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數據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

數據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

iFuun導讀:現代人的思維總是統計學與概率論的合體,在定性思考過後習慣用定量的數據來支撐觀點。雖然數據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 —— www.xinli001.com


數據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  


如今,缺少統計學和概率論的現代命運觀已經是不可想像的了。在這種命運觀里,隱含著如下思維邏輯:「既然世界註定是不確定的,而人類必須在這一前提下做出選擇,那麼錯誤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錯誤不可避免,那麼如果我們按照某一特定的方式行動,最好能知道犯錯誤的幾率有多大。這樣,我們就能找出相應的對策,從而減少犯錯的次數,或者減少犯錯帶來的損失。」

表面上看,這一邏輯很正確,很強大,以至於科學史家伊恩·哈金(IanHacking)在考察了統計學的發展軌跡後聲稱,那些默默無聞的統計學家已經改變了世界——不是通過發現新的事實或技術,而是改變了人類推理和實驗的方法,以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念的形成方式。


但是,這個建立在歸納推理上的思維方式並非沒有問題。一個不知道什麼是錯誤,哪裡會犯錯的人,怎麼可能減少錯誤,或者降低損失?就像哈金在另一個場合下所說的那樣,歸納本身就是冒險。因為,確定的過去和現在,無法保證未來同樣確定。再說了,就算這種思維方式像射向未來的光柱那樣筆直,在各種「引力場」的作用下,也難保它不會彎曲。事實上,時時刻刻,我們都需要用信念,而不是推理,將過去與未來緊緊地綁在一起。


統計學家戴維·穆爾(D.S.Moore),美國統計學會的常務委員、普度大學的統計學教授在《統計學的世界》里開宗明義:儘管數字很重要,但是統計學絕非純粹的計算,而屬於文科的領域。因為它跟文學、歷史、政治學分析和社會學研究一樣,都帶著主觀的性質——其思維方式「都是用不確定的經驗數據做推論」。


著名的統計學家C.R.勞(C.R.Rao)是統計學的堅定捍衛者。他說:「在理性的基礎上,一切判斷都是統計學。」他還說:「對統計學的一知半解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上當受騙,對統計學的一概排斥常常造成不必要的愚昧無知。」但在《統計與真理》一書中他也同意,在一定意義上,統計學是一門運用數字講故事的藝術

數據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  


就效力而言,統計學與概率論各有所長。概率論者像預言家,他們往往以「研究隨機性或不確定性的數學」的面目出現。統計學則不同,它更像歷史學,標榜的是數據的收集、測量、歸納與分析。當然,就像通常所見的那樣,歷史學家最愛扮演預言家的角色——骨子裡,現代人的思維總是統計學與概率論的合體


如果說穆爾一語道破了統計學內在的價值取向。但是有意無意地,他還是忽視了這種傾向的主觀程度。我曾經談到過,統計學從誕生之初就有天然的政治屬性。這幾乎是這門學問的「原罪」。如今,在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後,它真的已經擺脫了「政治算術」這個不名譽的稱號了嗎?穆爾沒有回答。


即使權力不再是統計學的致命傷,政治仍是扭曲它的引力場。就以「普查」(census)為例吧。在統計學中,這是最強調準確,也最耗財費力的方法。顯然,只有國家或政府這一類政治權力才可能實施它。然而正因為權力的需求和介入,所謂普查總會帶有政治性的偏差。


比如美國人口普查局宣稱,按照聯邦憲法的規定,他們至少每十年進行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目的只是「提供可靠的人口統計數據」。同時他們也不得不承認,每次統計總有一些人給「漏掉」了,且不是小數目。廢奴之前的普查不必說,那時候一個奴隸只能按3/5個人計算。即便到了上世紀下半葉,一次普查中漏掉幾百萬人口的事情也屬常態。1990年,他們漏掉的人口大概有447萬人。2000年的人口普查曾被當時的美國人稱做歷史上和平年代最大的一次全民動員,漏計的人口至少也有300多萬之多。要知道,在這漏掉的數目里,還不包括上千萬的非法移民。

哪些人被漏掉了?答案顯然是政治性的。黑人漏掉的最多,還有其它少數族裔。其次是居無定所的流浪者,以及失業人士。漏掉了這些人,有政治上的影響嗎?答案同樣分明。因為憲法規定,美國眾議院的席位,總統大選中的選舉人票數,還有數以千億計的聯邦救濟金,都要與人口普查數據掛鉤。在巨大的價值面前,統計學怎麼做到真正的客觀呢?難怪奧巴馬打算把級別低微的人口普查局從商務部里獨立出來,以減少各種政治因素的干擾——而這一打算迄今看不到前景。


政治當然不是影響統計學的惟一因素。利益、虛榮、心理和意識形態,只要對未來的期許足夠強大,這些東西都可以讓統計學發生變化。在它們的威逼利誘下,如今的統計學在真實與謊言的灰色地帶上走鋼絲,一不小心就會滑向虛無。


政治家格羅夫納(C.H.Grosvenor)說:「數據本身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從數據著手,乃是操縱統計學的捷徑。手段說起來無非三種:修飾數據、加工數據和偽造數據。幾年前,《紐約時報》的兩位科學記者合著了一本書,揭露的就是那些與數據打交道最多的人群——科學家。他們本應是統計學的衛士,卻不同程度地成了它的叛徒。那本書就叫《背叛真理的人們》。在書中作者一口氣列舉了好些個我們熟悉的名字:伽利略、牛頓、道爾頓、孟德爾等等。這些人在他們的科學生涯中都干過同一類事情:用數據撒謊。他們盜用他人已有的數據,篡改自己的實驗數據,編造精確度高到超越當時測量技術水平的數據,添加一些高度擬合的、無法重複再現的數據。總之,用作者的話講,他們把「高尚的原則與低劣的實踐」結合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就像我引述的那樣,似乎只有統計學家才真正理解統計學的局限與危險。比如薩爾斯伯格(David Salsburg),他也是一位有名的統計學家。其主要觀點體現在《女士品茶》一書的副標題上——「20世紀統計怎樣變革了科學」。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他在這本書的結尾卻寫了一段大意如此的句子:


「在我們進入21世紀的時候,統計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除了極少數角落,統計學已經征服了科學領域幾乎所有的決定論觀點,其看待事物的方式甚至成了西方通俗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統計學就是「一尊泥菩薩」。它洋洋自得地立在那裡,並不知道在未來的某個隱蔽的角落,另一場革命正在孕育。而發起那場革命的男男女女,可能正生活在我們中間。」

文/騰訊大家,西閃(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原題《統計學能主宰真理嗎》


↘email 追蹤實用好玩的心理學↙


數據不會說謊,但說謊者需要數據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唯愛與夢想不可辜負


打卡學習:為何高潮後男人睡得像豬?  


粗俗的購物狂歡:鼓舞我們繼續活下去
因為貧窮,所以有悲傷
社會心理: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
2014年度最抓心的 6個心理學關鍵詞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什麼北京人這麼樂觀?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用數據說話,你是否需要減肥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
對你說這種話,是不需要理由的
你需不需要吃蛋白粉,廣告說了不算!
總是對親密的人發火?也許是因為說不出「我需要你」
我不需要誰 也沒有誰
從很想要,到不需要
從很想要, 到不需要!
我是需要你,但這不代表我不獨立啊。
它們不需要什麼,只需要人類的一句道歉
說「不」,是需要積澱的
「我最不需要書本提供的,就是信息」
對不起,我已經不需要你了
對不起,我已經不需要你了!
說說減肥,真的不需要花一分錢
很多人不需要再見,因為只是路過而已
我需要是你的愛,不是謊言的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