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的孩子,沒有義務擔負你的追求

你的孩子,沒有義務擔負你的追求

你的孩子,沒有義務擔負你的追求


文:廖瑋雯丨iFuun專欄作者


有個新聞,兒子30多歲了還沒對象,父母急了,最後跑到兒子所經營的飯店裡攆走顧客,甚至砸了收銀台的電腦。然而兒子認為「男人要有責任感,沒遇到合適的,稀里糊塗就結婚對誰都不好」。無奈之下,兒子索性貼出「家長逼婚,暫停營業」的告示以示「抗議」。

先來做個假設。


如果一個孩子丟了,他的親生父母傾家蕩產尋親多年,最終得知孩子已被一戶物質基礎優渥,家教環境良好的家庭收養,養父母學識淵博,對待孩子視如己出,孩子教養良好,健康成長,問題來了,這個時候,這對已經一貧如洗的夫婦要不要去認領這個孩子?


我想,就多數人的觀點而言,或者真的是自己遇到這件事情時,內心一定非常掙扎,十分痛苦,事實上,理性而言,似乎不去揭示真相,不去認領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與未來,是最好的。但是這就意味著放棄「這個孩子是我的」這個事實,意味著彼此再無交集,意味著往後只能切斷血脈,各自生活。這比放棄自己愛的人,讓她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更加痛苦與艱難。


就本能而言,我們期望孩子是自己的,我們期望和他建立聯繫,擁有這樣一層血脈關係,這種想佔有的慾望與生俱來,難以克服。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父母的行為之後,我們常常無法判斷他們究竟是愛他們的孩子,還是認為孩子是他們的財物。對於子女,他們需要掌控、佔有,而當情況一旦失控,他們會陷入恐懼中。


催婚,就是父母對子女未來生活的一種掌控。


everythingpossible150500048.jpg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兩個傳統觀念,一個用來催婚,一個用來催生。


前段時間,聽聞一位父親對兒子說過一句話:若你不要孩子,我們生你幹嘛?!

我們生你養你,不是因為至少不是完全因為我們愛你,而是因為,你要替我們繁衍後代,繼承財產,你要讓我們的血脈得以延續。


既然要孩子,前提當然是結婚,所以,催婚這事就會顯得非常緊急,因為隨之而來的還有催生的任務需要完成。


曾經做過調查,為何很多父母如此焦慮子女的婚姻大事,甚至20出頭的女生就已經開始被頻繁地安排相親,明面上得到的回答是;父母想要看著子女過得好,只有當他們完成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任務以後,父母才能放心。


然而這裡有個悖論,如若父母是為了子女幸福,想要他們過得好的話,為何許多父母並不去考慮子女的感受?不去考慮他們內心是否快樂?是否幸福?不去考慮他們是否有一個可以共度此生的對象?甚至不去過問他們是否願意此時此刻婚娶?他們是否願不願意此時此刻去要一個孩子?


如果只是嘴上說為了子女好,可是並不去考慮子女的意願和感受,那麼,這是愛嗎?

對於一個同性戀,不婚族,丁克族……而言,面對這些來自父輩的要求與壓力將會更加痛苦。


父母、子女原本最親的人之間,開始了彼此的折磨。


眾所周知,婚姻是兩個原本陌生的人之間建立起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催不得,急不得,催沒用,急沒用。稀里糊塗結婚,其實是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不對自己負責,不對對方負責,在這種情況下,產下孩子,更可能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如此這般,惡性循環。


這些道理,很多父母都懂,但是,為何他們還是如此急切地,迫切地希冀孩子可以儘早成家,生兒育女呢?

此前,我一直認為那是控制欲——你是我的孩子,所以要聽我的安排,或者,是自戀人格在作祟——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哪怕你「暫時」不懂,後來,在我深究之後,我認為這還可能是他們克服「死亡焦慮」的辦法。


dundanim100100135.jpg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婚姻出現問題,事業未見起色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反而很高,對於子女的升學就業,婚姻嫁娶干預最多,似乎,他們平凡的人生亟需子女來進行改變,他們的夢想亟待子女來為其實現。


在這種狀況下,焦慮的父母會加大對於子女未來選擇的干預力度,催婚,催生一天比一天緊急,因為我要在我死亡之前,安排好這一切,從而讓我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延續——這就是他們生而為人的任務所在。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子女沒有辦法擔負這些責任,也沒有辦法去為父母克服「死亡焦慮」,這是每個人需要去獨自面對的事。


試問,我們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太爺爺的過往和願望?甚至,你有多了解你爺爺呢?


我們聽聞很多悲劇,有些子女因為無法擔負父母施加的各種壓力,最終選擇了最為激烈的對抗——自殺。


父母抱著冰冷的屍體哭泣;「爸媽錯了,我們再也不逼你了,早知你這麼苦,我們就不去逼你了,你醒來好不好?只要你能活著,你愛幹嘛幹嘛,只要你能好好活著就好……」


有時,非要走到這步,才會有人覺醒——他人無法擔負你應當擔負的責任,哪怕是在父母子女之間。


所以,第一個觀點是:父母是親人,而不是主人,要去解決這個問題,最好能夠彼此覺醒,至少,要有一方能夠覺醒,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於人生擁有選擇的權利,要將對方作為一個人去尊重,然後承擔自己作為人的責任。


有時我們會說,父母不聽我的,父母不願贊同,他們死守他們的觀點,他們不斷干涉我的權利,所以我也沒有辦法……事實上,當你說出這番話時,你依然未能真正覺醒。


佛陀年輕時是個王子,他想出家苦修遭致父王強烈反對,於是他在星夜逃離皇宮,在他覺悟之後,得以說服父母,理解他,支持他,乃至隨他皈依佛法。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哪怕父母位高權重到了國王這個位置,你依然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們之所以糾結痛苦於父母的控制,在於我們自身也有難以決斷的為難,此時與其和父母爭執不下,不如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做出決定。


通過我們的努力,去影響,去改變父母的觀念和看法,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起初都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甚至會遭受到他們強烈的反對與阻撓,但是最終,因為堅持,因為自己能夠承擔責任,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買單,他們最終得以自由選擇人生之路,並得到父母的諒解。


獨立可以承擔責任,而愛可以稀釋衝突,建立聯繫。所以,我們首先需要獨立,然後去愛父母。


事實上,一個成熟的人,他不需要通過孩子來證明自己曾經活過,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可以快樂地成為自己,他同樣不需要怪罪父母沒有去支持和理解他,因為他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期盼父母子女雙方都能夠共同理解到這一點。當我們深切地理解了人的責任以及局限之後,還要能意識到父母子女之間還是親人,親人之間最重要的,不是支配與控制,而是理解與陪伴,最重要的是愛,寬容諒解來自於此,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死亡焦慮」,得到救贖。


人們之間相互,彼此關愛,同時能夠獨立去面對各自的人生難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才是人與人之間最舒適的關係。


承擔愛與責任,是人成熟的標誌,而你之所以感到痛苦,在於你還不夠強大。


——The End——


原題:父母是親人,而不是主人


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責任編輯:晨歆


親子.png



本文由 iFuun專欄作者 所著,版權歸iFuun與作者所有,所有的獨家文章未經正式授權不能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haipengfei@iFuun.com

TAG:親子心理 | 親子心理溝通 | 父母成長 | 家庭關係 |

您可能感興趣

別人的老婆你沒有義務擔心和照顧
告訴孩子的話: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爸爸
婆婆說她不是保姆,沒有義務幫我看孩子,這對嗎?
對不起,你的需求不是我的義務
為了我兒子,我可以付出生命,但沒有義務救你兒子
再親密的人也沒有義務去懂你!
你家孩子還小,但我家孩子沒有義務幫你照顧孩子
婆婆完有給你帶孩子的義務嗎?
父母幫忙帶孩子,有事還得跟子女請假?老人到底有沒義務帶娃?
老婆,你說你沒有贍養婆婆的義務,憑什麼讓我去照顧你們一家?
再親密的人也沒有義務去懂你
母親重病!姐姐卻說嫁出去的女兒沒有照顧的義務,這樣的姐我不認
我們既然都離婚了,我就沒有義務再照顧你
有什麼義務受了你的氣還得陪著你笑
寶媽憤怒回懟:我家孩子還小,沒義務幫你照顧孩子!
喪是你的權利 鼓掌不是我的義務
未來,有多少孩子的眼睛能承擔起兵役的義務?
老公花樣太多我受不了,婆婆卻反罵我不懂盡妻子的義務!
小三的孩也是孩需要生父盡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