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倒了我稱王:白狼軍何以在民國初年狼行天下?

清朝倒了我稱王:白狼軍何以在民國初年狼行天下?

作者:金滿樓


1913年,在袁世凱將革命黨、國會等收拾得妥妥噹噹的時候,中原突然鬧起了「白狼」之患。


當然,「白狼」不是狼,是人。他的名字叫白朗。

白朗是河南寶豐人,據說原是第六鎮統制、革命黨吳祿貞的參謀,吳在辛亥年遇刺後便憤然落草為寇,後來竟聲勢日盛,白朗也被誤呼為「白狼」,以至原名倒不為人知。


不過,這是傳聞,當不得真;也有人說白狼本名白瞎子,其實是一個半文盲的農民。


據說,他曾在清朝的巡防營中當過兵,槍法很准,他見清室衰亡,群雄並起,也就乘機拉杆起事,漸成規模,想做一番大事業,算得上是一個草莽英雄(這倒有幾分真實)。


民國嘛,本就是英雄輩出、不問出身的時期,你管他草莽不草莽,大名鼎鼎的張作霖、張宗昌這些人,不也都是起於草莽?

清朝倒了我稱王:白狼軍何以在民國初年狼行天下?


說起白狼這事,要按正統說法的話,其實是民國後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要論起其興起方式與戰法的話,則與之前的捻軍、幅軍等頗為相似。


一般來說,這種農民起義一般發源與各省交界、土地貧瘠、天災頻頻的黃淮地區,如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西南部等,而社會背景往往又是官府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之時。


由於黃淮平原一帶地區生活環境極為惡劣困苦,由此產生的民風十分強悍(非強悍無以為生),窮人一旦求生不得,往往糾眾打家劫舍,俗稱「拉杆」,為首的稱「桿首」或「架桿」。


在天災之年,經常會有大股匪徒(或稱桿匪)成群結隊的前去外地打家劫舍,甚至綁架人質,勒索財物。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匪徒多是在農閑之時由一些慣匪組織起來的,而農忙之時往往都是些本分的農民。


譬如太平軍興起時的幅軍,最初被人稱為幅黨,興起於蘇北地區,後轉入魯南山區。


幅黨開始的時候多則數百人,少則數十人,成員主要是些無地農民、被裁汰的兵勇、鹽販等,這些人晝散夜聚,常稱「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有梁山好漢之遺風。


幅軍發起之初以索取金銀財帛為目標,他們外出攻打地主圍寨叫「做買賣」,稱「出征」為「打糧」,被捉住的財主或者官員,均可以用錢贖回。


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在出發前都要屠牲祭旗並叩頭禱告:

天老爺,地奶奶,俺到北方做買賣,不管掙錢不掙錢,但願人馬回來全」。


清朝倒了我稱王:白狼軍何以在民國初年狼行天下?


捻軍也是一樣,最開始的時候被人稱為捻黨,所謂「捻」,便是「一伙人」的意思,民間也稱之為「捻子」。


捻子當時主要表現為民間秘密結社的形式,小捻子十幾或者幾十個人,大捻子則有數百人不等。

在太平軍北伐後的大好形勢下,捻黨也就逐漸轉變為捻軍,開始攻城拔寨,流動作戰,並具有了相當的戰鬥力。


與此相對應的是,黃淮地區也有許多自發的地方武裝來抵禦這些流民桿匪的襲擾,譬如長槍會、大刀會等,他們往往在地主或者地方上有勢力之人的組織下,守寨自衛,結團自保。


在與這些流竄的桿匪鬥爭中,長槍會、大刀會之類的組織也會壯大,但他們一般以保境安民為目的,並不會演變成歷史上的流軍。


白狼在最鼎盛的時候,一「桿」也有萬餘人,其隊伍來如急風,去如驟雨,一度橫行五省,攻城而不守城,一如當年黃巢、捻軍的戰法。


這種戰法,雖然組織不是特別嚴密,武器也未必先進,但其來勢極為可怕,如同潮水一般。


通常說,駐守各地的少量官軍往往不是其對手,倘若城牆不夠堅固,也只能暫行逃避,不然只能送死。而這些流軍,往往也專揀軟柿子捏,一般不會糾纏於圍攻固守之城。


從歷史實踐上來看,流竄作戰的好處在於,一旦得勢,往往附和者蜂起,聲勢浩大;而一旦戰敗,又沒有強人領袖的話,徒從者往往又星散而去。


清朝倒了我稱王:白狼軍何以在民國初年狼行天下?


民國初年的情況也是如此,河南西部一帶遭受天災,流民甚眾。


據當時官方記載:1912年5月間,僅寶豐、魯山、臨汝一帶便有桿首二十四人,這些人少的有二三十個,多是上百人,而且都有快槍幾十把。


白朗從巡防營回到家鄉之後,便也「拉杆」起事,並很快成為當地知名的綠林頭目,基地就在舞陽縣母豬峽一帶。


據說,白朗曾將寶豐縣長的兒子劫去勒贖,索得新式五響鋼快槍十支,由此挖得第一桶金。


民國元年後,白朗又打出「打富濟貧」的旗號,並趁著清朝覆滅的時機廣泛吸納了那些被裁的士兵、遊民、饑民等,勢力大振。


周圍的一些桿首,如李鴻賓、宋老年、丁萬松、宋一眼、王心傳等人也紛紛歸附,聽其指揮。


到1913年春的時候,白朗的人馬已經達到二三千人,而且是時聚時散,飄忽無定,聚則成軍,散則為民,令官軍十分頭痛。


由於隊伍混雜,耳目眾多,白朗的人馬往往在官軍派兵圍剿之時散去,等到其收兵的時候卻突然聚合,給予官軍致命的打擊。


最開始的時候,袁總統聽說白狼不過是一桿悍匪,只需派出少量軍隊即可一鼓蕩平,何必大做文章。


但他那不爭氣的表兄弟、河南都督張鎮芳卻接二連三地發來告急電,說這股悍匪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官軍被他們引得暈頭轉向,以至本省兵力不足以追剿,要求袁世凱增兵協助。


清朝倒了我稱王:白狼軍何以在民國初年狼行天下?


不錯,白狼軍的戰法的確是飄忽如風,有人說他們騎白馬、著白衣,每天行軍一百二三十里,避實就虛, 一般不打攻堅戰,所謂「兵來匪去、兵去匪來」, 令官軍防不勝防。


等到官軍調集兵力的時候,白狼軍卻又不知去向。


二次革命爆發後,北洋軍精銳南下鎮壓革命黨人,中原一帶十分空虛,這給了白狼軍一個發展的好機會。


據稱,當時黃興還曾寫信給白朗,讓他進攻湖北,以配合討袁軍作戰,只可惜所派信使在開封被捕殺,信未送到。


白朗對當時的形勢也頗為了解,他當時也曾以「撫漢討袁司令大都督」的名義發布了一個六言告示,怒斥袁世凱「假作民國揚名」,儼然有北方討袁之勢。


在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派趙倜增援河南,當時進入豫西的總兵力達到三萬人。


在北洋軍隊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白朗並沒有坐等挨打,而是迅速跳出包圍圈,向官軍防守薄弱的地方進擊。


1913年12月下旬,白狼軍急速南下,到泌陽附近後卻又突然東進,並於1914年1月初越過京漢鐵路,在1月中旬連續攻下光山、光州和商城三座縣城,在劫掠了一番後又繼續東進。


進入安徽境內後,白狼軍於1月24日攻陷六安,2月6日又攻克霍山。由於連戰連勝,白狼軍不僅繳獲了大批槍械子彈、戰鬥力得到明顯增強外;而且各地會黨和遊民也都紛紛投奔而來,隊伍擴大到四五千人。


除了常用的游擊戰、運動戰,白狼軍的戰法也頗有精妙之處,令人不可小覷。


譬如在官軍跟蹤追擊時,白狼軍往往故意誘敵深入,他們一邊退卻,一邊將搶來的銀元或財物等故意扔在路上,等到那些貪財的官軍士兵拾取錢財時,埋伏好的白狼軍便突然殺出,將官軍殺得落花流水。


在攻城的時候,白狼軍也很有一套,他們往往先派人去刺探城內虛實,如城內空虛可攻的話,便派出小股人馬裝扮成小販或乞丐等分批混入城中潛伏,或策動城中的會黨及守城士兵作為內應。


等到布置妥當,白狼軍的主力便長途奔襲而來,猛然間便兵臨城下,令守軍猝不及防,最終一舉拿下。


由此,白狼軍一度橫行河南、山西、陝西數省,成為袁世凱最為頭疼的問題。(節選自金滿樓:《武夫治國:北洋梟雄的發達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武夫治國 北洋梟雄的發達往事
更多精彩,請親們支持實體正版書!
¥41.9


購買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母以子貴不是傳說:為了搶先生子,慈禧太后也是拼了!
光緒皇帝為何臨終才看西醫?為何硬撐到死也不肯吃藥?
外蒙獨立之後,為何唐努烏梁海會被劃入蘇俄的版圖?
甲午戰敗源於權臣內鬥:翁同龢為何逼著李鴻章對日本開戰?
大阿哥胤褆英俊瀟洒,威猛有力,可康熙為何不傳位於他?
您可能感興趣

很多國家對美說「不」,今天早已不是美國稱王稱霸的年代
秦朝以前最高統治者都是稱王,為何贏政自稱始皇?
古代兵器六大天王:均天下第一,有項羽,最後一位死後無人敢稱王
誰摸見了地平線,誰就在春天稱王
這個佔據日本稱王的中國人,稱霸中日海疆,卻被大明王朝坑了
在日本稱王建國的唯一中國人!稱霸東海,被明朝以卑鄙手段所滅!
洪秀全稱王后為何十一年不出天王府?臨死還有守著三千美女
日本天皇原是「中國造」!古時稱王,見唐高宗後改名
孫悟空花果山稱王數百年,有沒有子孫後代?
洪秀全稱王后為什麼十一年不出天王宮?真正的原因讓人難以啟齒!
他曾經在寧夏稱王稱霸,晚年流落美國,打死不入美國籍
一千七百年前,誰在東北稱王稱霸
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不稱皇帝卻稱王,設計殺死趙高,在位僅46天
臣民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稱王公親王為「殿下」?
太平天國:打下一個村就稱王,打下一個縣就建國!
華為、三星、小米、蘋果:這個秋天誰能稱王?
為什麼越南國君可以稱帝而朝鮮國君則只稱王?
如果韓信在稱王后背離劉邦,那天下走勢會如何
北宋亡國多人稱王稱帝,為何宋高宗趙構最終取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