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智將因其傑出的戰績受人歡迎本是常有的事,人們對本國那些智將和名軍師之類熟悉,對遙遠外國的那些事不知道多少,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卻從這演變出了「我不知道你有計謀所以你就沒有」的結論,武斷的認為除了中國之外的,尤其是西方人不懂戰爭謀略,只會堂堂正正硬打,更冒出了「拿破崙遇上白起,一個截糧道就廢了他」、「半本孫子兵法就能征服歐洲」等等奇思妙想。


神機妙算來自文藝作品或傳說


三分天下的諸葛亮、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精忠報國岳飛,還有李靖、白起等等大抵是中國人最為熟知的智將代表了,其中尤以諸葛亮名聲最大最亮。然而只要拋開三國演義,拿出《三國志》、《晉書》等史書來看,諸葛亮的戰績就遠沒那麼神奇了。

新野火燒夏侯本是子虛烏有,而火燒赤壁這計,根據三國志並非諸葛亮或周瑜的謀略,乃是黃蓋所獻計策。三國志中,諸葛亮真正帶兵作戰的記錄從六出祁山才開始。228年,諸葛亮北伐,採取聲東擊西的法子讓趙雲、鄧芝當疑兵,自己率大軍出征,還串通南安、天水、安定叛魏以促使魏國頭尾不能相顧。然而對面的魏國並未上當,張郃帶兵5萬直撲諸葛亮主力,在街亭大敗馬謖,直接把諸葛亮趕了回去,另一邊做疑兵的趙雲軍也寡不敵眾敗走。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圖: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中的諸葛亮借東風、七星燈求壽等行為更像巫師而非軍師

同年冬天魏國大軍東征,諸葛亮一看有機會又來北伐,結果被郝昭在陳倉據守,諸葛亮無可奈何又只好退兵。從這些戰績中,完全看不出諸葛亮軍事上有多麼驚天動地的謀略之才,倒是《晉書》上還記載有司馬懿漢陽對陣諸葛亮,之後攻破諸葛亮營壘大破蜀軍的事迹。


實際上,絕大多數對於諸葛亮、劉伯溫等人神機妙算的認知,並非是人們閱讀史書得來,基本上是靠《三國演義》、《說唐》、《誠意伯劉公行狀》、《英烈傳》等等小說和各類民間傳奇或戲劇的灌輸。


歷史上外國戰爭謀略屢見不鮮


和戰國同時期的亞歷山大在他的征服作戰中,曾屢屢施展夜襲、退路埋伏等等策略,麾下將領托勒密就常常單任伏兵的指揮。在入侵印度的波拉伐斯王國時,波拉伐斯大軍沿河展開,還部署許多大象,如果亞歷山大軍正面渡河強攻,必定會被象兵在河灘上蹂躪。於是亞歷山大白天指揮各個部隊向不同方向機動,造成要渡河的架勢,讓波拉伐斯人搞不清亞歷山大究竟會在哪真正實施渡河。到了晚上,又讓士兵輪番奔跑並大聲喧嘩,彷彿正在渡河一般,累了一白天的波拉伐斯人又不得不打起精神,來應對這虛無的「攻擊」。


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又想辦法放出風聲說自己準備在河對岸和波拉伐斯長期對峙,還運來許多物資堆在河邊。這樣波拉伐斯人被折騰了數日,累到精疲力竭之後又聽到亞歷山大原來是要長期對峙而不會快速渡河的消息,對亞歷山大軍的行動再也無動於衷。而亞歷山大早已找好了適合渡河的地點。於是大部隊趁雨夜悄悄來到了渡河點旁,而第二日白天,亞歷山大一聲令下,大量船隻全部向上游開去,拉上早已等在那裡的亞歷山大軍渡河。

波拉伐斯人的哨兵雖然發現了情況,但他們早已被亞歷山大折騰的麻木了,同時又害怕亞歷山大在聲東擊西,面對這樣大的行動也沒敢果斷機動前去攔截,只派小部隊前去探察,結果亞歷山大軍早已越過了印度河,輕而易舉的擊潰了小部隊,追上了波拉伐斯軍主力。雙方決戰中,亞歷山大又使用迂迴策略,讓一支騎兵繞到對方側後和自己配合發起夾擊,留在對岸的部隊也趁機正面渡河,最終大敗波拉伐斯人(《亞歷山大遠征記》)。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圖:伊斯坎達爾就是亞歷山大的阿拉伯文叫法


戰略之父漢尼拔在和羅馬人的戰爭中,率領迦太基大軍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繞行高盧人的領土,成功對羅馬人發起奇襲的一系列作戰中,小說里諸葛亮式的誘敵和埋伏一再上演。他在特拉比亞河畔和羅馬軍決戰,在清晨派遣輕裝騎兵去攻擊羅馬人的營地,這隊騎兵被打退後,羅馬人急於擴大戰果,不經修整就傾巢而出,結果等在前方的是吃飽早餐的迦太基軍,羅馬人於是陷入了和迦太基軍的正面混戰。然而就在羅馬軍在混戰中變得陣型越來越散亂的時候,早已埋伏好的迦太基伏兵四下殺出,羅馬人大敗虧輸。

之後漢尼拔攻向羅馬城,在面對羅馬城門戶亞雷提恩城時,缺乏攻城武器的漢尼拔對亞雷提恩的守將弗拉米尼百般使計,想誘其出城決戰,弗拉米尼卻不為所動。到最後漢尼拔做出向著羅馬和普利亞方向退走,放棄攻打亞雷提恩的架勢,終於激起弗拉米尼前來追擊,而漢尼拔的伏兵早已等在弗拉米尼軍必經的特拉西梅諾湖邊小道上。


即使進入中世紀,各種計謀也毫不稀奇。暗渡陳倉之類的行動曾被波斯人屢次使用。比如一面宣布要攻打騷擾波斯的西徐亞人和匈人,另一面卻實際砍樹越過密林突襲拜占庭軍所在的佩特拉城並獲勝。又有531年,科巴德派遣1.5萬騎兵北渡幼發拉底河,穿越無人荒野,從科馬格納突然打進拜占庭,震驚整個拜占庭東部。


當然,拜占庭並非好捏的柿子,530年波斯攻打拜占庭的達臘,拜占庭軍統帥貝利撒留一面對波斯示弱,另一面在要塞前修築了一個「幾」字形的壕溝。波斯人本來挾上次大勝之威,又將貝利撒留寫信呼籲和平之舉視為膽怯,信心滿滿的打將過來,但是一看見這個「幾」字形的壕溝,立時醒悟過來拜占庭人肯定是設下了陷阱等著他們,於是謹慎的發起了攻擊,繞開了他們認定有陷阱的中間突出部。為了獲勝,波斯人更挑選中午,利用進食習慣的時間差在拜占庭人吃飯時對壕溝和防禦陣地的左右翼發起了攻擊。然而這一切都在貝利撒留的預測之內,波斯人避開的中間突出部位並沒有強力的防守,反而在左右兩翼的拜占庭騎兵不但質量上能與波斯人匹敵,數量也旗鼓相當。波斯人兵力分開兩側,突擊能力大降之外,中午這個時間,風從拜占庭人這一邊吹向波斯人,也更有利於拜占庭弓手發揮實力。


來襲的波斯將領計謀並不止打時間差,握有主動權正面強攻的同時,一支波斯騎兵也悄悄繞到了拜占庭人的左翼發起了突襲,只是這一點也早被貝利撒留算到,預先在左翼的高地後藏下一支伏兵。波斯迂迴的騎兵通過後,拜占庭伏兵突然殺出,不但擋住了波斯側襲,還造成波斯軍突襲部隊和正面部隊之間被撕裂出現了缺口,貝利撒留抓住時機傾所有騎兵對準缺口實施反突擊,使得波斯人大亂陣腳,右翼的波斯騎兵在後退的過程中變成了潰敗,把中央波斯步兵的側翼暴露給了拜占庭人,於是貝利撒留在這一邊也發起突擊,最終大敗波斯軍(6世紀 普羅柯比 《戰史》)。

778年,曾被羅馬人視為蠻子的法蘭克人到了加洛林時代,攻打被他們也視為蠻子的薩克森人時,被薩克森人在森林和山頂設下伏兵,突襲後勤輜重部隊導致全軍覆沒(8~9世紀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傳》)。看來,許多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截糧道之類,並非什麼稀罕的計謀,而是「蠻族」們都會的手法。


中世紀的另一邊,阿拉伯人的計謀也一樣綿綿無盡,比如在629年,穆斯林軍隊被拜占庭大敗之後追擊,穆斯林軍隊新擁戴的領兵者哈立德在面對拜占庭軍陣時,將同一支軍隊不斷左右前後隊互換,造成援兵不斷前來的假象,拜占庭軍中計以為對方有一大堆援軍會在沙漠擺下埋伏,因而不敢進入沙漠窮追,讓穆斯林軍隊成功撤退(希提《阿拉伯通史》)。


而阿巴斯王朝開創者為了將前朝遺老們斬草除根,還成功的擺了一場「鴻門宴」,在以和解和友善為名義的宴會上對倭亞瑪王朝的貴族、大臣們大開殺戒。


甚至在聖經中,都記載有古代西方戰爭中使用計謀的案例——約書亞記第6章里,基督徒們攻打傑里科城時就是依靠城內妓女作為內應這才成功,因此在隨後的屠城中妓女們免遭劫難。當然,後世的考證認為並不存在過這樣一次攻城戰,但是在中世紀,十字軍第一次攻打安條克城的時候,十字軍就依靠內應打開了城門從而獲勝。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圖:前207年在美陶魯斯羅馬軍對迦太基的作戰中,羅馬人也利用戰場上的布陣與機動謀略形成側翼包夾獲勝,漢尼拔之弟哈斯德魯巴陣亡


至於許多人奉為神計的火攻水攻,西方同樣不少。凱撒本人撰寫的《高盧戰記》第五卷中,就記載了圍攻在英格蘭島上羅馬人營地的納爾維人用投石器將燒到熾熱的石塊投入羅馬人的營地,引燃羅馬人的茅舍,而火勢隨著風很快傳播開來在整個營地燃燒起來。然而羅馬士兵沒有管火勢燒掉自己的財務,依然在壁壘上奮戰,阻止了納爾維人的進攻。


公元前385年,斯巴達國王艾吉希波里斯率軍圍攻曼提尼亞久攻不下,就在一條流過城市的河流下游建立了一道水壩,使水漲過了城基,這座城的城牆是由泥磚所築成的,泡就了磚塊散在水中,當整個城牆便搖搖欲墜,眼看即將失去城牆的保護,野戰已經連續失敗的敵人只好投降(色諾芬《希臘史》)。


就連原始部落的戰爭中,計謀的影子也比比皆是。西班牙人來到拉美土地上就遇到了這樣情況,他們追逐30名特拉斯卡拉戰士,然而剛剛追上,就從周圍殺出3000多特拉斯卡拉伏兵。第二天,西班牙人又遇上數千特拉斯卡拉軍隊,將之再次擊敗後特拉斯卡拉軍慢慢退卻,西班牙人隨之邊戰邊追,被引入一片窪地,等在那的是數萬人規模的特拉斯卡拉大軍(貝爾納爾·迪亞斯《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外國兵法中的謀略和反謀略


有些人以《孫子兵法》為首的中國兵書來證明只有中國人將軍事謀略之類上升到了理論的檔次,因此就算西方有許多戰爭計謀的實例也無法媲美古代中國。但這一點同樣只是因為對西方古代兵書的無知而已。


和孫子、孫臏同時代的希臘人色諾芬著有《馬術》、《騎兵隊長》等書,描述了從騎兵的基本技能訓練到將領如何賞罰、選拔士兵和作戰的隊列等等問題。這本書中就描述過騎兵通過狹窄道路如穿越峽谷或渡河時,應當保持怎樣的陣列,面對突襲時將領如何快速傳達命令穩定軍隊展開反擊。可見伏擊之類戰爭策略對於希臘人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這些內容,和《孫子兵法》中的《地形》、《九地》等篇章有許多共通之處。


從軍事教材的角度來看的話,《孫子兵法》、《司馬法》、《吳子》等先秦兵書都有相當的不足,裡面大部分的內容與其說是兵法,不如說是對為政者的勸誡之語,反過來關於軍陣如何布置,隊列如何應對不同情況等等反而所言甚少。比如《孫臏兵法》雖談及十陣,卻沒有說清楚這十陣究竟什麼樣式。雖有《風后握奇經》所說八陣可以拿來參照,然而《握奇經》中也僅僅大致指出前有幾隊後有幾隊,至於每隊哪些兵種如何列隊,就一個字也沒有了。真正對陣法進行詳細說明的中國兵法,要等到唐宋時期才會出現,其中集大成者就是宋代《武經總要》,而著名的《三十六計》成書於明清,其語源最多也只能追溯至南北朝。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與之相比,希臘時代後的西方兵書變得更加詳盡,公元1世紀的羅馬將領弗龍蒂努斯著有《謀略》,這本書的第三卷按計謀分出如「聲東擊西」、「攻其不備」、「用間」等等章節,具體內容則是列舉大量採用了同類計謀的戰例,和中國《三十六計》非常類似卻更加生動。而在其一二卷中,更將謀略和反謀略上升到了軍事教科書的級別,從其章節名稱就可看出端倪。


卷一·第一章 隱蔽己方計劃,第二章刺探敵方計劃,第四章如何率領軍隊通過受威脅的地方,第六章行軍途中設伏和遭遇埋伏;


卷二·第一章選擇交戰時機,第二章選擇交戰地點,第四章在敵人中製造混亂,第十一章堅定動搖者的信心,第十二章如何穩住陣腳……


三四百年後的另一個羅馬人韋格蒂烏斯則寫了一本以講授軍隊基本訓練和戰術的《兵法簡述》其內容從如何選拔新兵、如何訓練新兵投標槍開始,到一個軍陣每個人互相保持多大間距,以及各種實際的陸戰戰術、海戰戰術幾乎應有盡有。除了沒有包含如何製造武器外,幾乎和中國宋代的《武經總要》一模一樣甚至許多地方更加細緻。


這些兵法不但很直接的證明了西方征戰中諸如伏擊、側襲、夜襲、水火攻擊等等謀略非常常見,而且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預防和反制方法,在整體謀略理論思想上也絕不落下風。如在《兵法簡述》卷三第21節,韋格蒂烏斯就說包圍敵人應當留出一條生路,當敵人由此潰逃時再加以攻擊,可以說其策略水平比之《孫子兵法》的「窮寇莫追」更高一級,到了將成為「窮寇」的敵人先放出「死地」,給予其逃生希望因而放棄戰鬥後,再加以攻擊,從而避免了「窮寇」們出現「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情況,當然追殺散亂潰逃的敵人,也更能有效的殺傷敵軍。


對手水平越高奇謀越不可能


戰場上使用計謀本身具有很苛刻的限制條件。沒有接近道路的隱蔽物就難以設伏兵之類天時地利的因素就不用說了,最重要的因素還在於人。組織側翼或後方襲擊向來是許多將領首選的方案,一場戰鬥中互相進行側翼迂迴襲擊的案例也並不罕見。然而,側翼襲擊等於將一部分兵力從正面戰線拉走,在相當時間內無法參與對敵人的殺傷,你剩下的部隊就必須在側翼襲發動前能夠頂住敵人,至少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後退太多以至於和奇襲部隊互相失去呼應。


而出去執行迂迴或埋伏的部隊,常常非主帥本人帶隊,出去的部隊如何隱藏行蹤,如何判斷時機都由領隊將領負責,這就要求指揮隊伍中有足夠執行力和應變能力的次級將領在。


而這對軍隊素質、將領素質的要求,並不具有什麼明確的標準,說白了,是要根據對手的水平而變化的。當你的對手是一盤散沙時,你的軍隊稍有紀律性,人數差距也不大,就能輕易對其施展策略,但若是反過來呢?你亂鬨哄的雜兵根本不是對方對手,分兵去奇襲的部隊還沒跑到地方發起攻擊你的主力就已經潰敗了,還要奇襲何用?哪怕你兵力佔優,這種情況下要使用計謀也依然是難上加難。


此外,武器、戰術水平也嚴重影響著計策實施的成功與否。海灣戰爭中的東73之戰,伊拉克軍藉助沙塵暴和冷卻坦克以免被美軍熱成像儀發現的方法曾穿插到了美軍先頭部隊之後,並發起了攻擊,更組織過優勢重裝部隊對美軍先頭連隊側翼衝擊,然而在武器和訓練素質的巨大差距下,這一切都沒產生任何作用,美軍最終僅被伊軍殺死一人,而伊軍的代價是包括數百輛坦克在內的整個裝甲師。


海灣戰爭裝備和兵力素質差異大,那麼英法百年戰爭中,兵力數倍於英軍的法國大軍在阿金庫爾慘敗給英軍就更能說明計謀使用之苛刻了。英國人的軍隊不過是四五千長弓手和不到千人的裝備板甲的下馬騎士,對面的法軍僅弩手就和整個英軍數量相當,更有2萬人級別的重裝騎兵在。


英軍長途跋涉而且還是四處跑路狀態,本身就已經精疲力竭了,而法軍兵力4倍於對手不說,機動力和攻擊力也佔有絕大優勢,就是正面硬打也該平推了英軍了。可法國人並不這麼簡單,他們依然用上了迂迴襲擊後方輜重的策略(雖然該計策可能是貴族將領私自發起)。


然而這一切並不順利,正面戰場上,法軍的熱那亞弩兵們首先在和英國長弓兵們的對射中敗下陣來,雖然數量差不多,但弩的射程和射速都不如長弓。之後缺乏紀律的騎士老爺們在缺乏統一調度的情況下自己跑去衝鋒,雖然盔甲保護他們不被長弓手射殺,可趟過200米的爛泥地讓他們完全失去了速度和衝擊力。之後累成狗的法國騎士們先是被英國人的拒馬再次卡住腳步,而以逸待勞的英國下馬騎士和拿出肉搏兵器的長弓手們在自己的陣地上血虐了法國大軍。


雖然這8000騎士只是法軍第一波衝擊,然而其中聚集了大量貴族甚至還有元帥本人。法軍後方還有上萬騎士,但他們已被戰況驚的目瞪口呆,之後乾脆拋下戰友四散而去了,全然不顧此時英國軍已經筋疲力盡且同樣死傷慘重。直到這時候,英國人才接到消息說後方輜重被法軍的突襲部隊所劫掠的消息。本來輜重被斷是能夠嚴重打擊軍隊士氣的消息,可戰役已經結束英國人獲得了勝利,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法軍統帥蒙托邦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八里橋3萬清軍對陣不足一萬的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在樹林中設下了伏兵,並計劃由蒙古騎兵和炮兵在擾亂英法聯軍後伏兵從側翼出動攻擊聯軍。最終,清軍的蒙古騎兵確實成功的實施了數次側襲和穿插,「從右邊一直打到我軍的左側」(法軍統帥蒙托邦給法國陸軍大臣信件語),還一度讓法軍先頭部隊柯利諾軍陷入險境——清軍騎兵從左翼突襲了柯利諾軍,而本要救援柯利諾的法軍主力自身也遭到其他清軍從右翼來的攻擊。蒙托邦指揮軍隊去應付攻擊其右翼的敵人,造成了法軍主力和先頭部隊之間的空當,清軍抓住機會從左右兩邊開始包抄法軍……


但,這一切並未帶來清軍預想中的分割包圍敵軍而後伏兵出動四面夾擊英法聯軍獲勝的效果。執行包抄的清軍在左翼被法軍一個步兵團擊退,右翼則被英軍解決。穿插包圍失敗後,清軍知道已經沒有勝利機會,樹林中的伏兵也未發動,便撤了下去(以上戰鬥過程以法國統帥蒙托邦的《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為基礎)。


可想而知,就算是清軍伏兵發動攻擊,早就偵查得知伏兵存在的英法聯軍也不可能遭到多大的干擾。僧格林沁雖然努力的施展了戰爭計謀,也戰場上隨機應變抓住時機執行包圍的策略也沒有問題,若放在中國古代戰場,即便並非頂尖,也算得上是非常優秀的將領。古代軍隊一旦遭遇側面後來自後方的襲擊,就很容易陷入混亂,然而,僧格林沁面對的英法近代軍隊擁有更高的機動和靈活性,紀律和士氣也遠比舊式的清軍好,在八里橋之戰,英法軍都能快速的將軍隊轉向不同方向實施防禦或攻擊,根本不畏懼來自清軍的側襲和包夾,反而成了清軍將自己的主力主動送到敵人槍炮下的局面。當基礎的武器、戰術水平出現巨大差距時,許多人引以為傲的奇謀妙計根本沒有用處


結語


無論是手工業技術還是戰爭技藝,自然都是實踐經驗越多、交流越廣泛便越出色。在被稱之為世界島的歐亞大陸上,從中亞到地中海周圍,幾千年來互相戰事不計其數,而隨著商業和學者的交流其經驗也能互相借鑒,這就決定了其戰爭技藝不可能低落。反之中國由於山脈、沙漠、凍原、海洋的阻隔,和世界島上其他文明的交流非常有限,更談不上多少戰爭經驗的交流,從邏輯上也能想到這樣不可能出現什麼別人難以企及的戰爭技藝。


真正的西方古代戰爭,有大量巧妙計謀的實例存在,也有周全詳盡的兵法著作指導,從歷史現實也能知道伏兵、截糧、誘敵、水火攻擊之類的計謀在世界各個角落都毫不稀奇,哪怕是中美洲的原始部落也知道誘敵進入伏擊圈之類的謀略。而反過來,許多中國人關於中國古代戰爭計謀如何神奇的認知卻其實來自文藝作品和傳說。計謀從來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要了解別人,更要真正的了解自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吧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查理曼大帝的盛世
日德蘭海戰百年祭
您可能感興趣

中外謀略的差別
三國時期一等一的奇才,亂世中進退自如,謀略不輸諸葛亮
誰才是西遊人間水族第一仙?謀略過人,權勢僅次五方五老!
扒一扒日本戰國第一牆頭草的高明謀略
一周雙賽前三甲各有謀略 恆大上港激戰有漁翁可得力
這個人是戰國第一謀略家,蘇秦張儀都自愧不如,最後卻死於獄中
三國中最完美的武將,武功不輸關羽,謀略比周瑜還勝一籌!
劉備錯過四個牛逼謀臣,謀略不輸諸葛亮,他們在,或可一統三國
中國古今十大軍事謀略家 孫武第一排第二人的是他
三國中的他武藝不輸五虎,謀略也比五虎要高明,最終結局卻是這樣
三國時謀略最高的八個人,司馬懿只排第四,第一名認識的人很少!
海軍中謀略過人的智將,第一個明哥也不敢惹!
三國非著名謀略家的他 小計能斬顏良誅文丑 被曹操奉為天下第一謀士
三國非著名謀略家的他,小計能斬顏良誅文丑,被曹操奉為天下第一謀士…
真田昌幸:扒一扒日本戰國第一牆頭草的高明謀略
一人槍法媲美趙雲,一人謀略勝過諸葛亮,結局卻恰恰相反
君子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就在這四句話中!
真正在謀略上擊敗曹操,縱觀三國只有他
為什麼古代的謀略在抗戰中不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