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幸福課五:慾望的變化和永恆

幸福課五:慾望的變化和永恆

幸福課五:慾望的變化和永恆 


文/動機在杭州 | 幸福課專欄


電影《大衛. 戈爾的一生》中有這樣一段台詞:

「幻想必須超越現實。因為在你到手的一剎那,你沒辦法也不會再想要它。為了繼續存在,慾望的客體必須永遠無法達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對「它」的幻想。慾望與瘋狂幻想相輔相成。這正是巴斯可所謂的真正的快樂。來自對未來快樂的白日夢,不然我們怎麼會說「獵比殺更為有趣」,或「小心你許下的願望」,不是因為你會得到它,而是因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會要它。所以拉康給我們的教訓是,心想事成的人絕對不會快樂,最符合人性的真諦是,儘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據你達成多少慾望來衡量你的生活,而該以獲得多少真誠、憐憫、理性,甚至自我犧牲的時刻… 來衡量,因為到頭來,衡量我們生平輕重的唯一標準,是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幸福真是人生難題。在人生的茫茫航程中,慾望本是標識幸福的燈塔。慾望驅動我們努力奮鬥的時候,曾暗暗給我們這樣的許諾:如果你能升職加薪出名娶她,你一定會幸福。雖然很多慾望因為無奈的現實擱淺了,但它至少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有這麼一個幸福的世界,只是我們錯過了。如今拉康哲學卻告訴我們,我們連方向都錯了:慾望的實現是快樂的中止,如果你真的心想事成,你仍然不快樂。


是這樣嗎?


拉康說對了一部分。關於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幸福這件事,慾望標示的方向並不靠譜。其實,連理智標示的方向也不怎麼靠譜。因為說到底,我們人類的心理機制,並不是為追求幸福設計的。

當我和各位都還是猴子的時候,大腦已經有了最簡單的趨利避害功能。我們知道見了果實採摘,見了異性諂媚。這是最簡單原始的慾望。進化帶給了我們兩個最重要的變化。一方面,我們的大腦皮層,尤其是前額,不斷發展,讓我們擁有了通過邏輯和想像預測未來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面臨的社會現實不斷複雜,讓慾望批上了文化的外衣。慾望的滿足不再是一件簡單的當下行為,而是一個複雜的未來設計。但在預測未來上,我們可能是好的會計、警察,卻不是好的心理學家。我們知道掙更多的錢能買到什麼、做壞事會受什麼懲罰,我們卻很難預測未來心理狀態。


比如,我們會忽略享樂適應。如果你一直保持第一次吃奶油蛋糕或者第一次接吻時的敏感,幸福對你來說是容易的。但你很快發現了更好吃的食物、更漂亮的姑娘。在慾望達成之前,慾望的燈塔讓我們相信存在一勞永逸的幸福——因此我們才拼盡全力。但慾望並沒有像它承諾的那樣,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快樂。通常,我們會很快適應快樂、厭煩,並開始尋求新的變化。享樂這件事上,人真是喜新厭舊的動物。無論是食不果腹還是富可敵國,我們都對自己擁有什麼不敏感,而只對變化敏感。但慾望被激起的時候,你卻相信永恆。


再比如,我們總是根據當前的狀態來想像未來的需要。對於忍飢挨餓的農民,當皇上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意吃大餅油條。如果你餓著肚子在超市購物,你會買一堆零食,全然不顧半小時後打著飽嗝時的感受。如果你現在開心快樂,你就想像不出抑鬱時的感受。相反,當你抑鬱的時候,你並不覺得去公園走走或者找朋友聊天會讓你開心,雖然當你真去做的時候,也許會發現它們有效。我們抱持著這麼多可笑的慾望不放,是因為我們只能從現在的感受,來窺探未來的影子。我們無法預測完全不同的未來。


再再比如,當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們會依據大腦中抽象的刻板印象,而忽略更加複雜的細節。想像露營,我們只會想到美麗的星空,不會想到惱人的蚊子、沒法洗澡的難受和沒廁所的尷尬。可問題是,隨著事情的臨近,我們發現,這些被忽略的細節,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重要到能完全推翻我們的預想和決定。

這些預測錯誤,都讓慾望所做的關於幸福的許諾,變得不那麼可靠。


怎麼辦?


佛教給出的答案,是了解慾望的虛幻,進而剋制自己的慾望。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慾望不是敵人,更像酒肉朋友。我們既需要它提供的動力、樂趣和方向,也需要警惕被它帶偏。當你沉迷其中的時候,了解自己為什麼渴望這件事,想像新鮮感消退後的場景,如果可以的話,先體驗再做決定,也許是讓慾望誤導的好辦法


更多時候,慾望所指引的,是易倦的消費性體驗,而發揮自身優勢所產生的創造性體驗,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來源。

接受是開啟幸福大門的鑰匙
恨若成癮,一生無愛
有時候他出軌,只是因為遺傳基因而已
「岳曉東趣說三國殺」:(八)關羽有表演型人格障礙
壹心理周刊 · 我們都是拖拉斯基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准爸爸心理必修課五:產前抑鬱對寶寶的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