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趣論羅傑斯與菩薩意象的異同

趣論羅傑斯與菩薩意象的異同

iFuun導讀:每一個心理學者心目中都有羅傑斯的形象,菩薩意象更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但前者力圖完全成為真實的「自己」,而後者還有破除「我執」的一面。——  www.iFuun.com


趣論羅傑斯與菩薩意象的異同


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心理電台


羅傑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大師,他創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心理諮詢方法與理念,深刻的影響了心理諮詢的發展。可以說,每一個學習心理諮詢的人都需要去認識羅傑斯的觀念。每一個心理學者心目中都有羅傑斯的形象,菩薩意象更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筆者嘗試運用朱建軍老師的品意象的方式來辨認羅傑斯意象與菩薩意象的同與不同。


一、真誠與自覺


真誠是羅傑斯特彆強調的心理諮詢師的一個品質,意指諮詢師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自身經驗的自由流動和體驗的狀態,並在諮詢關係中表達自己的真實狀態。與之相對的是菩薩的自覺覺他,自覺覺他是成就菩薩境界的條件,而自覺必然包含了自我覺知,一種瞭然。因此,兩者都強調自我覺察與了解。


但是,羅傑斯的真誠與菩薩的自覺又有不同的方面,羅傑斯的真誠意指的成為真實的自己,成為每一個存在過程中自己的體驗,也就是說活在當下。可是菩薩的自覺不僅僅有成為真實的自己的含義,它還應該包括更深一層的「空」,我即是空,空即是我。可以說羅傑斯是要成為我,菩薩進一步還要看到我的空性。

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慈悲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它意味著一種無條件的接納,羅傑斯所說的對一個人的珍視,把當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關心,允許他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經驗。慈悲,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成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因愛而憐憫即是慈悲。


可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慈悲都含有愛與關心之意。而且,都不同於生活中有條件的愛,兩者皆不會因為個體所謂的壞的動機與行為而仇視個體,是一種大愛。


可是,兩者又有不同之處,菩薩的慈悲暗含多些指向性,眾生都是沉淪苦海,而應該反觀自身,通過覺悟得到解脫。羅傑斯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更強調對於經驗,尤其是消極經驗的接受,接受一個人的全部。通過對於消極經驗的接受並整合,達到深層的積極動機的展現,促進個體的自我接納與建設性的行為方式。可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的目的是達到個體的自我接納與自我潛能的實現,而慈悲的目的是個體能夠覺悟,從而脫離「苦海」。


三、自我實現的潛能與佛性

羅傑斯認為人人皆有自我實現的潛能,人性本質上是「善」的,在一種真誠、接納的關係中,個體會傾向於建設性的行為方式、恢復機體智慧,惡與攻擊是積極的需要受挫的結果,因此,羅傑斯認為心理諮詢關鍵在於創造一種諮詢關係,從而釋放個體的自我實現潛能。佛教則強調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人人皆可成佛。人的本性是光明、智慧的,只是後天被烏雲遮住了陽光而已,修行的方式可以說就是撥雲見日。


可見,羅傑斯與菩薩在看待人性上,都認為人本質上是積極的、向上的、智慧的。心理諮詢或者修行的目的都是為了「撥亂反正」。


兩者的不同之處也是相當的明顯,自我實現更多的是強調自我潛能的發展與實現,也就是世俗意義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自我實現的快樂。而佛性則是強調佛的特性,智慧、解脫的含義。


通過比較羅傑斯意象與菩薩意象的同與不同,我們可以了解,兩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可是細微之處又是不同,筆者看來,不同的根本之處在於,羅傑斯更在乎的是生活中的個體,在生活中個體怎麼樣通過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達到自我潛能的不斷實現。而菩薩則更強調超脫世俗的生活,更無為、更解脫。前者是完全成為真實的「自己」,後者還有破除「我執」的一面。


文/申小傑

【本文由iFuun用戶小隅一蟻原創,經由iFuun編輯。非商業轉載須保留譯者、iFuun與本文鏈接。商業使用請聯繫iFuun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你去了巴黎,我留在北京

打卡學習: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9件事把你從消極情緒中解救出來
斯金納箱:人類學習的秘密
喜劇演員的「精神病氣質」
負能量是個好東西
愛撫對早產兒發育至關重要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知趣論壇成員-上海夫妻
三個人三本書,趣論「針聖楊繼洲是哪裡人」
古代人避暑卻沒有空調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