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吳建民(1939-2016)


外交家,前中國駐法國大使,外交學院院長


外交服務發展 歸去來兮

文|黃山


(《財新周刊》副主編)


外交官與普通人的人生,大抵都可以分成在職期間和退休之後。只是相對於普通人退休後遠離公眾視野的生活,外交官特別是高級外交官,因其任職期間積累的國際資源,其退休人生往往引發更多的關注,有時甚至是爭議。而吳建民,這位幾天前剛剛因車禍離世的77歲中國前駐法國大使,正是一位在職期間和退休後,都始終保持充分公眾曝光度的中國資深外交官。他77歲的人生,適逢中國由落後、封閉到不斷發展、崛起的階段,他對「外交早應該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的洞見及實踐,加上他對當今時代主題的看法,是他留下的最大遺產。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2016年4月18日,北京,身著紅格襯衫的吳建民似「花樣爺爺」,獨自推著行李車神采奕奕地走出機場行李廳,無人認識。雖然已古稀之年,吳老依然到各地講學為大國外交而忙碌。


在吳建民的諸多身份中,最為人熟知的應該是大使。在他擔任的諸多大使職位中,又以1998年至2003年出任駐法大使最為人熟知,這五年任期正逢中國逐漸走出被孤立狀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扮演愈發重要角色的時期。吳建民到任前的中法關係並不是特別好。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1996—1998年,吳建民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圖為1997年,吳建民在日內瓦國際人權大會上發言


吳建民任上被津津樂道的三件大事,一是推動當時中法兩國領導人江澤民主席和希拉克總統互訪彼此的故鄉,使中法關係進入歷史上最好時期;二是開展「中法文化年」活動,這一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一種模式,推廣到很多國家;三是中法互設文化中心,長期通過文化交流來進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此外,2003年正值法國輪值「八國集團」主席國,以往東道主曾邀請過中國,但中國都未出席。而希拉克提出邀請包括中國、印度和巴西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以及非洲的貧窮國家參加峰會期間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吳建民則建議此次中國應當與會,爭取戰略主動。當年6月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在法國埃維昂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吳建民的貢獻,也給他本人帶來極高榮譽。2003年離任前夕,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破例在總統府愛麗舍宮接受吳建民辭行,並親自授予他法國榮譽勛位團大軍官勳章,這是僅次於法國總統授予外國元首的十字勳章的全法最高表彰獎,而授予一位離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希拉克授予吳建民法國國家最高榮譽勳章


正因如此,在吳建民去世後,與吳建民有過共事經歷的原法國總統辦公室外交事務顧問、現任法國駐華大使顧山(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評價吳建民「是一個精通法語並且懂得如何用法語介紹自己國家的人,極具國際視野。在他駐法期間,我有幸多次和他交流合作,後來我們也一直保持著聯繫。每次見面的時候我都會聆聽他的看法,了解他看待中法關係的視角,他會給我一些建議。對我來說吳建民大使是一位導師,一位人生導師,人的一生能遇到的導師少之又少,他以自身豐富的經歷,善於傾聽的品質和精準的話語深深影響著我。在這個人身上,我看到了不斷傳遞知識的激情。」


外交官做到這個份上,夫復何求?


從外交一線退休後,吳建民先後出任外交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國際展覽局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大使委員等職務。此外,還擔任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顧問,繼續在退休生涯中踐行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利用其豐富的外交資源,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2014年,時任國際展覽局主席的吳建民


身處外交一線、親歷中國大國崛起的吳建民,對當今世界無疑有著他的認知和判斷。而這種認知最明顯的表達,恰恰發生在他幾乎生前最後一次的公開演講中。今年3月30日重返外交學院的吳建民在題為《準確認識今天的世界》演講中,一方面明確提出中國現在的勢頭是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這個勢頭若喪失了,再要找回來,你們年輕人到我這個年紀,也未必找得回來;另一方面則指出中國的勢頭髮生在以和平與發展為特徵的這個時代。為此,吳建民直接點名批評了一些國內媒體和個人,認為他們「眼裡沒有全局,看不到世界大勢,抓不住主流」。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吳建民在演講


這一演講引發的所謂「鷹鴿之爭」,在吳建民去世的當天再次引起熱議。一定程度上,吳建民成為所謂「鴿派」的代表。崛起中的中國究竟如何與世界打交道,仁智互見。也許在吳建民看來,友好的辯論是允許的,不同的觀點也是可以共存的,但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失而不復得,錯判形勢給中國發展帶來損失的先例尚未遠去,一旦再次走偏,則萬劫不復。


也許,這正是吳建民在77歲高齡依然不遺餘力四處奔波的最大動力。「中國如何做大國」的爭論,不會隨著吳建民的突然逝去而消失,但他的思考,永遠定格在2016年6月18日凌晨的武漢。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25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宋徽宗:在聖君與亡國之君之間,只有一條細細的紅線
英文好書 欠債不還
京華奇聞錄 「窯洞」博士
阮一峰:你的命運不是一頭騾子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漣源市能源植物黃鸝芽樹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化經濟價值與發展前景
雙創成為經濟發展活力之源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
有資源,更要敢創新能作為——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紀事
義大利學者認為中國正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升級的新引擎
組建經濟合作社 敲開農民致富門
漢哲原創:互聯網經濟在未來經濟生活中即將引發深刻變革
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的經濟效應
文創產業成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
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融資和轉型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經濟發展翻新篇,希臘移民投資前景好
「為民而生、與民共享」雲托邦打造傳統實體經濟轉型之路
防範經濟園區成為化外之地
殷醒民:中國新經濟周期討論與當前宏觀經濟發展新態勢
中肯合建的經濟特區啟動建設
經濟發展與民粹主義現象
資本主義和經濟活動的哲學基礎
聚焦數字經濟交流與合作 助力「網上絲綢之路」建設
中信銀行交易銀行品牌「交易+」 助力實體經濟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