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股市裡賺100塊的愉悅,無法抵消損失100塊的痛苦?

股市裡賺100塊的愉悅,無法抵消損失100塊的痛苦?

 股市裡賺100塊的愉悅,無法抵消損失100塊的痛苦?


圖:pixabay.com


文:孫惟微 | 《怪誕行為心理學》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九變》


損失厭惡這一概念,絕對是心理學對行為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丹尼爾·卡尼曼


想像一個場景:


我給你一個蘋果。

你大概會感到高興吧!這個劇本太簡單了,換個稍微複雜點的,來體會一下:


我給你兩個蘋果。接著,我向你要回了一個。


請問,哪一個場景更糟糕?


從理性上講,這兩個場景你的所得是等價的,但大多數人會覺得第二個場景的體驗更糟糕!


在第二個場景中,你對損失一個蘋果的厭惡,已經嚴重削弱了得到一個蘋果的喜悅。

像職業賭客一樣思考


為進一步說明人類有損失厭惡傾向,我們來看一個賭局。


有一位職業賭客邀你玩一個遊戲:


向空中擲一枚絕對均勻的硬幣,硬幣落定後正面朝上你贏1元,反之你輸1元(為表示遊戲公平,你也可以選擇反面算你贏,正面算你輸掉)。


你是否願意玩這個遊戲?

如果將賭注提高到100元呢?


如果將賭注提高到100萬元呢?


理論上講,這是一個公平的遊戲,無論下多大賭注都值得賭一把。但是,極少有人願意花哪怕100元去玩這個乏味的賭局。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的心理傾向。

玩過德州撲克或者「詐金花」之類賭局的人都知道,牌運並不是唯一的制勝因素。


如,一個職業賭客和一個賭場菜鳥對局。兩個人都處於下暗注的階段,職業賭客會眼不眨地加碼下注,絕不主動和對方比牌。因為這本質上是一個比大小的賭局,輸贏的機會是均等的。如果想看對方的牌,就要投入雙倍的籌碼,這顯然是很不划算的。菜鳥要麼被嚇退,要麼以雙倍的籌碼去開對方的牌。


這其實是理性與直覺的較量,數學與情緒的對壘,是職業賭客利用人性中的「損失厭惡」制勝的法寶。


像職業賭客一樣思考。這是一種人生哲學。


也許您對賭博極其厭惡,但我所倡導的,不是神乎其技的賭博手法,而是借鑒職業賭客在決策時的達觀與權變,以及增加贏面的策略。


行為經濟學的關鍵


我有滿滿一架行為經濟學典籍。


總有一天,我會將它們全部燒掉。這時,會有位白鬍子老頭來問我:「這門學問你都記住了?」


我會說:「已經忘掉大半了。」


老頭子表示讚賞。


又過了很多年,老頭子又來問我:「你把那門學問忘得怎麼樣了?」


我會說:「基本全部忘掉了,除了『損失厭惡』這四個字。」


所謂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通俗地說就是「損失過敏症」,打個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愉悅,無法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如果說前景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核心,那麼損失厭惡原理又是前景理論的核心理念。


在「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中,得與失對人所產生的心理價值是不對稱的。損失帶來的痛苦遠大於收益帶給我們的滿足感,這是前景理論的核心理念。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丹尼爾·卡尼曼,他獲得此獎是因為和阿莫斯·特韋斯基一起發現了前景理論。


而特韋斯基由於罹患了轉移性黑色素瘤,在1996年離世,享年59歲,與大獎有緣無分。


需要注意的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都是身在美國的猶太人,在巴以戰爭期間,都回到了祖國以色列,成為空降兵。特韋斯基曾經不顧生命危險拯救戰友,並因此獲得了英雄勳章。特韋斯基認為,經過生死考驗的人,會更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更需要強調的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都是心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心理學在西方學界並不很受重視,只是一種「軟科學」。


特韋斯基是個天才,他自學了高等數學。通過兩幅簡潔的函數圖像,概括了人類的大部分行為偏差。這讓那些只推崇數學論證的經濟學大佬心服口服。


特韋斯基和卡尼曼也是「標題黨」,他們把自己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論這個概念,連美國人也覺得迷惑。有一位在華爾街工作幾十年的財經作家曾問過卡尼曼:「為什麼要稱你們的理論為前景理論?」


卡尼曼坦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深奧含義,只是圖個響亮,讓更多人記住。」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最有用的發現是:當我們作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損失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一個原理,即損失厭惡。


前景原理1:損失厭惡


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感。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賭局,證明人類普遍存在損失厭惡的傾向。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0元,輸了失去50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作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遊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為什麼人們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0元的快樂。


投資客為什麼會賣掉本該大賺的股票?


我有位朋友,很早就向我推薦「大楊創世」這隻股票。作為一名以「價值投資」自詡的投資者,他兩年前就賣掉自己的奧迪Q7大量買入了這隻股票。


最近,「大楊創世」連續漲停,我打電話問在泰國度假的他。他告訴我說,他早已在接近不賠不賺的價位賣掉了所有的「大楊創世」。原來,這位朋友雖然投資頗有眼光,理念也正確,但卻受不了在持有期間該股票價格的起起伏伏。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所謂「知易行難」,不過如此!


一般人因為這種「損失厭惡」,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要有100%的利潤,庸眾才會蠢蠢欲動


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韋斯基在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衝擊是不同的。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曾設計了一個擲硬幣的賭博實驗。


現在,擲硬幣來打賭(本書假設所有硬幣都是絕對均勻的)。


如果是背面,你會輸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會贏得150美元。


這個賭局吸引人嗎?你想參加嗎?


這個賭局顯然是有利可圖的,但卡尼曼的實驗證明,大多數人居然會拒絕這個賭局!對大多數人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遠比得到150美元的慾望要強烈!


在卡尼曼的賭局中,等額的損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額的收益帶來的喜悅相比,損失對人的心理刺激明顯更為強烈。


最少收益多少,才會平衡普通人失去100美元的恐懼?


卡尼曼注意到,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200美元。


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賭博之前,傾向於要求得到至少是其風險雙倍的擔保。


卡尼曼得出結論,等額的損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額的收益帶來的喜悅相比,損失對人的心理刺激甚至多一倍。


當然,這個發現僅僅對普通群眾有效,資本家顯然不在此列。


資本家比普通人更愛冒險。馬克思對此早有精彩描述:「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家就到處運作;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活躍起來;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於踐踏人間的律法;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對於群眾來說,200元的收益才能抵消100元的風險恐懼。但是,當大多數人都蠢蠢欲動的時候,就算只剩下萬分之一的獲利可能,烏合之眾仍會前仆後繼,共赴風險的盛宴。


稟賦效應:敝帚自珍


理查德·泰勒教授,是行為經濟學的先驅,也是行為經濟學真正意義上的創建者。他提出了一個「稟賦效應」,來揭示人類的損失厭惡傾向。如果需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稟賦效應,那就是「敝帚自珍」。


理查德·泰勒教授曾經找了一些加拿大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第1組:泰勒教授準備了幾十個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馬克杯,這種馬克杯在學校超市的零售價是5元,在拿到教室之前,教授已經把標價簽撕掉了。泰勒來到課堂上,問學生願意花多少錢買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第2組:泰勒教授同樣地來到第二個教室,但這次他一進教室就送給每個同學一個這樣的杯子。過了一會兒,教授說,由於學校今天組織活動開大會,杯子不夠,須收回一些。老師讓大家每人都寫出自己願意以什麼價格賣出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實驗結果顯示,在第1組中,學生平均願意用3元錢的價格去買一個帶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2組,當需要學生將已經擁有的杯子出售,出價陡然增加到7元錢。


相對於獲得,人們非常不樂意放棄已經屬於他們的東西。泰勒把這種現象稱為「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指的是同樣一件商品,一旦人們擁有這件商品,相對於還未擁有這件商品之時,會對此商品的價值評估大大提高。


是什麼造成了稟賦效應呢?是人們高估了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還是與自己擁有的東西分開會帶來痛苦?


再看另一個實驗。


首先,要求學生們對6種贈品的吸引力進行排序,然後將一種不太有吸引力的贈品—一支鋼筆——發給了班上一半學生,另一半學生可以選擇一支鋼筆或者兩塊巧克力。只有24%的學生選擇了鋼筆。


接下來,早先得到鋼筆的學生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將鋼筆換成巧克力。儘管大多數學生將鋼筆的吸引力排在巧克力之後,但56%早先得到鋼筆的學生並沒有選擇將鋼筆換成巧克力。


從這裡可以看到,人們似乎並沒有高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人們可能更多的是受到放棄自己的東西而產生的痛苦的影響。


稟賦效應是損失規避的一種表現形式。


幼犬效應:所有權眷戀


現實生活中,一些商家會提供產品的「試用期」。比如顧客可以先免費試用該產品30天,試用期滿後如果顧客願意,可以選擇退回該產品。然而,到那時該產品已經像是家中財產的一部分了,贈予效應使得人們不願意歸還且更不願意購買該產品。


稟賦效應在某些營銷書籍里變種為「幼犬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營銷技巧,行為經濟學家則稱為「所有權依賴症」。


父母領孩子們逛街,路過寵物店,孩子們圍著小狗不忍離去。店主和小孩家長認識,慷慨地說:「把它帶回家去過周末吧。如果它跟你們合不來或者你們不喜歡它了,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來就行。」


他們如何能抵擋這樣的誘惑!頭兩天真是快樂無比。大家爭著去遛狗,看見小狗憨態可掬就哈哈大笑,它整晚嚎叫也會有人為它開脫:「哎,它還是一隻小狗呢!」


星期一是上班和上學的日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發覺這隻狗已屬於他們了。想還給店主的念頭,被離別的痛苦戰勝了。這個例子中店主對顧客也是非常公平的,允許他們先試試再最後決定。


某家濾水器公司也採用同樣的方法,銷售人員提供自來水過濾器,借你用半個月。你一旦用慣了純凈水,就不會願意再喝帶漂白粉味的茶或咖啡。這種做法來自同樣的思路、同樣的方法。


汽車行也會借車給那些有購車能力者試駕。這樣做是希望你一旦嘗試了來自鄰居艷羨的眼光、朋友的讚譽的滋味後,就不願意再送還這輛汽車。當然,除非你有更中意的車型。


所以,當你再次看到某種「不滿意3個月可以退貨」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退貨,但把一件商品帶回家試用,「所有權眷戀症」就要開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蛇咬效應:損失恐懼症


在投資心理學中,有所謂蛇咬效應的說法(又叫風險厭惡效應)。


投資者在經歷了虧損之後,會變得不願意冒風險。賭博者在輸錢之後通常會拒絕賭博,感覺像被蛇咬了。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者也。行為經濟學加理查德·泰勒稱為「蛇咬效應」。


民國時期的著名命理專家韋千里,以準確而蜚聲海內外。


他曾經嘗試以六爻預測股市,或許,股市太過於非線性了。韋先生鎩羽而歸。他年老時定居中國香港,甚至連麻將也不願碰了。


投機之王索羅斯曾說,身在市場,你就得準備忍受痛苦。


股市可謂一個煉獄,「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這是因為,在股市中真正能賺到錢的人,鳳毛麟角。而所謂的盈虧持平者,賺錢的快樂永遠無法抵消虧錢的痛苦。


有報道說,某股民狀告某空頭股評家,緣由為信其言而少賺幾十萬。注意,是少賺,而不是虧損。少賺猶如此,遑論虧損!


當猴子有了錢


損失厭惡,不僅是行為經濟學的關鍵,也可能是所有權觀念的起源,是市場交易的起點。


亞當·斯密曾說:「只有人類才有貨幣交易的本領。


如果我們3500萬年前的遠親—猴子會使用貨幣,將發生什麼?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基思·陳(Keith Chen)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猴子也具有損失厭惡傾向。基思·陳教授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這個發現。


他以實驗室中的7隻僧帽猴為研究對象,其中有雌有雄。首先要教會猴子使用金屬代幣來購買食物。基思·陳特地製作了一種貌似中國古代的銅錢,作為代幣。


猴子們很快學會了最基礎的經濟遊戲規則:把代幣交給實驗員,便能換回幾顆葡萄。問題來了,這是猴子們真的明白了「交易」的內涵,還是只是一種條件反射?


同樣是收取一枚代幣,黑衣售貨員總是給一顆葡萄,而白衣售貨員則總是給兩顆葡萄。很快,幾乎所有的猴子都選擇和白衣售貨員作交易—如此可見,猴子們不但懂得交易,而且是價格敏感型顧客!


隨後,實驗要進一步證明猴子是否存在「損失厭惡」。


這次與猴子作交易的是兩名「奸商」—綠衣售貨員和紅衣售貨員。綠衣售貨員一開始給猴子的都是三顆葡萄,但當猴子付完代幣之後,綠衣售貨員總是固定拿走一顆,只給猴子兩顆葡萄;紅衣售貨員則一半時間交給猴子三顆葡萄,另一半時間只給猴子一顆葡萄。


猴子們對此非常不滿,但一段時間後,猴子們認識到,如果和綠衣售貨員交易,意味著必定會蒙受損失—每次損失一顆;如果和紅衣售貨員交易,則要承擔損失兩顆葡萄的風險,但是也有可能秋毫無損。


結果不出所料,絕大部分的猴子都選擇了紅衣售貨員。


實驗證明,猴子也有「損失厭惡」。「損失厭惡」是動物進化的結果,猴子的行為是人類的翻版。


觀念也有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也可用於日常事務。我們常常會捍衛自己的一些觀點。比如不同經濟學家之間的吵架,更像是捍衛一件自己的東西,而不是捍衛真理。


幾個朋友一起做生意,你想出一個新策略。但你也知道,要你的合伙人接受你的方案可能有點困難。為了讓合伙人接受這個建議,一種策略是建議先試行一小段時間。


你或許可以說:「讓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這個辦法先試半個月,看看情況,不行我們再改回來。」這種「試行策略」更容易讓人接受。如果你的方案確實還可以,一般人就不願再作新的變革。這是一種迂迴的說服術,但可幫你達到想要的結果。


強調雙贏,促進合作


人們總是傾向於「損失厭惡」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要時刻牢記的法則。


醫生跟病人說開刀有5%的死亡概率,病人因此不敢開刀,但醫生說開刀有95%成功率,願意開刀數目就大幅增加,同件事情反應不同,因為人遇有損失會引發強烈情緒。


同樣是100塊錢,我們發現失去100塊錢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程度非常高。而撿到100塊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卻相對比較少。在行為經濟學裡,這叫作損失厭惡的一種傾向。人們對於獲得和損失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同樣數量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是獲得所帶來快樂的兩倍多。


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道:「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突然醒悟,就沖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在商務活動中,要盡量迴避提到對方可能有的損失,並強調雙贏,從而促進合作的成功。


股市裡賺100塊的愉悅,無法抵消損失100塊的痛苦?


小心即大膽。—西諺


你所得到的叫作價值,你為此支付的叫作價格。—沃倫·巴菲特


人類對風險的感知,和實際存在的風險不對稱,這是行為經濟學的精髓所在。—理查德·泰勒


傳統經濟學在風險決策上,假設人類對風險偏好一致,並且按照理性預期假設進行決策。


但是,在真實的世界,人們面對不同的風險預期,對風險的偏好會發生戲劇性的轉變。


所謂「蔫人出豹子」,冒險家同時也可能是個膽小鬼,英雄與懦夫的品質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身上。


人性看起來如此矛盾,事實上,人類真正害怕的並非風險,而是損失!


謹慎還是激進,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已。


10億美金一槍,你願意嗎?


先假設一個賭局,導入兩個概念。


這是筆者在某網站發起的投票。27 000多名網友,在權衡利弊後,作出了自己的抉擇。


風險喜好(risk loving):決策者常常會不顧可能發生的危險,仍實施某項行為和進行某項決策活動。


風險厭惡(risk averse):也叫風險規避。這種決策者較保守,迴避可能發生的風險。


在這個例子中,45%的網友選擇了「願意」,是「風險喜好者」;另外55%的網友是「風險厭惡者」。


這個賭局叫俄羅斯輪盤,現實生活可能比俄羅斯輪盤更加邪門。在這無妄的世界裡,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


其實,人的風險偏好不是一成不變的。筆者後來又做了一個投票。


假設你患有一種小貴恙。不做手術,不影響生命,僅僅難受。做手術,有83%的成功率,手術失敗則斃命。你會選擇做這個手術嗎?


投票結果是,有67%的網友選擇了做手術。


當然,這只是一次虛擬的賭局,並不能真正測出人的風險偏好。面對真實的世界,宣稱「生命誠可貴」的人,可能會禁不起金錢的誘惑,勇闖鬼門關;崇尚「富貴險中求」的人,面對死亡的威脅,也可能放棄賭博。


人類決策、抉擇有什麼規律?這正是本章所要探討的。


局中設局,你將怎樣出招?


現在,大亨又通過電視直播,開設了一場賭局。玩的依然是俄羅斯輪盤,賞金增至100億美元。


舞台中央有一個幸運轉盤,轉盤等分為六個格,分別標註為1、2、3、4、5、6。主持人將依照轉出的結果,給左輪手槍上子彈(比如,轉盤停在3上,手槍里就裝3枚子彈;停在2上,就裝兩枚子彈)。


插播了一段廣告後,主持人轉了左輪手槍的彈匣,並用它直指著參賽者的太陽穴。主持人扣動扳機前,大亨突然提議:補充一條規則,參賽者可以買走一顆彈匣里的子彈。注意,僅僅能買走一顆。


假設你是一位「有幸」被選中的參賽者。你可以和主持人商量一個價格,讓他隨機從左輪手槍里取出一枚子彈,你則遞給他一疊錢。然後,他會再次轉動左輪手槍,指著你的腦袋扣動扳機。


A.假如彈匣里只有1枚子彈,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那枚子彈?


B.假如彈匣里有4枚子彈,你又願意花多少錢買走一枚子彈呢?


顯然,在A情況下,傾家蕩產也得把那枚子彈買下。B情況下,則有點無所謂。


這個賭局,是著名的「阿萊悖論」的翻版,它已經觸及哲學、心理學與經濟學最深層次的部分。


「前景理論」的另外兩個原理,將對這個問題有完美的解釋。


你是個「見好就收」的人嗎?


前景原理2:確定效應


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作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


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落袋為安。


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錯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小貼士:虛擬確定效應


營銷學裡,有一種促銷手段類似於確定效應,姑且稱之「虛擬確定效應」。


比如,一家洗衣店打出告示,一次洗三件,可以免費洗一件。


這種讓利方式要好於平均降價25%。對人民群眾來說,完全免費,要比打個折扣更具有吸引力,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為避免小損失,甘冒大風險


面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


前景原理3:反射效應


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作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賭一把」。


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將其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民身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翻倍下注效應


失敗者並不總是風險厭惡者。很多輸錢的賭徒會採取要麼翻倍下注、要麼不賭的策略。翻倍下注的輸家比拒絕再玩的輸家反應更加極端,他們幻想一舉撈回所有的損失。


在賭桌上,很多賭徒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贏錢了,會激起他贏更多的慾望;輸錢了,又喚起他不顧一切要撈回來的報復心。


賭場對賭客的心理很有研究。一些賭場的「荷官」(賭檯發牌員)會利用賭客的非理性,用語調、手勢來刺激賭客下注。所以,有些賭客在失利的時候賭注反而下得更大。


假設有這樣一個合法賭局,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元;輸了則失去5000元。


請問你願不願意賭一把呢?


1.假如前面你已經贏了100 000元,現在你會參與賭博嗎?


2.假設你之前輸了5000元,你又會怎樣選擇?


同樣是賭一把,對你來說是否會不一樣呢?


大部分人在一種情況下會選擇賭一把,在另一種情況下卻選擇放棄。


這個賭局的期望值沒有變,風險和收益也沒有變,變的只是人們對風險的反應。


「莊家的錢」效應:人們在贏錢之後,就願意冒更大的風險,賭博者覺得,反正這是玩別人的錢。泰勒稱為「莊家的錢」(house money)效應。


吉姆·羅傑斯講過,在股票市場里很多人都犯同一個錯誤:「買了某種股票,看它漲了,就以為自己聰明能幹。他們覺得買賣股票容易得很,賺進了很多錢,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尋找其他投資。其實這個時候他們應該什麼都不幹。自信心會導致驕傲,最終變為狂妄自大。其實此時你真的應該把錢存進銀行,到海濱去玩上一段時間,直到自己冷靜下來。因為好機會本來就不多,更不會接踵而來。但是,你並不需要很多好機會,如果你不犯太多錯誤的話。」


人類從不厭惡風險,而是厭惡損失


前景理論指出,人們在風險和收益面前的心理是不對稱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而且股票的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的跡象。這時的明智選擇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下面可能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說明智選擇,是因為你可以問自己,如果現在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隻股票?你覺得收益無望,損失卻近在眼前,當然不會買。那為什麼不能套出現金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


迷失於稀有事件


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多數人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那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面對小概率的盈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你親眼見過彩票中大獎的人嗎?


我只知道電視、報紙上幾乎每天都在報道。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的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是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貼士:面對風險時的四種人性


面對小概率的盈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面對確定的獲得,人類是風險厭惡者。


面對確定的損失,人類是風險追逐者。


股市裡賺100塊的愉悅,無法抵消損失100塊的痛苦?


本文摘自《怪誕行為心理學》,作者孫惟微,策略顧問,《商界評論》等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文風詼諧清奇,觀點獨到前衛,對心理學、營銷學、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研究均有建樹。


狗狗解救單身狗
你的生命完全綻放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525,如何愛自己?
什麼是頓悟?以及影響頓悟的因素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無法發現的神奇地雷 3000餘萬枚 可殺傷30人
大清開國第一刀:她被3357刀凌遲,在第3000刀時無法忍耐疼痛而死亡!
朱元璋殺150000人無法反貪,雍正僅用3招,永不敢貪!
排水7500噸缺陷無法彌補,價值150億人民幣的軍艦無法作戰
這是81192我已無法返航!78271繼續前進!
1971年的火炕,一直燃燒了40年竟無法撲滅?
歷史上無法解釋的10個驚人巧合,難道中華5000年真有輪迴?
無法超越!他開過487種飛機,降落航母2407次,11次墜機
15秒打光1000發炮彈的坦克開罐器,連F35都無法撼動它的地位!
300架翼龍讓中國賺了多少?美國損失無法估量
七歲女孩天賦異稟 40分鐘做1000個仰卧起坐 卻因家貧無法
女子體重600斤,胖到無法站立,減肥400斤後,找到了男友!
世界最牛的大火,每年燒掉500億,燒了46年,為什麼無法撲滅
熱門也無法拯救!2016年日本動畫光碟市場大跌15.8%
8090後記憶深處無法忘記的食物,你吃過幾個,00後只能聽說
獲捐100多萬仍無法挽救4歲男童,地中海貧血到底有多可怕?
1937南京,無法呼吸的痛
魅族最保值的機型:6寸+64g+4100mAh,小米無法自恃
滿載超40000噸 載機30架以上 航母也無法代替 中國尚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