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楊伏山 攝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中新網廈門6月11日電(楊伏山 翁蘇偉)來自美國、法國與中國的四位著名海洋科學家,11日晚齊聚廈門大學,以《地球:無處不在的核輻射——真相與誤區》為題發表演講,共同探討海洋核輻射的真相與誤區。


科學家們並和與會者展開面對面交流,對社會大眾有關對核輻射的種種擔憂,進行解疑釋惑。

由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第146工作組——「海洋放射性研究」以及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與環境輻射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特聘教授Claudia Benitez-Nelson博士、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Ken Owen Buesseler博士、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學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員和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戴民漢博士,對備受社會大眾關注的核輻射相關問題展開科普講座。


專家稱,人類生活在核輻射無處不在的星球,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比如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


然而,專家對核輻射的風險評估與公眾對核輻射的風險感知存在較大分歧,專家的結論來自於實驗數據,而影響公眾核輻射風險感知的因素卻是複雜多樣的,許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公眾放大核輻射的風險。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特聘教授Claudia Benitez-Nelson博士以其幽默風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為與會者介紹了如何區別輻射與放射性這兩個概念。她用核輻射檢測儀現場測量了環境中的核輻射值,告訴觀眾人們核輻射其實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一人一年接觸的核輻射劑量為3到6mSv,但都在安全範圍內。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中國尤其是沿海的民眾曾一度存在焦慮和恐慌的情緒。圍繞民眾最為關切的「核輻射會不會輻射到中國?」、「近海的海產品還能放心食用嗎?」等問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Ken Owen Buesseler博士用大量翔實的科學數據為公眾呈現福島放射性物質的傳播路徑和途徑,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來自於爆炸後的大氣沉降、反應堆降溫直接排放的廢水、以及河流和地下水輸入。至今雖然仍然有放射性物質輸入,但濃度在逐漸減少,科學家仍然在密切關注福島,並進行長期監測。

在海洋中,有各種各樣的放射性核素,被海洋生物富集,但在不同的生物體中富集程度不同。來自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學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員,通過檢測海洋生物體內的污染物質富集,對海洋環境污染進行評估,告知公眾海洋環境污染現狀。


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戴民漢博士則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直面中國公眾的疑慮,科學評估了福島核事故對中國鄰近海域所產生的影響,通過海洋和大氣數據證明,中國海的放射性物質水平處於較低水平,沒有證據表明受到福島核事故或中國沿岸核電廠的影響。


據悉,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SCOR)於2014年組建了「海洋放射性研究」工作組,由Ken Buesseler研究員與戴民漢教授擔任共同主席,集合了來自16個國家的19名科學家與教育工作者,共同開展海洋核輻射最新前沿研究與教育,建立完善的全球資料庫,期待為公眾提供準確的數據,並推動此方面的公眾教育,填補公眾的認識空白。(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高原肺水腫研究獲國際性成果 青大發現易感基因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獲得2016年度Gruber神經科學獎
在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怎麼做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抗體重排機制的起源可追溯至文昌魚
男子喝冰黃豆湯中毒休克 冰箱里放3天或已變質
您可能感興趣

海內外專家齊聚桂林 探討世界旅遊發展新趨勢
新媒體藝術家匯聚洛杉磯探討藝術與科技融合
海外華校校董「華夏行」聚焦山西 探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型十》專註美髮相關,探討美髮互聯新模式
林墨作品展探討中西方藝術界限:色域中西
醫大師陸廣莘丨探討中醫思維方式的十五個關鍵點
中國動漫集團來訪點智科技,探討全新ACG內容媒體平台
新化縣中醫醫院召開會議探討新院科室建設布局
國醫大師陸廣莘丨探討中醫思維方式的十五個關鍵點
在藝術沙龍中你言我語,探討何為中國「前衛」藝術?
中國廣東省旅遊局與法國同行探討合作
台媒:兩岸學者探討「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新共識
探討宗教體驗中的法喜與抗癌原理
中、西醫健康概念異同探討
兩岸四地營養學家齊聚上海 探討臨床營養最新發展與挑戰
OCAT西安館夏季展覽將啟 四大展覽探討「人與社群」關係
深入探討高校電競發展!英雄聯盟總負責人專訪
中美電競交流文化傳播 騰訊電競探討遊戲發展之路
德媒:「網紅」霍金與中國網友探討「莊周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