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節日碰上「消費主義」?
心理導讀:人們近年開始發現,傳統節日似乎變成了「送禮日」,傳統的氣氛和味道也逐漸消散。這是怎麼回事兒?——www.iFuun.com
中秋節成為法定節假日後,人們的期許增多了,但現如今,人們又不禁感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離我們漸行漸遠。無論是中秋、端午,還是過年,人們總覺得很難再深切品嘗傳統的味道了,端午節、中秋節成了「粽子節」、「月餅節」。這個時代,食物和禮物成了節日僅存的符號了嗎?
中國傳統節日原本內涵的消解是普遍性的現象
傳統節日是什麼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有深切的文化淵源,中國傳統的主要節日,最早可能源於四時之祀、神鬼之祭,源於古代民族對與歲時、農事、人文等有關的天地日月、四時變化、神鬼祖靈等的崇拜。這些節日大多以神話演繹,大部分傳統節日,都與祈禱、祭祀、占卜等有關,並且有相應的飲食文化和娛樂活動,這些都是傳統節日的符號,而節日就是各種類型的符號的集合體。
不難發現,所謂節日傳統的內涵是動態的,是隨著時代在變化的。很多傳統節日到現在還佔有一定的位置,如中秋、端午,不必贅言;也有不少雖然保留著名字,但已無更多節日內涵,主要作用僅限於表示時令,如冬至等,宋王懋《野客叢書》記載:「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謂前三後四」,今日冬至較之宋代的重要性,已經大相徑庭了;還有一些節日,只存在古籍之中了,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載,正月五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正月晦日,以芭蕉船送窮」,這個已經消失的節日被稱為「送窮日」或「迎富日」。
自鴉片戰爭至今,雖然歷史跨度不長,卻是中國受遠離本土的西方經濟、文化等影響最為深刻的時代,節日文化也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變化極為明顯。現代化道路上的國人,不禁感嘆,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端午節、中秋節成了「粽子節」、「月餅節」,傳統節日似乎只剩下外殼,傳統文化符號所剩無多。
西方文化的衝擊?並不準確,聖誕節也在「背離」傳統
節日的傳統的消解,究其原因,很多觀點將其歸咎為西方節日文化的「入侵」:人們越來越偏愛「洋節」,故而傳統節日被冷落。這麼推論有一定道理,畢竟聖誕節、情人節這類「洋節」的受眾越來越廣。但是,必須注意到,對西方人來說,現在的聖誕節等節日,同樣也在被消解著傳統。
十四世紀,羅馬主教宣布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誕辰,從那時起的大部分時間,聖誕節都是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的節日,甚至略帶嚴肅性,互贈禮物也不是傳統;早期的聖誕節,與現代契合的最多是家人團聚。直到19世紀,一些人將這個節日改造成一個注重互贈禮物的家庭內部聚會,於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購買禮物,這使得慶祝聖誕節的方式產生了「戲劇性」變化。1867年,紐約梅西百貨公司第一次在聖誕前夜開張到午夜;1874年,梅西公司第一次在櫥窗里設置了聖誕主題展品,而後其它商家紛紛效仿,類似的聖誕促銷手段和活動就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與中國人感嘆中秋節成了「送禮節」類似,西方也有呼籲聖誕節回歸傳統的聲音。起源於加拿大的「聖誕無購物運動」,號召人們在聖誕節期間不購物,或只購買少量必需的物品——此舉旨在挑戰並試圖改變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這個運動現在已經擴展到幾十個國家的民間,其中一位支持者說:「我們製造了太多,買了太多,又扔了太多,而聖誕節的商業銷售只能使這種情況更加糟糕,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從中脫身。」
消費主義的時代,不管中外,傳統節日都在成為刺激消費的符號
節日在變化,但節日的符號屬性不會變,只要節日還在那裡,它就是為了表達什麼而存在。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在現代化過程中,被賦予消費主義的符號。西方現代化的腳步早於中國,多已經進入後現代主義時代,他們的聖誕傳統內涵被消解也更早,「洋節」到真正較廣泛影響中國時,消費主義已經是聖誕節的重要符號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如西方聖誕節等,同樣走著被消費主義符號化的路徑,所以西方文化的「入侵」只能說是外部表象,更加具有決定性的是現代化和消費主義潮流。
按照西方現代化發展脈絡,現代化過程中,前現代化時期,由於工業發展水平制約,傳統的以節儉、樸素等為特徵的消費觀念、相應的消費物品和消費方式佔主導,當社會逐漸進入後現代主義時代時,就會由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消費為中心轉變。這個時候人的主體性地位與價值往往被消解,符號成為了統治時代的工具,法國社會家讓?鮑德里亞認為消費主義正是一種後現代化的現象,消費主義時代已經到來了。
消費主義消解著傳統,但又再重構節日文化內涵。消費主義的時代,節日被賦予濃厚商業色彩的標籤,但這不是影響的全部。消費社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的確在消解著文化傳統,商業性更多地替代節日的傳統內涵,另一方面實際上又在重構著傳統,讓傳統煥發出新的內涵。人們感慨年味變淡,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的增大,反而讓人們對過年等節日比過去更加看重,親情等觀念更加深化,這一層面上,其實是對傳統內涵的加強。
向後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消費主義呼喚傳統的回歸
消費主義表徵之一是浮誇的商品形式和節日形態,消費對象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還包含著多餘的那部分,即附加在商品上的各種本不屬於商品本身價值的東西,過節「禮尚往來」之後,這種浮誇消費給人們精神帶來的空虛感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
美國社會學家馬爾庫塞認為,處於消費主義社會中的人,往往被商家用「虛假的需求」加以誤導,節日成為商家演繹消費主義的最好時機,傳統節日,或者任何「能過」的節日,都是促進消費的契機。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咎於商家,節日給的機會是雙向的,畢竟「節日經濟」、「禮品經濟」都不是一廂情願的事,「禮尚往來」自有其原由。
當然,也不必陷入對傳統的消解或現代化帶來的弊病的悲哀之中,物極必反,後現代主義之後,恐怕唯有對真正傳統的呼喚才能平復人內心的躁動,破解現代化的節日迷途,社會必然內生出一種力量,讓傳統以適合當代的新形式回歸。
原題《消費主義時代的節日文化》 來源:央視網
心理延伸
心理短片:The Last Pick 最後順位
心理FM:烏雲先生的彩虹小戀人
專業測試:愛的五種語言測試(男士版)





TAG:推薦 |
※當日式碰上北歐風
※當「極簡主義」攝影碰上女人體,妙不可言!
※當燈光碰上景觀,浪漫的夜晚就開始了!
※當《食戟之靈》碰上《中華小當家》,誰才是料理王
※豆瓣日記:當計劃生育碰上二胎時代
※當皇帝碰上流言
※當中秋碰上詩詞,來一個「詩意中秋」可好?
※天下當媽一樣苦 當動物碰上自己的熊孩子
※今天你碰上「墨菲定律」了嗎?
※韓江:?當「怪誕」文字碰上「素食」故事
※端午節碰上陌上節 天涯明月刀陌上花開兩周年
※碰瓷碰上美女主動送上門,但是男子怎麼事這種反應
※當流行語碰上古詩詞?文藝感爆棚了!
※山進收音機體驗:當傳統收音機碰上新潮音箱,誰才是你的菜
※【獨一專欄】從黃昏到黑夜直至我碰上了您碰上了我
※昨晚和幾個朋友喝了點酒,回家路上碰上交警查酒駕
※藏獒杠上比特犬,犬王碰上爛脾氣,比試結果無懸念!
※碰上習慣性流產 還能懷上孩子嗎?
※星座碰上情敵,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