型樸拙,刀法簡練,俗稱璇璣式環。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2.玉牛形"勒玉" (一個字,勒上玉下,音勒,注,下同) 玉牛形,商,長4.8cm,孔徑0.9cm。 (音勒)玉料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狀,牛形,一端較細,為牛首,另一端較粗,雕牛尾,四肢收於腹下。其橫截面近於方形,兩端間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紋。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數量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多為牛頭形,整身的立體造型較少。這件作品較好地表現了牛的全形,藝術手法簡練,外表可分解為上、下、左、右四個面,方圓兼顧。中孔較粗,可穿繩接連其它器物。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3.玉獸面紋韘 玉獸面紋韘,商,高3.2cm,直徑2.8cm。 韘有黃褐色沁,圓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紋,鼻兩側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處有一凹槽。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穿孔可用來繫繩,縛於腕部,用時套於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韘初見於商代,流行於戰國至西漢,但到後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4.玉獸首飾件 玉獸首飾件,商,長4.5cm,寬2.6cm,厚1.5cm。清宮舊藏。 此飾件呈梯形,上部凸雕獸首,大耳,環眼,嘴部向內勾卷,似鳥喙,獸首旁有陰線雕出的鷹翅及爪。飾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紋,底邊略寬,呈多棱狀。 與此玉飾件類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東滕縣前掌大遺址,但凸雕的獸首已失。此件玉獸首飾件是目前發現的同類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發現得較早,對研究此類玉飾的圖案內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藝都有重要意義。 【玉器知識】 毛伯邢侯: 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出現的人名。毛伯見於西周「班簋」銘,是穆王時期人,毛伯族的首領,名班,又稱毛公。乾隆在御制詩中引用毛伯、刑侯名,並非特指某人而是泛指周代的祖先。 祖丁父癸: 祖丁是商王之一,父癸是商、周兩代青銅器銘文中經常出現的人名,並非一人。乾隆御制詩中藉此二人名,泛指商代的祖先。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5.玉龍鳳紋柄形器 玉龍鳳紋柄形器,西周,長17.1cm,寬3.7cm,厚0.7cm。 器青玉質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圖,尾下垂,回捲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鏤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見於二里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6.玉虺龍紋沖牙 玉虺龍紋沖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沖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沖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陝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沖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相關知識】 沖牙: 成組佩玉中的一種,用於組佩的下部,一般成對佩戴。因佩玉者行走時玉件相撞可發出悅耳的聲音,加之此器形如獸牙,故名沖牙。春秋、戰國時期,玉沖牙的樣式很多,還出現了一些瑪瑙作品,作品樣式較複雜,在牙形基礎上進行誇張變化。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7.玉飾紋卧虎 玉飾紋卧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後足皆呈卧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雲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複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於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8.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雲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佔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29.玉勾雲紋燈 玉勾雲紋燈,戰國,高12.8cm,盤徑10.2cm,足徑5.9cm。 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雲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雲紋,底座飾柿蒂紋。 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形勢,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玉雕作品的風格也為之一新,新穎的造型和先進的工藝成為創作的主流,開創了玉雕史上新的藝術流派。本器的座、柱、盤分別由三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棱形,下部為圓柱形並收腰,於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目前所知,此燈為孤品。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0.玉鏤雕龍形佩 玉鏤雕龍形佩,戰國,長21.4cm,寬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谷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於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鑽孔。 此器1977年於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此種龍鳳佩是戰國時期特有的造型,手法誇張,圖紋精美,線條捲曲相連,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此器體大且完好精美,實屬罕見,顯示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1.玉扭絲紋瑗 玉扭絲紋瑗,戰國,直徑8.3cm,厚0.3cm。清宮舊藏。 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面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遺址中就已出現內、外雙重的環形玉,可見這類玉環源遠流長,但在戰國玉器中這類器物並不多見,尤其是扭絲紋環形玉多為單層,所以此雙重玉瑗更顯珍貴。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2.玉鏤雕螭龍合璧 玉鏤雕螭龍合璧,戰國,直徑11cm。清宮舊藏。 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面皆飾凸起的谷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穀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 谷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谷紋璧更為精緻,穀粒圓旋高聳,其精緻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後上沖貼於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於兇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於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並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3.玉鏤雕雙鳳式璜 玉鏤雕雙鳳式璜,戰國,長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並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面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面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面鋪飾谷紋,穀粒呈菱面狀,微凸起,谷紋間又有6處捲雲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局部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系掛。 戰國時期,璜是玉組佩的重要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製造精緻,除表面花紋外,很多玉璜還特加裝飾。這件玉璜表面的雲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4.玉雲紋劍首 玉雲紋劍首,戰國,外徑5.3cm,厚0.7cm。清宮舊藏。 此劍首玉質青白色,呈薄片狀,中心有圓孔,一面花紋較複雜,環孔有一周6瓣柿蒂紋,其外又有兩周陰線勾雲紋。另一面以雙陰線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素而無紋,有3個隧孔,外區飾「丁」形勾雲紋。 玉劍首中以圓形劍首最為常見,但像這種兩面飾花紋的作品並不多見。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相關知識】 劍首 : 玉劍飾中的一種,為劍首飾玉。玉劍飾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很流行,魏、晉時期仍可見,宋以後又有仿製。常見的玉劍飾有四種:劍首飾玉、劍鋒與劍柄間飾玉、劍鞘上部飾玉、劍鞘下端飾玉。 玉劍首中部之孔可插入劍把,小隧孔用以結系。在戰國玉劍首中,除圓形外還有方形作品,上飾蟠螭、谷紋等紋飾。 【玉器知識】 隧孔: 在玉器上鑽通的較長的孔洞。一種為直通式,主要用以穿繩系掛器件。一種為兩孔在同一平面,兩孔之間有孔洞彎曲相通,主要用以穿過繩、絲,將玉器縫綴於布。其位置隱蔽於器件背面,又稱「象鼻孔」、「蟻鼻孔」。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5.玉谷紋璏 玉谷紋璏,戰國,長6.5cm,寬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製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面飾凸起的谷紋,每3個穀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 關於古代玉劍飾的各部位名稱,文獻記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時代、地區間的稱謂差別。宋以來的古代圖冊中,多把此類作品標註為「璏」。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6.玉雲紋珌 玉雲紋珌,戰國,高6.3cm,寬5.95cm,厚2.25cm。清宮舊藏。 玉料為青白色,表面有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帶。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兩側內凹,中部向兩面凸起,表面飾陰線勾雲紋,勾雲紋中又有細陰線環形圖及雙短線。 此作品底面有細陰線花紋,應是後人所刻,又有相通的雙孔,穿有繩結、長穗,是清宮所為。劍?是劍鞘底端的飾物,所處位置很低,不能再飾長穗,此作品於宮內可能作為人身掛件或器物掛墜使用。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7.玉獸面紋劍格 玉獸面紋劍格,戰國,高2.2cm,寬5.5cm,厚1.7cm。清宮舊藏。 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雲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棱鋒利,光亮度強。 【相關知識】 劍格: 位於劍柄與劍鋒間,作擋隔,用以護手。一般為銅質,在玉具劍上則以玉為之,有很強的裝飾作用。流行於漢代,宋、元後出現了片狀作品,裝飾性更加明顯。對於劍格,古人有許多稱謂,或曰「珥」,或曰「璋」,或曰「琫」,「劍格」是今人據其所處的位置而給的名稱。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8.玉螭鳳雲紋璧 玉螭鳳雲紋璧,戰國,寬14.2cm,璧徑11.5cm。 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兩面各飾勾雲紋6周,勾雲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並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 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面的紋飾也不同於一般作品,沒有採用常見的谷紋、蒲紋、乳丁紋,而是採用了勾雲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緻。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緻。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於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39.玉獸面谷紋璧 玉獸面谷紋璧,戰國晚期,璧徑16.5cm,孔徑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璧玉料呈綠色,因埋藏產生褐色沁。璧較大,略薄,兩面飾紋相同。璧外緣和近孔邊緣以單陰線為界,中部以兩周陰線隔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谷紋,谷紋微凸起,呈旋狀,其上又加陰線旋紋。外區一周飾3組雙身獸面紋,獸面較寬,朝向內孔,以細陰線刻出,獸面兩側有伸出的肢體,細而長,似蛇身,交叉盤繞,獸面及獸身的局部以粗而淺的陰線界出。 這種獸面谷紋璧在戰國及漢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組獸面紋者最為常見,獸面多朝向璧的外緣。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40.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面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於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谷紋,穀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系掛。 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製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於上部的玉件。 41.玉鏤雕雙龍首佩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捲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 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故宮館藏精品玉器鑒賞之二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更多諮詢 交流 小編熱線:一三六貳叄八四六七零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小偵探 的精彩文章:

玉器市場持續火爆:漢代玉器直線升溫!你還在觀望嗎
藏品交易中最苦不堪言的竟然是交易途徑,有同感的轉
您可能感興趣

一周一書——玉器時代 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早期玉器
大國重器!中國古代精品刀劍館藏鑒賞
讀貴州省文化館藏品集萃之《刺繡》
荊州博物館藏戰國中期「楚國高古玉」
「國畫精賞」清 · 吳歷《夕陽秋影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國家博物館藏品欣賞之冷兵器篇
國寶檔案:清宮館藏古琴
國圖館藏故事:鎮館之寶《永樂大典》
江蘇美術館館藏精品
故宮博物館館藏精品欣賞,故宮博物館繪畫作品賞析,故宮鎮館之寶
故宮館藏 唐宋古玉
故宮館藏 唐宋古玉|好色之圖
明清時期的玉人:各大博物館館藏品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之陳洪綬作品
故宮博物院館藏宋代龍泉窯瓷器精選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之藍瑛作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
「國畫精賞」清 · 龔賢《掛壁飛泉圖》軸(天津博物館藏)
王羲之楷書《黃庭經》宋拓本(天津藝術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