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後宮妃嬪們洗澡那些事兒
《周禮》有雲,長發易垢,所以要三日洗一次頭,五日洗一次熱水澡。洗澡不僅是為了去除污垢,更是一種「禮」,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程序。
作為後宮的妃嬪們,更是要注重個人衛生,否則有了體味熏到了皇帝,那可不是小事。在影視劇當中,後宮妃子們洗澡通常用木盆,由宮女太監們燒好熱水倒入盆中,還要撒入花瓣。當然,這只是影視劇的一種表現手法。事實上,古代的妃子們洗澡並不一定用木盆(桶)。
在商周時,洗澡有專門的浴室和青銅浴盆,當然也有木製浴盆。《周禮》中就記載,洗浴的地方叫做湢,木製浴盆叫杅。《禮記》甚至詳細規定:洗澡要用兩條浴巾,細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同時規定,「內外不共井,不共湢浴。」也就是說男女不能共用一口井或者一間浴室。這裡的共用指的是一方使用了,另一方就絕對不能再用。
隨著後宮妃嬪的增多,靠盆浴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所以皇宮中開始修建公共大浴室,以供妃子們沐浴用。如上世紀70年代考古就曾發現了秦始皇在咸陽宮內修建的大型浴室,設有陶制的地漏以及排水管,甚至還有取暖的壁爐。
漢朝時,後宮妃子多在室內的湯池沐浴,池中撒有帶香氣的佩蘭。漢成帝偶然間窺見她的寵妃趙合德在湯池沐浴的場景,頓感新鮮刺激,在給趙合德修築宮殿時,漢成帝還特意命人用藍田玉鑲嵌了一個大浴缸,並注入豆蔻之湯,專供趙合德沐浴。
十六國時期,受胡俗影響,後趙武帝石虎修建了露天浴場,名曰「四時浴室」,供妃子們四季沐浴所用。浴池周圍張設一道鳳紋彩錦的帷障,當然,上方還是呈露天狀態。「四時浴室」不僅有合理的上下水管道,甚至還有銅質鑄龍,用以燒紅後沉入水下加熱水溫。妃子沐浴時,池底會沉有上百隻的紗制香囊,囊中滿盛由多種香料混合而成的「百雜香」。
雖然可以燒水升溫,但在冬天沐浴不斷加熱水溫總是一件麻煩事。所以皇宮的能工巧匠們就在有溫泉的地方為皇家修建離宮,一來供沐浴使用,二來也是皇帝和妃子們度假的好去處。
唐玄宗時,就曾命人在驪山附近修建溫泉湯池,貴妃洗澡有「妃子湯」、嬪妃洗澡有「長湯十六所」,浴室總共有「數十間」之多。這些浴池修建的非常考究,貴妃浴池中有4 只紅白石盆,形狀如花苞;嬪妃浴池水面會放有銀鏤漆船和白香木船。
由於玄宗的嬪妃眾多,所以在進入浴池沐浴時須抄名而入。《宮詞》就說:「浴堂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面脂。」皇帝對於寵愛的妃子的特殊賞賜就是允許其在某一浴池中洗澡。如玄宗寵愛楊貴妃,就特賜其在華清池沐浴。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就描繪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可見,皇帝特賜華清池沐浴,也成為了妃子的一種榮耀。
到了明清時期,皇宮中有了專門管理妃子沐浴的機構:混堂司,混堂司設有女官。《女誡》中甚至全面詳盡的對沐浴做了註解:「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妃子們如果不按規定時常沐浴,就是違反了「四德」。
在沒有香皂的年代,妃子們在洗澡時用什麼除垢呢?
漢朝以前,妃子們洗澡多用「潘」,「潘」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的淘米水,將「米潘」加熱後有除污去垢的功效。到魏晉時期,又出現了一種用品叫「澡豆」,「澡豆」由豆粉和藥粉混合而成,不僅可以去垢,還有護膚的作用。到了宋朝就有了類似肥皂一樣的東西,名曰「肥珠子」。
此外,妃子出浴後,還會在身上擦香粉,成分為滑石粉與中藥、香料的細末,主要用來祛汗臭,光滑皮膚,有點像現代的爽身粉。明朝時,妃子浴後用品就更加高級,出現了「薔薇露」,即薔薇科植物野薔薇花的蒸餾液,類似我們現代的花露水。
古代妃子們沐浴不僅是要去除污垢,更是要除去心垢,正所謂「澡身而浴德」。《禮記正義》說到:「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妃嬪作為皇帝的女人,更是要謹守古訓,在洗去身垢的同時,也要除掉心垢,做德行高尚之人。






TAG:女人智慧語錄 |
※關於產後媽媽洗澡的那些事兒
※古代妃子洗澡時,最喜歡太監給她做這事,宮女卻做不了
※產後幾天可以洗頭洗澡?科學坐月子的那些事兒
※盤點古代那些愛偷看美女洗澡的奇葩皇帝!
※揭秘古代的女人們洗澡後都要幹嘛?
※女孩子洗澡的時候原來都在想這些事……
※古代妃子洗澡都是花瓣浴、宮女侍候?不,大多是太監親自上手
※古代女人洗澡有什麼講究?古代女人是怎樣洗澡的
※夏季來臨,聊聊寶寶洗澡的這些事兒
※古代沒洗髮水沐浴露,古人該如何洗澡?
※居家洗澡穿衣吃奶,新生兒夏天的那些瑣事你擺平了嗎?
※古人洗澡洗出的那些事令人脸红!
※閑著沒事的時候,就給貓主子洗澡,可是洗完之後什麼鬼?
※秋冬季里孕媽媽們洗澡的時候,這些事情可是要牢記
※古代貴妃皇后洗澡從不自己動手?任由宦官宮女為其擦身體!
※清朝後宮秘聞,慈禧太后洗澡原來是這樣的,想想就可怕
※女生洗澡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
※一個老太監揭秘:清朝後宮娘娘們洗澡,竟然不用手的
※洗一個仙女浴需要幾步?認真洗澡才是正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