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月十五殺韃子:灶王爺如何從漢族的神變成了蒙古人

八月十五殺韃子:灶王爺如何從漢族的神變成了蒙古人

八月十五殺韃子:灶王爺如何從漢族的神變成了蒙古人



文|金何

核心提示:老灶爺是蒙古人的傳說,是給滿清統治者的「私人訂製」。


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其生命周期有多長呢?今天,就講一個在豫北廣為流傳的老灶爺的民間傳說。


灶君誰都知道,民間俗名老灶爺。他家家有牌位,受盡人間香火。之所以灶王爺在民間享有如此高規格的禮遇,只因他掌管天下眾口。漢人講「民以食為天」,吃飯是頭等大事,灶王爺管的就是每家每戶的鍋碗瓢盆,每年臘月二十三,他回上天彙報各家情況。以期來年美好,所以家家過小年祭灶。


因此,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神的起源,跟漢族人以農業社會為主,期許來年糧食豐收,家境安康的美好願望有關。

這個以農為本的神祀,到蒙元入主中原時,性質發生了變化。


蒙古是以奴隸社會的落後形態異軍突起的。一統華夏之後,天下分四等臣民: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和西域人,三是黃河流域的漢人,四是長江以南的漢人。


以異族人的身份統治廣大漢人,漢人會有不滿的情緒,蒙古人也在思索統治良策。


怎麼辦呢?以往的統治是皇權不下縣,就是說國家除了徵稅和勞役,其他一應事宜,都有地方上自行管理運作。蒙古人改變了這種方式,他們要中央集權。


每一個漢人村落,都派駐有蒙古人進行管理。他們除了負責徵稅,更主要的任務是監控村民。每家每戶的鐵器要統一管理,哪怕是做飯用的菜刀,也都收繳了。村民做飯、種地,都要向蒙古人請示。蒙古人定期會對村民的情況上報,如此一來,大家不但不敢違拗他們,甚至還得極力討好。這些「駐村幹部」,掌握著生殺大權,儼然成了土皇帝。

漢人們越發感覺,「駐村幹部」超越了灶君,成了每家每戶的老灶爺,成了一家之主。老灶爺是神,「駐村幹部」是神更是人,神只要祭祀就可以,而人卻需要供養。


供養糧食,供養錢物,還得供養女人。


村裡每有新娶的媳婦,不但要宴請這位人間的「老灶爺」,新媳婦的第一夜供他睡,由他來開苞。這有點類似歐洲領主們的初夜權。村民唯一能做的,第一胎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弄死。如此一來,這些人間的「老灶爺」,越發被人嫉恨。


及至到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為了能儘快瓦解蒙古人的統治,軍師劉伯溫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多做月餅,在中秋節前廣為散布,月餅餡中包上「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這樣,就能激起民變,進而讓蒙古人的基層統治土崩瓦解。


劉伯溫的主意湊效了,百姓早苦蒙古人久矣,聽說有了帶頭起事人,大家就都敢幹了。於是,八月十五月圓中天的夜晚,各個村子裡的「老灶爺」,都被漢人殺了。

漢人後來又奪回了天下,傳說到此戛然而止。


元朝到如今,六百多年的時長,口頭民間傳說能保留這麼長?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所以,傳說里的一些事情,比如初夜權,杜撰的成份就大了。


這個傳說以北方為主,南方沒有此一說。這似乎能看出,蒙古人的統治,也逃脫不了「天高皇帝遠」的客觀因素。北方地區緊挨元朝首都,中央集權程度高一些很正常;越往南走,遠離中央,而且南方多崇山峻岭,漢人隱居其間,生活安樂,蒙古人的集權觸及不到。


地域因素限制了元朝中央對各地施加的影響,有高壓統治,自然也就存在統治薄弱的地方。統治薄弱的地方,受到的戕害小甚至沒有,如今自然也就不存在類似的民間傳說。

比如圐(ku lve)圙一詞,就是一個典型的蒙古語音譯詞。這個詞存在於河南、山東、山西等北方方言里。在蒙古語里,這詞是柵欄圍起來的草場,到了漢語方言的語境里,指代的是「圓圈」和「範圍」。這個詞僅存在於北方方言里,從側面證實了統治強弱程度的不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漢人是內部人統治的國家。當外族進來,尤其當外族在統治末期變得腐朽殘暴的時候,底層民眾除了有推翻腐朽統治者的訴求以外,還多了一份內外有別的仇恨。站在漢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推翻元朝統治最好的辦法,就是激起漢族人對蒙古人巨大的仇恨。那麼,宣傳蒙古人施行集權統治和初夜權,就是最好的追討檄文。


當他們被趕跑的時候,曾經的宣戰檄文,在歷史長河裡起伏沉澱,就演變成現在的民間傳說。


然而,一個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很難清晰的保留幾百年。之所以這個傳說脈絡如此清晰,有一種可能是,這傳說興起於元末,而到清朝末年的時候,同樣出於趕跑異族統治者的需要,又被添油加醋強化了一番!


中間差了幾百年的時間,是不是有點大跌眼鏡的感覺呢。不妨細細琢磨一下。


首先,在時間上說得通,清末距今一個世紀,任何民間口頭傳說都還不會被遺忘,而且細枝末節都能記得很清晰。


其次,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是外族入主中原。在民族感情上,漢人對這兩者的仇恨是同等的。


但區別在於,元朝統治太過生硬和苛刻;而滿族人入主中原後,除了剃髮易服這一項,其他方面更多的是向漢族人的習俗靠攏。而且,清朝初年近乎瘋狂的文字獄閹割後,使得漢人逐漸習慣了他們。甚至清末民國後,還出現了很多遺老遺少,堅決不剃辮子,比如張勳之類。這些人似乎忘了自己是漢人,而只記得自己是滿清的臣民。


這樣一來,清末各地改稱民國的時候,很多百姓不適應甚至抵觸,此時就又需要矮化異族統治者的宣傳攻勢了。


搬出元末明初的老梗,加工潤色一番,再添加一些水分,就能成為插進滿清統治者胸膛的利刃。


畢竟蒙元和滿清都是外族,把他們並列在一起宣傳醜化,同時強化漢族人的民族意識,讓他們明白內外有別。當民族主義被煽動起來的時候,其威力勢不可擋,民國推翻清朝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所以有理由相信,這個醜化外族統治者殘暴,拉仇恨的傳說,絕對是給滿清統治者的「私人訂製」。


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推測。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主義情結,給這個傳說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土壤。否則,明末的時候,怎麼不會有明朝統治者的殘暴傳說呢?


如今民間一些灶王爺畫像,有的服侍是元朝官員的服飾,有的是清朝官員的。這更能證明,隨著統治者的不斷易主,一家之主的老灶爺也在跟著換衣裳。至於傳說中水分有多大,就永遠沉澱在歷史長河裡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何 的精彩文章: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一條「瘋狗」被乾隆飛揚的馬蹄尥死了
魏忠賢的遺恨:東林黨人官商勾結偷稅漏稅
皇帝都是賊:蠱惑百姓跟皇帝平起平坐的「妖人」
與全社會為「敵」的人,剃了光頭也要揪他的辮子
您可能感興趣

大話春秋之八月十五殺韃子
憤怒的月亮-八月十五殺韃子
八月十五殺韃子,到底是咋回事?
八月十五殺韃子,原來月餅還有這作用?
讓滿清韃子恨得牙痒痒的明末十大風雲人物、抗清英雄
天下無敵的蒙古為什麼會被明朝打回老家?朱元璋:韃子太能作死
中國最堅固的城池,蒙古韃子花了40年,小日本花了六年,都沒攻下此城
丈母娘給她4個月兒子買了一套唐裝卻是韃子裝,她卻不想讓穿
大明猛將在抗倭援朝戰爭以少勝多讓倭寇但膽寒,滿清韃子們臉紅嗎
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為何臣服滿清,韃子用此計治得其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