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保育鈞: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保育鈞: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保育鈞(1942-2016),原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2009年12月起,擔任財新傳媒公信力委員會委員。


2016年5月31日凌晨1時15分,保育鈞在北京病逝,享年74歲。遺體告別儀式於6月4日上午十時半在八寶山舉行。


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文|祝華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


2016年5月31日凌晨1時15分,保育鈞老師在北京病逝,享年74歲。


1

1983年,我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北京,在《人民日報》大院九號樓讀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就是保育鈞。那是改革開放狂飆突進的年代,也是風清氣正的年代,《人民日報》大院保持著早期共產主義者平等坦誠的習俗。記者、司機、印刷廠工人見到報社老總,都習慣稱「老秦」或「老李」,對保育鈞則稱為「大保」。我入鄉隨俗,對領導也以「老」相稱,但對保育鈞一直尊稱為「保老師」。

保育鈞: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2016年3月,保育鈞參加博鰲論壇時留影。


保育鈞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後,1967年7月進入《人民日報》做記者、編輯,較為完整地見證了「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的巨大災難。記得他說過,那會兒《人民日報》的老總幾乎沒有平安著陸的。老總編鄧拓,1966年「文革」「五一六通知」的第二天深夜服毒自盡,遺書直到13年後妻子才讀到。老社長范長江,1970年在河南確山「五七幹校」被批鬥到深夜,第二天一早被發現墜井身亡。「文革」一開始,「吳冷西的灰塵」被「陳伯達的掃帚」清掃而靠邊站,但陳伯達也在二次廬山會議上落馬。從歷史的坎坷中,整整一代黨報人抬起頭來,舔血撫痕,大徹大悟,終其一生服膺忠誠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保駕護航。

由於「文革」期間取消了記者署名的習慣,保育鈞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是1977年國慶頭版。參加華國鋒主持的國慶28周年招待會的新聞出版界人士中,有餘煥椿和保育鈞的名字。當時,《人民日報》有意識培養這兩位年輕的業務骨幹。保育鈞35歲時被破格提拔為政文部主任(正廳級),粉碎「四人幫」第二天接管《人民日報》的軍方代表遲浩田告訴他,現在小平管教育,你們政文部成立一個科教組,專門跑小平這邊。


2


保育鈞抓住了歷史賦予的機會。1977年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上,掌握實權的「軍宣隊」「工宣隊」代表頑固抵制恢復高考。保育鈞派出兩位老記者穆揚和王惠平參會,採訪了幾位參加過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老人」,把當年「四人幫」如何炮製「兩個估計」的過程寫成內參。這「兩個估計」是:「『文革』前17年教育戰線推行了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的路線,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教師中的大多數人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推翻這「兩個估計」,還教育和幾百萬教師的清白與尊嚴,像高考這樣的具體問題就無從談起。當天晚上內參送到報社,保育鈞一眼就掂出了分量,經請示社領導胡績偉,編成《情況彙編(特刊)》(第628期),馬上送給小平同志。


9月19日上午,鄧小平手握這份內參,警告教育部領導:「你們的思想沒有解放出來。你們管教育的不為廣大知識分子說話,還背著『兩個估計』的包袱,將來要摔筋斗的。」「教育部要爭取主動。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贊成中央方針的,就干;不贊成的,就改行。」


這份內參好比20世紀的「公車上書」,黨報、知識分子和政治家聯手,揭開了教育界撥亂反正的序幕。鄧小平安排教育部撰文,公開批判「四人幫」的「兩個估計」。《人民日報》派出保育鈞,與《人民教育》雜誌編輯孫長江等一道,對吉偉青等人起草的文章結構和資料使用、論據闡述等,「提出了許多很寶貴的意見」。最後,經胡喬木改定,鄧小平拍板,11月18日《人民日報》刊出宏文《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各地教師讀到這天的《人民日報》,感到從此擺脫了「臭老九」身份,可以昂首挺胸教書育人了。

保育鈞: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對「兩個估計」的否定,促成了恢復中斷11年的高考,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收大學生,並放棄對考生「政審」的做法。1977年冬和1978年的考生高達1160萬人!那個年代多少「賤民」一躍而為民族的可用之才。學者徐友漁這樣評價恢復高考:「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恢復了一代人對社會的信心。」恢復高考成為改革開放的第一塊基石,保障了中國持續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和社會活力。這中間也有保育鈞的一份貢獻。


3

保育鈞另一件彪炳史冊的工作,是重新表述黨的知識分子政策。


1978年10月和11月,中央組織部部長鬍耀邦兩次召集部分省市組織部部長開會,座談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保育鈞參加了在北京翠明庄中組部招待所的兩次座談會。耀邦和大家坐在一起,邊講話邊抽煙,語氣堅定,聲音洪亮,講到興奮時慷慨激昂。保育鈞第一次會議時意識還不強烈,第二次再聽,覺出了問題的重要性,便以耀邦講話精神為藍本,寫出7000多字的文章《完整地準確地理解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送耀邦審閱。耀邦作了少許修改,1979年1月3日在中央黨校《理論動態》上刊登,次日再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認定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不再是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放棄「團結、教育、改造」這一舊政策,代之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針對總有人抱住知識分子需要「改造」的教條不放,保育鈞辛辣地寫道:「任何人都不能說自己已經百分之百地布爾什維克化,只有改造別人而沒有改造自己的任務了。」文章大聲疾呼,把知識分子從教育改造對象變成黨的「依靠對象」,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各種專門人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為他們說公道話,做他們的貼心人,積極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以黨報這篇文章為拐點,全國開始了規模浩大的為知識分子正名的浪潮,大批知識分子得以重用。保育鈞先後主編、分管的《人民日報》第3版,以「葉伴」(夜班諧音)的「編余短論」,對種種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的現象,對「小生產習慣勢力」,進行了犀利的批評。那時候,沒有大禮拜,沒上激光照排系統,每周六天,夜班編輯在活版車間陪著工人師傅組版,一站就是幾小時,夜裡4點下班,卻不覺疲憊。因為有大保這樣的領導,還有更早來自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解放區,甚至延安的老革命在身邊指點,是我這代年輕記者的幸運。


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和群眾集會。北京大學幾個本科生在一張白紙上用毛筆寫下「小平您好」四個大字,用訂書機訂在床單上,用卸掉墩布頭的拖把作旗杆,製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慶大典中最簡易的橫幅。第二天北大遊行隊伍走過天安門觀禮台時,在奔跑中突然亮出橫幅。雖然全過程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觀禮台上的《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捕捉到這個鏡頭。當天晚上,夜班編輯從照片筐中挑出這張照片,送給了值班編委保育鈞。大保略加思索,果斷決定「上版」!10月2日《人民日報》第2版刊出了這張不合常規的照片。

保育鈞: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1984年國慶35周年群眾集會,10月2日《人民日報》第2版刊出了這張不合常規的照片。


「小平您好」是大學生的自選動作,按舊規甚至可能被批評,卻流露出改革黃金年代黨、領袖和人民群眾之間水乳交融的情誼。保育鈞的大膽決定,為鄧小平時代留下了最輝煌的瞬間。


4


保育鈞是性情中人,永遠腰桿挺直,聲若洪鐘。


上世紀90年代,他轉入全國工商聯,與民營經濟打交道。《人民日報》的同事開玩笑說,你要放下握了近三十年的藍筆(記者)、紅筆(編輯),拿起剪刀(為企業剪綵)和筷子(與企業家飯局應酬)。在短暫的不適應後,他迅速融入角色,為民營經濟鼓與呼。在1998年、2002年,他兩次代表全國工商聯提案,力促私有財產保護入憲。2004年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保護合法私有財產。他還長期兼任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一些有爭議民營經濟案件,如孫大午案、顧雛軍案、吳英案,保育鈞都曾仗義執言,要求給予民營企業公平公正的待遇,同時規範金融秩序、經濟秩序。河北民營企業家孫大午出事後,保育鈞親臨看望,鼓勵他振作,並多次到大午集團講課,分文不取。


「打破國企壟斷,讓民營企業獲得與國企平等的發展機會與地位是我的理想。」「為民企鼓與呼,是一輩子都放不下的事。」


保育鈞的職業生涯,被歷史生生劃分為《人民日報》和全國工商聯兩個階段。前期的推動恢復高考、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後期的為民營經濟代言,是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兩個重要側翼。保育鈞去世後,已有正和島、蘇商會、閩商報、中汽聯、中鋼網、博鰲亞洲論壇等經濟界微信公號表示哀悼。相信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老闆們還將憶起「保主席」的古道熱腸和直言不諱。但我感覺,他內心最珍視的還是報人生涯。這些年每次見到保老師,我都說:您該坐下來寫寫自己的新聞經歷了,您若有召喚,我飛奔而來幫助查閱整理資料。以多年來報社上下級之間的坦率,我甚至以玩笑的口吻說:您要對歷史負責,不要高估自己的健康。但我和周圍的朋友其實都相信他體質強健,還可以說很多話、做很多事。

保育鈞:為改革開放吶喊的先驅



2015年6月,保育鈞與妻子張瑞霞生前最後一次出遊時留影。


5月28日上午,我給保老師簡訊,求證1978年《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的來歷,很快得到他的回復。沒想到,5月30日下午,就接到報社一位老同志的信息,慌張地告訴我:大保病危!已送ICU,不讓探視!5月31日早7時,收到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發來的信息:「大保去世了!」


在保育鈞結實偉岸的身軀走遠的時候,誰又了解他內心的苦寂?強悍的大保自認生活能力很強,內心深處對老伴十分依賴。半年前老伴張瑞霞撒手西歸,對他的打擊非常之大,很快跟隨而去,留下一位96歲的老母。大保生前與老友余煥椿交談時,最揪心的就是這件事!


每個人只能在歷史給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生活,但在有限的時空中隨時俯仰還是奮發有為,生命的價值是不均衡的。保老師坦坦蕩蕩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不禁想起黨的「十二大」後胡耀邦說過的一段話:「近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國家興旺發達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然而誰能在實現這一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這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保育鈞在《人民日報》和全國工商聯的崗位上都付出了鍥而不捨的努力,他的貢獻,自有歷史和人心來評說。從當年鄧拓的「書生習氣不可無」,到保育鈞豪邁爽朗的笑聲和動氣拍案的怒斥聲,構成了體制內理想主義的遺傳基因。新聞界」韜奮獎」源頭、臨終前請求追認自己為中共黨員的名報人鄒韜奮曾自稱身上有幾分「獃氣」,他主張:


「非有幾分獃氣,勇氣鼓不起來,正氣也將消散。」


從鄒韜奮到鄧拓、保育鈞,這些黨的新聞工作者心思應該相通。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22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京華奇聞錄 正義路之奇遇
張釗維:為什麼獨立紀錄片常是導演個人一腳踢?
兒童節特選 被拉黑的經歷
韓松:人工智慧的未來
王芫:生命中不能承受紙書之重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的改革開放急先鋒
明朝的改革开放急先锋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葬禮,繼承了毛主席的遺志
群眾吃瓜與改革開放
曇花一現的改革:永貞革新
華國鋒也曾倡導改革開放
釋放自主改革「紅利」惠及學前教育
牛錫明: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創新步伐不應停止
經濟保持高景氣度,改革開放穩步推進
「開放之路」上的金融供給側改革
歷史改革先行者:張居正改革對現代改革啟示錄
张居正的纸面改革与庞尚鹏、海瑞的实践改革间的冲突
彭敬慈:教育的「五大轉變」之下,如何系統地推行素質教育改革
毛主席的繼承者,改革開放領路人鄧小平追悼會,哀嘆
省思改革開放以來的愛國主義教育
體育總局改革新方案:全運會向全球華人開放,但張本智和還不夠格
明朝大改革的開啟者
改革開放先驅者:第一位訪問美國的清朝高官
毛主席的繼承者,改革開放領路人鄧小平追悼會,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