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北京方言日漸式微 中學生不識「京片子」
原標題:「音漸不聞聲漸消」
劉半農先生說,方言是一個「地域的神味」。在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過程中,如何在堅持推廣使用普通話的基礎上,保護好方言這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寄託鄉愁的鄉音,留住一個地方的「神味」,是一個非常緊迫的課題。本報今日推出「留住鄉音記住鄉愁」報道,呈現我國方言保護的嚴峻現狀,探尋方言保護的路徑方法,同時也期盼更多人加入到方言保護的行列。
《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近日發布,這是我國第一部地方語言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北京市中學生對北京話認知情況日漸式微。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在堅持推廣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地方方言,是一個非常緊迫的課題。
俗話說,「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具有濃郁北京文化生活氣息的「北京話」,浸透著北京的悠久歷史與人文價值。然而,隨著北京的「國際大都市」范兒越來越足,北京味兒卻越來越淡。不但鮮有外地人會說北京話,就連很多生長在北京的孩子,也逐漸「聽不懂,說不了」北京話了。
中學生不識「京片子」
在北京,如果有一天有人沖你喊:「瓷器,哪兒去呀?」你是否能聽懂,這是跟你說,「朋友,要去什麼地方呀?」
這些記錄著很多北京人美好回憶的「京片子」,現在聽到得越來越少,甚至北京的中學生都日漸陌生。《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發布時,北京市語委辦公室主任賀宏志感嘆:「當前北京中學生對老北京話不太熟悉了,北京方言可以說是日漸式微。」
北京話,俗稱「京片子」,是一種主要分布在北京的漢語方言。普通話雖然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是北京語音和北京話並不是一回事。北京的歷史很長,但真正的北京話歷史並不長。
據賀宏志介紹,《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包括北京核心城區地名文化資源、北京市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話歷史文獻資源及若干方面的語言實態調查報告等內容,其中北京市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包括傳說類、文字類、曲藝類等208項,如老北京話的吟誦、蹦蹦戲等。
針對北京年青一代對北京話不熟悉的現象,賀宏志表示:隨著城市化和國際化的進程加快,北京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老北京」的比例越來越小,「新北京」越來越多。方言的衰落,不僅是北京話面臨的問題,全國其他方言也都面臨類似的困境。
「京腔京韻」是聽覺中的北京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口鄉音,一份記憶,一份情感。一個人無論漂泊多遠,永遠擺脫不了少時的鄉音信息。
操著一口流利「京腔兒」的田女士,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棒槌、拔譜兒、蹽丫子……」這些北京話她張嘴就來。田女士無限懷念記錄著老北京人美好回憶的「京片子」,鄉音總能讓她感覺回到了童年。
北京話的韻味,是從京味兒文化中產生的,而京味兒文化是由宮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相互交織而成的。相聲大師侯寶林說過一段相聲《普通話與方言》,講北京話里光「吃」就有多種表達:「一個饅頭,可以說把它『開』了,把它『餐』了,把它『捋』了,把它『啃』了,再添一個字,來,把它『點補』嘍!」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詼諧幽默。侯寶林嘴裡的北京話,透著機智幽默,更透著無窮韻味。
有人說,聽覺中的北京,似乎比視覺中的北京更為深遠、廣博。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在論述《紅樓夢》的語言藝術時曾說:「《紅樓夢》里的對話幾乎全部是北京話,而且是經作者加工洗鍊過的北京話,真是生動極了。」北京話有生動、鮮活、簡潔、明快等特點,被俞平伯讚美為「全中國最優美的語言」。
北京話承載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無論從情感還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加強地域文化的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賀宏志表示,今年9月秋季開學前,《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將出版發行。北京已計劃通過校本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來保護和傳承北京話,目前這些措施已被納入北京市語言文字事業的「十三五」規劃。
(本報記者張景華)






※潮汕方言里的中華文化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兩岸青年微電影展,雷州方言微電影《戲》入圍
※《漢語南方方言探論》序
※上海人說上海話 方言文化日常生活對話
※河南方言文化博大精深,分享一些常見的河南方言
※方言兒童文學系列音頻
※易中天:中國的方言與官話
※戲說南腔北調的中國方言
※最新河南方言段子段子大全
※易中天:中國的哪些方言與官話
※電影《郊區的鳥》開拍 李淳主演學杭州方言目標明年戛納
※東北方言集錦「時間、氣象方面」
※戲說中國南腔北調的方言!
※美媒稱新加坡華人擬重拾「母語」:中國方言是自己的「根」
※《廣府方言》後記
※東北方言集錦「人體部位」
※人體部位和疾病方面的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集錦「時間、氣象方面」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