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才智、情感及個人的成長

才智、情感及個人的成長

iFuun導讀:為什麼高智商高情商卻換來低成就?通過階級來討論教育和人的成長可能是一種方式,但我相信那些超越階級、所有人共享的東西更為重要。——  www.iFuun.com


才智、情感及個人的成長


1973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C.Janet Newman發表了一篇題為"He can but he Won"t—A Psychodynamic Study of So-Called Gifted Underachievers"的文章,基於對「高智商低成就」群體的研究。這些作為研究對象的孩子們童年期表現出超常的智力功能、語言功能,在家庭和學校中閃耀著成功的光芒。但隨著他們的成長,光芒消失了。發生了什麼?他們早期的智力發展在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方面佔有了極大的比重。作者用許多細節描述他們的智力是怎麼與自戀相聯繫,而這個自戀又是家長的自戀(或母性自戀)的延伸。如果與母親的聯盟不夠緊密,對於孩子來說太過於危險了。與母親的自戀聯盟成了他們的阻礙,使他們不敢去冒險,而學校的功課、與外界交往總有失敗的可能性,而這些外界的可能性被排除到了自戀聯盟之外。智力從一開始對他們來說就只是維繫家庭關係、母子(女)關係的工具,智力並不能發揮正常的學習功能來幫助他們成長,而被局限在了小範圍里。

許多中國孩子們也會中槍。在接下來的發展階段里,他們不得不面對生存技能、自我價值、拖延「症」、意義感等等各方面的困擾,甚至心理障礙。


何峰討論「情商與成就—無產階級的思想包袱」,講了一個美國窮困家庭的大學生Angelica最終退學的故事,出自紐約時報的文章「For Poor,Leap to College Of ten Ends in a Hard Fall」。Angelica通過自身的努力進入一流私立大學,看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卻在非常容易得到外界幫助(獎學金和學業上)的情況下沒有利用這些幫助,最終退學了。發生了什麼?何峰的解釋及Gladwell的解釋都指向了她缺少中年階級及以上的家庭背景,無法獲得與人溝通、尋求幫助的能力,甚至缺乏文書寫作的經驗(因為遲交申請材料),來更多爭取自己的利益。可能upper middle class或富人家庭的孩子更有與校方、與老闆、與「有能力、權利和資源的人」自然溝通的能力,情商影響了他們的成就。


Outliers書中也有相似的例子。來自貧困家庭的Langan有著比愛因斯坦更高的智商,高中畢業後他也被Reed College和芝加哥大學全獎錄取,但他「對權威的人和機構都充滿懷疑和敵意,沒有即時提交獎學金所需材料,曠課掛科,最終退學」,並「淪落到在酒吧看門」。而原子彈之父Oppenheimer有更高的情商,他「在劍橋讀書的時候給導師下毒,學校決定讓Oppenheimer暫時休學」而沒有受到更多的處分。


關於這一點我有幾個問題:

1. 高智商與自身努力是否一定指向高成就?成就的概念是個絕對值還是相對值,即出身貧困家庭的人改善了自己的生活進入了(比如說)中產階級的成就高,還是富二代成功延續了上一代的事業成就高?


2. 我們看教育的對象:每個接受教育的人。人的成長是否只包含才智和情感,如果能夠幫助到個人擁有才智和高情商,順利畢業,能與有能力、權利和資源的人自然溝通,並獲得高成就,教育的目的是否已達到?


3.我們怎麼能幫助到一個人?給他獎學金,學業上生活上的各種幫助,但他似乎從行為上並沒有接受怎麼辦?一個人能否自己決定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而不是他人決定給這個人什麼樣的幫助?


還有個更直接的問題,我們假設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獲得了高情商及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會如何?


Scott Fitzgerald筆下的Jay Gatsby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出身貧寒,但通過自身努力抓住了機遇進入了上流社會,舉辦晚宴和酒會融入其中,但我們知道,悲劇(死亡)還是發生了。蓋茨比的悲劇僅僅是時代性的?意外事件是否有某些層面的必然性?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在《創造的勇氣》一書中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在歷史某一時刻出生在某個國家某個家庭里,我們自己無法做出選擇。如果試圖否認這些事實——就像菲茨傑拉德的傑伊·蓋茨比那樣——就會看不到現實和遭遇失敗。我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超越家庭背景和歷史情境的局限性,但這種超越只能在那些從一開始就承認其局限性的人身上出現」。


這看似是一個悖論。似乎只有「一開始就承認其局限性的人」才能「在某種程度上超越家庭背景和歷史情境的局限性」。這也是少年派中的父親雖然自稱「新印度人」,但無法放棄父權,無法超越「一邊養育一邊吞噬自己」的傳統文化,就算移民成功了,我們也會懷疑其家庭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蓋茨比的悲劇心理學上也有解釋,英國精神科/兒科學者溫尼科特稱之為「假我障礙False Self Disorder」。如果人的一切努力存在很強的目的性,比如好學校,更好的社會地位等等,那麼他的努力滋養的是他的「假我外殼」,他把自己的盔甲擦得鋥亮,而盔甲內真實的自我則畏縮在黑暗的角落裡,直到可能導致自我崩解。這裡我想到的是兩則新聞,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的郭衡自殺,留美博士鄧琳精神分裂。她們確實沒有遇到Angelica那樣的麻煩,沒有不知道申請獎學金並從頂級學校里掛科退學,郭衡還被留學專家高燕定作為優秀留學生範例寫進了《人生設計在童年》。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教育、心理治療、宗教或任何幫助人成長的領域的目的都是幫助他找到「真實的自我」?或者換個問法,我們怎麼才能幫助他人找到「真實的自我」?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僅僅把尋找「真實的自我」作為目的,得到的真實效果很大可能實際上會是「行為癱瘓」。這個很自然,如果沒有找到我的人生目的,還不如隨便好了,什麼都不去做。以尋找「真實自我」為目的的心理治療可能需要持續好幾年。但雖然「行為癱瘓」,其實還是有保護「真實自我」的意義,這個可以以後展開討論。問題是「假我」和「真我」之間呢?怎麼用個人成長的觀點去看待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心理學家Markus做了自我圖式的研究和「可能的自我」的研究,參見陽志平文章「可能的自我們」。這裡講的是藉由人的真實需求,自我可能到達的狀態,如希望我、預期我、恐懼我。正是我們不執著於發現真實的自我,而是藉由行動(冥想似乎也是行動的一種)向可能的自我發展,這個過程會讓人感受到「找到了真我」。很大程度上是「未來的我」促進了真實自我的發展,而不是「過去的我」。


回到本文開頭的那項研究。高智商其實不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只是為了獲得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只是為了保持與母親的連結。就算當事人不承認,也改變不了作為一個人對依戀(依附、attachment)和歸屬感的需要。電影史上的經典《公民凱恩》講了同樣的一個故事。

高智商高情商不代表擁有自主性或自由意志(autonomy or freewill)。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學業事業成功、結交名流,他們有很好的社會適應性,但離不開社會制度,即使他們身處的制度很不好。比如海德格爾與納粹的牽連。有些時候(比如因為恐懼),人們傾向於讓渡自己自我選擇的能力,即產生「自由的暈眩」。


高智商高情商也不代表擁有創造力。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據我們自己的經驗,真正有創造力的人似乎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我們傾向於把他們跟「與世隔絕」、「大智若愚」聯繫起來。比如美劇豪斯醫生里的Dr.House;再比如形容自己「人們不會真想認識我」,而刻意與日本文學界保持距離獨自創作的村上春樹。


美國自體心理學派治療師巴史克提出的人的發展模型,從理智與情感、依戀關係、自主性、創造力、和性心理(psychosexuality)五個方面看待人的成長。性心理方面也是一個人identity很重要的部分,但與本文無關就暫時不討論。有觀點認為智商與情商的區分越來越不重要因為他們都來自同一地方——大腦的前額葉。而那些目前科學研究較少,更多是在哲學與宗教範疇討論的其他部分在人的成長環節有著與理智與情感相同重要的地位。


看了一些關於Markdown與RSS作者Reddit聯合創始人AaronSwartz自殺的報道,天才隕落,令人傷痛。我支持因Aaron的案例能夠修改法案使同樣的事不要再次發生,更希望看到Aaron的理想能夠實現,更多的人們繼續他未竟的事業,Twitter上已有了#pdftribute活動。家人指控麻省理工學院官員和馬薩諸塞州聯邦檢察官的決定導致了施瓦茨的死亡。但這些不能掩蓋Aaron患有抑鬱症的事實。Aaron具有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創造力、聰明才智,作為社會活動者和創業家也擁有高情商和自主性,但我們似乎並不能單以「天妒英才」來看待。

通過階級來討論教育和人的成長可能是一種方式,但我相信那些超越階級、所有人共享的東西更為重要。


我們都需要一段好的關係,當需要幫助時自己能找到資源,需要自由選擇的權利,需要發揮我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當然也需要理智與情感,真實的自我需要被看到,需要僅僅「成為一個人」。大學可以提供獎學金,可以提供很多他們能提供的幫助,或許也可以幫學生學會怎樣融入另一個階層,但學生們更需要一個「做自己」的氛圍,不管他們是否完成了學業,是否能夠擺脫窮困的出身,是否能夠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


突然想到Angelica因為獎學金申請書拖了很久最後退學了,我也有一篇拖了很久的申請書沒有寫,是時候了趕緊寫去。


文/Phil(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郵箱訂閱留下Email,追蹤每周心理精選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怎樣忘記曾經深愛過的人


打卡學習:笑話為什麼好笑?


做不了第一,就做唯一
9個成為溝通專家的方法
我是如何破產的
溫水煮的不是青蛙,是輕信
心理問答:這份工作值幾何?

TAG:職場心理 |

您可能感興趣

個人成長的心理工具:成功的秘訣
學中醫的個人經歷及個人成長,感謝老師!
戀愛讓人成長 女人愛情成熟的8個標誌
成長足跡:情感的天空
愛情和婚姻都沒有永恆的,只有共同成長的愛人
專訪「百萬館長」黃光男:有知識的覺醒、精神的成長,才可談傳統的復興
如何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戀愛達人
所有感情都是幫你成長的
經歷那樣的心情,一個人的內心才會成長
陳小春:好的愛情,讓人成長
心靈的成長,成就美好的人生
情感:愛的經歷讓我們成長
俞敏洪:成長、成熟與成功的要素
謝娜&張傑:共同成長,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小鹿資深情感導師錦心:愛情無論好壞,都可以讓人成長
關於個人成長的作文
女人的成長,口紅的戰場
人生感悟~心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給情緒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