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穿的是豪華絢爛的京劇行頭,


秀的是儀態萬方的崑曲身段,

貴妃醉酒、遊園驚夢、霸王別姬、醉打山門……


你能想到的戲劇中最美的時刻,


都在上面定格。


你以為這是梨園子弟在開選秀大會,

你堅起耳朵,


試圖從唱腔中分辨梅蘭芳和俞振飛,


但你卻發現,


敲打鼓膜膜不是西皮、二黃的聲響,


也不是纏綿悠遠的水磨腔,

而是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熙熙攘攘的人流。


如果你路過無錫惠山古鎮,


你會看這樣一對小夫妻,


他們以前是同桌的你,


如今是執子之手的小夫妻,

夫唱婦隨經營著一家惠山泥人店,


以前,惠山泥人是古鎮的標籤,


如今,他們將為惠山泥人代言。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


打泥:祠堂門縫中飄出的絕響


惠山古鎮,地處無錫西郊,是無錫地名「無錫錫山山無錫」的發源地。古鎮雖小,卻東依惠山,南靠京杭大運河,自古以來就是物阜民豐之地。惠山古鎮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祠堂,一個方園幾里的小鎮,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迹竟有ll8家之多。「祠堂多」是到惠山古鎮的遊客對惠山最大印象。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古鎮一隅有赫赫有名的惠山泥人博物館,看到惠山泥人的介紹之後,才知道,惠山泥人和惠山祠堂本是連體嬰兒——惠山泥人全盛時,惠山古鎮是全國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條街」,大小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家之多,祠堂ll8家,每一個祠堂必定隱藏著一個泥人作坊。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惠山泥人大師王南仙依稀記得兒時的情:每天清晨,東方才泛白,祠堂看守們就已經早早出門,推著板車,從惠山北坡的水稻田中滿載了被蘇東坡贊為「惠泉山下土如濡」的惠山「磁泥」。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板車被推進大小祠堂之中後,祠堂看守就化身打泥匠,掄起大木槌在青石板上敲打黑泥。惠山泥人不像其它泥塑,要依靠燒焙增加強度和硬度,支撐起惠山泥人筋骨的,是泥土本身的磁性與韌勁。而打泥,就是激發泥土磁性與韌勁的過程。泥匠打泥就如同鐵匠煉劍時打鐵。在經過千錘百鍊後,鬆散的泥土就變成了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干而不裂的泥胚。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一板車黑泥送進祠堂,叮叮噹噹的打泥聲就從祠堂門縫中飄出,惠山古鎮大小祠堂星羅棋布,於是打泥聲就成為了古鎮的呼吸。大人掩著門用大木槌在祠堂里打泥,小孩收集了散落在石板街上的泥土後,掄起自製的小木槌在青石板上模仿,於是惠山泥人技藝就從打泥開始,在這槌起槌落間延續了下來。父子相承、師徒相傳,通過不斷總結和提高,惠山泥人最終從祠堂看門人打發時間的小把戲和販夫走卒貼補家用的小營生,成為聞名天下的文化遺產。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江南第一山」之稱的惠山是人文墨客游江南必到的景點,和古鎮擦肩的京杭大運河更是南北交通大動脈。無論是登惠山賞景,還是架扁舟從運河路過,連綿數公里,經數百載不絕的打泥聲都是不得不記住的奇觀。於是久而久之,惠山泥人打泥聲就通過惠山和運河發散,成為了惠山古鎮的形象代言。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雖然已經七十高齡,但是被譽為惠山泥人「雙生花」的惠山泥人代表人物喻湘漣和王南仙,依然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在古鎮一隅的惠山泥人廠掄著大木槌手工打泥。對於老一輩的泥人業師來說,打泥是惠山泥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泥聲已經如morning call一般在惠山古鎮回蕩了幾百年。雖然手工打泥被機械攪拌代替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只要自己還在做泥人,還能掄木槌,就絕不會讓打泥聲成絕響。


捏泥:指尖上的市井梨園


惠山泥人有兩個品種,一類是「粗貨」,也稱「耍貨」,是一種造型單純,用筆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表現的多為喜慶吉祥題材,如大阿福、老壽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眾。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作品多取材於京劇、崑曲中的場景,是用純手工精心捏著、繪彩而成的工藝品,因人物生動、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喜愛。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周末,惠山古鎮塞滿了天南海北的遊客,他們很多人如我一般,來惠山,是慕泥人之名。但是很遺憾,惠山泥人招牌惠山泥人博物館在周末閉門謝客。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尋遍古鎮,卻只找到零星幾家賣「粗貨」的泥人商店,能手工製作手捏戲文的泥人作坊不見蹤影。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最終,在古鎮一個偏僻的小巷找到一家名為「緣泥坊」的泥人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對年輕的小夫妻。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男主人儒雅的談吐、老闆娘亮麗的外形讓我遲遲不敢把他們和以祠堂看門人為主業的泥人業師聯繫在一起。看出我們的疑惑,主人倪俊指了指作坊門口的簡介說:「人不可貌相,開泥人作坊要膽量。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夫妻兩指引我們上樓,一邊給我們現場演示手捏戲文,一邊給我們講解他們和泥人的姻緣:工作室以緣為名,是為了紀念和惠山泥人的緣分,也為了紀念兩人彼此的情緣:2007年,惠山泥人藝人面臨著青黃不接的處境,於是開始第一次面向社會招聘。


惠山泥人是無錫的「三大特產」之一,對泥人的記憶塵封在每個無錫人的記憶里,當得知惠山泥人的處境後,招聘現場湧進了幾百號人。剛剛畢業的倪俊和曹志瑋也是其中一員,最終二人殺出重圍,有幸成為了7位惠山泥人新一代傳承人。成為惠山泥人大師俞湘漣、王南仙、柳成蔭的關門弟子。


三位大師皆是年過七十的國家級工藝美大師,在他們面前毫無保留,把壓箱底的絕活都拿了出來。


俞湘漣教「捏塑十八法」:印、搓、捺、摘、捏、推、拉、扳、剪、包、鑲、拍、挌、滾、捋、挑、捻、戳;


王南仙授「彩繪七法」:拓、塗、勾、點、撣、暈、刷;


柳成蔭掩飾「裝光四法」:剪、削、黏、扯。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惠山泥人工藝本無固定之法,但是經過這一輩藝術家的努力,「捏塑十八法」、「 彩繪七法」、「裝光四法」等一大批口訣被總結出來。新一輩傳承人學藝要轉老一輩業師容易得多。以往的泥人業師,要想獨當一面,少則五年,多則十載,而倪俊、曹志瑋學藝不滿三年就已出師。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總結的口決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聽得懂的,但是沒總結出來的,才是最精粹的,無法用普通話言表的,師傅們都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用無錫話來『指點迷津』」曹志瑋說起自己技術精進的秘訣時,一直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無錫人而慶幸,如果不是從小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說得一口吳儂軟語,她這一輩子就沒有機會和惠山泥人「將親密進行到底」。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惠山傳統手捏泥人最傳統的製作方法叫「捏段鑲手」,除頭部是印製外,其餘部分,包括身段、四肢都是手捏出來。


一張兩米長的工作台上,夫妻二人各處一端,正前方放一塊揉好的黑泥;在手邊放著水盂、弓、篤板、格子等工具;右手邊放全套戲文要用的道具,諸如鐵絲、銅絲、竹劍。一切準備就緒後,就可以開始製作了。


首先根據要捏的戲文,把泥塊用弓弦且成大小不等的泥條,切下的泥條要控制比例,因為有的泥條用來做頭,有的做手、還有的做手腳或裙擺。如果對人體比例不熟記於心,那麼「組裝」起來,就會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手捏泥人的製作過程,總結起來就12個字: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分步進行。手捏泥人和制陶、雕塑不一樣,制陶、雕塑是做減法的藝術,而手捏泥人卻是在做加法。頭、手、腳、身段身體上的每一個部位都是分開做,然後拼裝起來的。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先用模具印出頭像,然後分步捏出手腳等各個部位。做手時,先捏出手掌,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袖子。從下到上,由里到外也符合一定的客觀規律。從下到上先把底下基礎打好,底下穩了,上面操作起來就容易把握;由里到外,就像人穿衣服一樣,先穿裡面的,再穿外面的,不可能倒過來做……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做手捏泥人是個力氣活,最費力的是揉透。在捏泥人前一個月,要像揉面一樣把泥先揉透,以手推出來沒有毛面,捏上去爽手為宜,這火候要自己控制,同樣的泥料,因為揉的時間、力道不同,捏出的泥人就會風格迥異。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女孩子因為力氣不夠,所以揉出的泥較男孩子來說韌性、磁性都有欠缺,所以藝術性較他們要打折扣。這和飯店裡的大廚都是男的是一個道理」曹志瑋雖然爭強好勝,入行之前完全沒有美術功底,憑著自己的努力在短短几年之間成為新一代泥人傳承人間的翹楚。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但是在和同樣優秀的倪俊同場競技捏「細貨」時,她不得不甘拜下風;但是要生產精線條的「粗貨」時,面對眼疾手快的曹志瑋,倪俊也只能自嘆不如。


術業有專攻,捏泥人也一樣,以前在惠山泥人廠,無論男女老幼一切為生產服務,這讓對泥人有自己想法的倪俊很受傷,最終二人從惠山泥人廠出走,在惠山古鎮租了一間二屋的老屋,一樓店鋪,二樓工坊,回歸了古時惠山泥人作坊「前店後廠」的模式。曹志瑋專攻「粗貨」,筆下井浮世繪;倪俊專攻「細貨」,指尖梨園風滿袖。


彩繪:別把裝金的泥人不當菩薩


一個下午,夫妻倆一人捏出了項羽,一人做出了虞姬,但是把兩個泥人放在一起,你定會以為這演的是一出拉郎配,而不是《霸王別姬》。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因為,還缺少一個重要的環節,彩繪環節。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彩繪就是給泥人穿衣裝金的過程。捏塑就好比是蓋房子,決定的是房子的樓層和戶型,而彩繪是精裝修,決定的是泥人的格調和品味。惠山泥人口訣有「繪七塑三」的說法,足見彩繪之重要。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粗貨」的代表,最能體現惠山泥人的彩繪風格:紅、黃、青、綠等原色對比使用;且在原色上,往往覆蓋同種色紋樣,有時還勾金銀線。這樣使惠山泥人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特有的風格,也只是「粗貨」能被市井百姓垂青的重要原因。


而手捏戲文的彩繪卻與「粗貨」截然不同。捏戲文還特別重視開相;先用粗狂有力的線條,了了幾筆夠了出人物大的氣場,再用極簡要的筆墨與色,刻畫人物的個性;在紋樣裝飾上,手捏戲文也別有—番情趣,一根鐵絲上面加幾個皺摺就成了張飛的丈八蛇矛;火柴上纏繞一根紅絲帶就成為穆桂英人心紅纓——無論是裝飾還是紋樣,都取自生活,這讓惠山泥人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一尊黑色的泥人,經過了了幾筆的彩繪,就畫龍生雲,畫虎生風,讓平凡的泥土有了永恆的生命力。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倪俊、曹志瑋夫妻倆才依然從不食人間煙火的國營的惠山泥人廠出走,開出了前店後坊的緣泥坊。為何惠山泥人江河日下?是泥人風騷數百年,至今已覺不新鮮。還是工藝美術進化太快,泥人步伐太闌珊?是世人審美改變得太迅速,還是泥人樣工幾百年不變已讓人們審美疲勞?


帶著一系列的問題,倪俊在緣泥坊面向遊客開放了惠山泥人DIY體驗,開始了他的泥人實驗:教人用傳統的「捏塑十八法」捏出憤怒的小鳥,任別人用惠山瓷泥用刻刀刻出了大衛,旁邊90後用師傅教的「彩繪七法」讓惠山泥人玩COSPLAY,這些,在傳統的泥人業師看來,已經基因突變脫離了惠山泥人的範疇,但是倪俊卻不置可否。

執子之手過家家,執子之手捏泥巴



俞湘漣、王南仙、柳成蔭三位師傅傳授給自己的泥人技法,已較泥人宗師周阿生的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惠山泥人雖然只是一抔黑土,但是卻早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進化中。


寫在後面:


這是四年前的一次尋訪,


也是我們的第一次跨城尋訪。


那時菊還懷著大寶,


在惠山古鎮邂逅這對夫妻。


正好女主人曹志瑋也懷著娃。


曹志瑋捏,菊拍泥人時,


都特別上心。


似乎,她們捏的、拍的泥人


都有生命。


也是從這一次開始,


我們走上了尋訪手藝的不歸路。


對我們來說,


記藝是最美的記憶。


······· The end ········


尋藝路上遇見的朋友「一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是設計會 的精彩文章:

2017的流行色
一個法國人,在廢舊攤里,打撈出了一整堆中國的回憶……
為什麼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歪果人給出了答案……
他拍的建築照片,成了最好的構成作業……

TAG:求是設計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執子之手,一杯子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鞋」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方知子丑
執子之手,與子攜老
執子之手,當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方知子丑!
我也想,執子之手 與子諧老
手腕紋身:執子之手,與子諧老
執子之爪,鏟屎到老 你家的寶貝會握手嗎?
丈夫是左手,妻子是右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魚香肉絲
執子之手,方能與子偕老?
丁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卻不想與子偕老的星座排行
子持蓮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子持蓮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瑜伽人最美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