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媽媽們,請坦然面對自己的壞

媽媽們,請坦然面對自己的壞

iFuun導讀:對媽媽來講,覺知到自己有壞媽媽的一面,並包容這一面,而不是單純地壓制它,這與發展自己好媽媽的一面,同樣重要。同時,嬰兒也能學習到,自己的媽媽有好有壞,自己也是有好有壞。這種整合,是寬容的開始。——  www.iFuun.com


媽媽們,請坦然面對自己的壞


嬰兒,或許什麼都知道。

一新媽媽說,她一歲多的兒子,最近老說怕。問她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她說想不出來。試著讓她代入兒子的角色,她也感受不到什麼東西。


那就繼續其他話題。諮詢中,換話題與等待,也是個辦法,意識上的話題進行時,潛意識也會指引我們自動抵達一些地方


果然,談幾個話題後,她很自然地說,太累了,有時恨不得將孩子弄死,然後她住監獄,然後什麼事就都沒了。


不僅是帶孩子累,而且,公婆與丈夫給不了她支持,他們不贊同她養育孩子的新方法,堅持老一套。並且,他們還認為,既然你是媽媽,所以孩子出問題時,一切的原因都在你身上。再者,他們也反感她對孩子的敏感,認為既然你信奉新方法,那麼你就搞定一切吧……

我說,這就是兒子怕的原因吧,他怕你身上壞媽媽的部分。她眼淚忍不住湧出來,頻頻點頭說,是,是。


最後,她開玩笑說,嬰兒真是討厭,他們什麼都知道,讓你無法偽裝。


在中國,做一個好媽媽真是很不容易。首先,你沒得到過好媽媽的愛,現在,你卻要給自己的孩子,這多少有點像無源之水,必須要做很多努力才行。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形容說,每個人的心就像是一個罐子,罐子里有了很多愛,被盛滿了,才能自然地倒出來,而假若罐子的水很少,就很難倒出來。


其次,你若做一個及時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並與孩子有情感互動的好媽媽,整個家庭的成年人都和你作對。譬如,你若按照孩子的需求進行哺乳,他們會說你會慣壞孩子;假若你尊重孩子的感覺,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他們也會怪你溺愛孩子……


再者,你若成為好媽媽,家裡其他人也會退行,找你要母愛。以我的了解,大多數中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饑渴而受傷的小孩,平時的麻木狀態下,他們可以扮僵硬的大人,但有條件時,他們會退行為不講理的小孩。所以,如果一位新媽媽努力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她會發現,她得將其他大人也視為小孩,而她因為覺醒了,就不能再無覺知地扮演麻木的大人或不講理的小孩了。

所以,儘管我的文章一早寫,媽媽對孩子的養育極為重要,但希望好的養育不要成為對媽媽單獨的要求,整個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和覺醒都很重要。


對媽媽來講,覺知到自己有壞媽媽的一面,並包容這一面,而不是單純壓制它,和發展自己好媽媽的一面,同樣重要。永不可能只有好而沒有壞。


實際上,嬰兒的最早的一個重要功課,就是學習到,自己的媽媽有好有壞,自己也是有好有壞。這種整合,是寬容的開始。


關鍵是,好媽媽的部分夠多,夠多,就可整合。


客體關係心理學的重要創始人、英國心理學家克萊因經過多年對嬰兒的觀察發現,所有嬰兒在三個月前都處於偏執分裂期。所謂偏執分裂,即認為好只能是好,壞只能是壞,好與壞不能並存。

具體而言即,對沒有自我照料能力的嬰兒來講,媽媽有兩個,一個是好媽媽,能及時滿足嬰兒的種種需求,並與嬰兒有豐沛的良性情感互動,且能看到嬰兒的存在。一個是壞媽媽,忽略、無視嬰兒的種種需求,看不到嬰兒的情緒與情感,更談不上能看到嬰兒的存在,甚至,攻擊嬰兒。


對三個月前的嬰兒來講,要麼是好媽媽,要麼是壞媽媽,不存在中間狀態。當好媽媽存在時,嬰兒就有全能感,啊,我有這樣一個需求,立即就被滿足了,我有那樣一個聲音,立即被聽到了。由此,就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強壯而健全的母嬰共同體。


母嬰共同體的追求,是嬰兒的心理狀態導致的天然追求。即,嬰兒覺得,自己與媽媽是同一個人,是處於未分化狀態。若媽媽能看到嬰兒並及時與嬰兒互動,就構成了一個整體強大的共同體。這是自信的開始。


相反,若沒有媽媽的陪伴與敏感互動,嬰兒就會不斷被可怕的無助感所襲擊。他有一個需求,但得不到滿足;他有一個情感渴望,但沒有回應。如此一來,嬰兒就會覺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這就構成了一個無能的母嬰共同體。

可以想像,對嬰兒來說,若無媽媽,任何一個負性刺激都會導致可怕的無助。譬如,一個蚊子的騷擾,嬰兒完全無能為力。


所以說,壞媽媽的存在,會讓嬰兒體驗到可怕的無助。


但是,無論媽媽怎麼努力,又怎麼好,壞媽媽的部分,都是不可避免的


關鍵是,好媽媽的部分足夠多,壞媽媽的部分不要成為占統治性的存在。這樣一來,進入三四個月後,隨著孩子初步具備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孩子就可以發現並承受一個事實——原來好媽媽與壞媽媽是同一個人


並且,因嬰兒的天然自戀本性,但好媽媽存在時,嬰兒會對應地形成「好我」,當壞媽媽存在時,嬰兒對應地形成「壞我」,而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整合,也意味著「好我」與「壞我」的整合。


所以,媽媽不是要成為一個完美媽媽,給嬰兒提供絕對完美的空間,而足夠好就可以了。


在親密關係中,升起殺死對方的念頭,太平常。據統計,即便幸福的婚姻,兩個人一輩子想殺死彼此的念頭也有數十次之多。母子關係中,出現殺死對方的念頭,也很自然。


為什麼想殺死彼此?除了常見的愛恨情仇,還因為,親密關係都面臨著一對矛盾:要獨立還是要親密。太親密了,就會對彼此的自我構成了衝擊;太獨立了,又會產生疏離感乃至被拋棄感。


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有一個健全的獨立自我。愛情的分分合合與進進退退,最終都是為了讓一個人形成這樣的一個健全自我。


若沒有這樣的獨立自我,自我相反是僵硬或破碎的,那麼,太親密就意味著對自我構成了吞沒,同時,又不能承受疏遠,因疏遠會導致自我的破碎……


這一矛盾,集中地體現在嬰兒早期。心理學家馬勒認為,六個月前的嬰兒處於共升期,他們都追求與媽媽形成一個母嬰共同體,這意味著極度的親密,完全融合為一個人。這勢必意味著對媽媽的自我的吞沒,若媽媽沒有一個健全的自我,就難以承受這種吞沒,並對嬰兒的這種渴求產生極大的抵觸,乃至強烈的憤怒。最嚴重時,會想殺了嬰兒,因嬰兒對共同體的追求,讓媽媽感覺自己的自我在被殺死。


從哲學上講,關係的融合,都意味著自我的死亡,要享受關係的合一感,自我必須死去。有健全自我的人,倒可以接受自我暫時的死去,有僵硬自我或破碎自我的人,才會緊緊抓著自我不放。


有健全自我的人,畢竟是少數。在中國,更是鳳毛麟角。我想可能是因這一原因,我們文化採取的方式是,孩子越小,越不管他,這樣一來,大人們那僵硬或破碎的自我,就不用面對嬰兒對合一感的追求所帶來的挑戰了。


也即,只要自我不夠健全,媽媽們在面對嬰兒對共同體的強烈渴求時,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抵觸乃至憤怒。


從這一角度上看,中國的媽媽們偶爾甚至多次產生要殺死自己孩子的念頭,並非是很嚴重的事。


若產生這種念頭,媽媽們及其他人首先要知道,念頭是念頭,並不等於行動。念頭離行動,還有很遠的距離。


很多人會因為僅僅有這些念頭,就會產生強烈的愧疚,這是因將念頭和行動划上了等號,認為有了念頭,就相當於採取了行動。這種將念頭和事實划上等號的邏輯,其實是孩子式,是不成熟的,強迫症患者常見這種邏輯。


其次要知道,嬰兒對母嬰共同體的追求,這的確會給無數媽媽造成巨大的影響,儘可能滿足嬰兒的這一需求,但假若覺得孩子這一需求對自己的自我構成了可怕的衝擊,媽媽後退一下,並對孩子的這一需求產生抵制乃至憤怒,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親人,特別是丈夫,若發現妻子有這一現象,要給予妻子理解與支持,你包容她,就給她的自我創造了一個舒服的場,她可以更容易地滿足孩子。相反,指責與苛求,沒有任何意義。


以我所了解的個案,產後抑鬱症,常是媽媽對嬰兒產生了巨大的負疚感,而親人特別是丈夫又不能給予支持,相反還是苛責,結果讓養育孩子成了媽媽們不能承受的重擔。


再者,媽媽要知道,重要的是足夠好,而不是完美。


總之,要避免這樣的心理循環:因嬰兒尋求母子一體的感覺,媽媽感覺自我被吞沒,對孩子升起憤怒乃至有想殺死孩子的念頭;這種念頭嚇到自己,產生強烈的愧疚,覺得自己太壞,轉而對孩子更好;被吞沒感更嚴重,憤怒更重……解開這一循環的關鍵,是理解並包容自己的壞,而不是成為完美媽媽。


當然,母嬰共同體的成功構建,對媽媽也會是一個巨大的療愈。有這一體驗的媽媽會明白,比起母嬰互動的美妙來,成年人的愛情常常不如。


並且,母嬰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也是媽媽們自我的完善過程。所以,很多媽媽們深切地體驗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療愈的過程。


文/武志紅(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你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功


打卡學習:呵呵犯了什麼錯?


社會心理學:人心到底有多險惡?
遊戲,人性的集合器
北大床協,又一個心理互助小組?
視頻遊戲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公民意識
每一位中國人都是「疑似精神病」患者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沖奶粉也要有學問,請問媽媽們,你們沖對了嗎?
小學生們給爸媽寫爆笑願望!笑過後才發覺,孩子最想要的媽媽們都忽略了……
媽媽們面對的重要議題!剖腹產是在嚇唬誰?
媽媽們,你們真的會沖奶粉嗎?
孕反應!只有媽媽們自己能感受的苦
爸爸媽媽們最喜歡轉發的生活竅門,也許對你真的有用
媽媽們,給孩子們的零食您真的選對了嗎?
媽媽們對寶寶說的話,每個媽媽都應該這麼來表達自己的愛!
媽媽們快看過來,讓爸爸們做家務的「正當理由」,尤其是生女兒的家庭
「我們是誰」孩兒媽版,真正說出了媽媽們的心聲啊!
胎兒頭那麼大,是怎麼從媽媽身體里出來的,看完真的心疼媽媽們!
准媽媽們,是時候告訴你們真相了
勤勞的媽媽們,想讓孩子們更優秀,要讓他們分擔家務啦!
媽媽們,你需要這樣餵奶!
想要愛情先得過媽媽那關,其實歡樂頌里的媽媽們各個都是狠角色!
《我的媽呀》流淚也要帶著笑,別讓媽媽們在孤獨中老去
對於帶小孩,是自己帶好,還是給家裡老人帶好?媽媽們都是這樣回答的
熊爸爸帶孩子,媽媽哭笑不得:爸爸的親子方式媽媽們不懂
來自日本媽媽們的「欺騙術」,而你絕對甘心「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