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冉雲飛

編者按:從2015年9月開始,騰訊文化大家講堂之「流沙河:詩經點醒」已錄製九期,流沙河先生為讀者講解了《關雎》《漢廣》《蒹葭》《芣苢》《綠衣》《燕燕》與《碩人》等十多首《詩經》中詩歌。沙河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理解,在他對詩歌講解中一一呈現,也給讀者和觀眾帶來了中國文化之美。更多「詩經點醒」的文字和視頻請打開鏈接:


http://dajia.qq.com/tanzi_diceng.htm#!/382。


與沙河先生交往垂二十五載,為文做人方面得其助益甚夥,想起來都覺得非常美好,實在大可感恩。五年前我遭縲紲之災,先生與師母,對我及家人關懷備至,無時或忘。上月撰《九十猶俠半醉翁:賀張思之先生九十歲生日》一文略有涉及,將來有暇再寫專文,或以專書中的章節記之。今天也就是11月11日,恰逢先生八十五歲生日,特將其所著《詩經現場》的方法及內容,以及在騰訊·大家上所講「詩經點醒」的經過,表而出之,以誌慶賀云爾。


▍一

2014年12月28日騰訊·大家編輯趙瓊女史回成都,為著名知日作家李長聲先生新出的書做推廣,在成都要找與李先生對談的人,其中提到了想請流沙河先生。沙河先生對日本並無專門研究,但他讀書相當廣泛,於日本並不隔膜。我想關鍵是他經歷過抗日戰爭,且在十三歲時作為兒童曾參與過廣漢飛機場的修築——此機場為美軍遠程轟炸日本東京等地之用——而這些內容則是在抗戰六十周年紀念時,我與已故的周雨樵先生邀請他做一個演講後,被人們廣泛知曉的。因為他的演講後來被有人冠以《美國人是我們最好的朋友》,而在互相網傳播甚廣,或許這些內容也同樣引起了騰訊·大家諸位主事者的注意。


由我聯絡,沙河先生出席了有李長聲、樊建川二先生共同參與的對談,雖然我有事未能前往,但沙河先生即興對談之邏輯縝密、思路清晰、深具歷史感,效果頗佳,一定給趙瓊及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什麼我未能前往,也要對流沙河先生這個對談有如此評價呢?那是因為我非常了解他,更因為他這個講話的文字版,承趙瓊發給我做最後的校訂,故做如此評價,並非無故。


大約經這次具體接觸,騰訊·大家諸位主事者覺得老爺爺不是可以「發揮餘熱」的問題,而是不將他的一些讀書及研究心得廣而播之,就認為可惜了。在我們看來,如今的所謂國學熱,大多濫竽充數,很多東西無非借屍還魂,為束縛人的制度張目。不如請沙河先生出來為大家講一講關於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既能使聽眾得到真正的文化營養,又能以正視聽,真是幾全其美的事。但沙河先生是個深居簡出的人,各種吃請與官家活動,都被他拒絕,對演講也常是敬謝不敏。於是騰訊·大家主事諸君最終敲定,由我先行列一個提綱,他們參考並提出意見,然後我再與先生、師母商量,看能否玉成此事。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流沙河,攝影:方正


因為想省沙河先生的力,不讓其深陷此類雜事叢脞之中,由我根據他的研究、寫作、讀書範圍,羅列出一個適合他的講課提綱十二講,交給騰訊·大家供諸君交流意見。十二講的題目分別如次:一、如何學好古詩文?二、簡體字的得失與演變史;三、研究文字的樂趣何在?四、探索與研究古文字的方法;五、為何我們不是龍的傳人?六、古詩十九首的情懷;七、古詩文中的天文學;八、我們如何回到三千年的「詩經現場」?九、為何要研究莊子?十、《史記》中歷史與文學的衝突與內在張力;十一、曾國藩何以可怕?十二、給青年們的讀書及治學建議。


最後騰訊·大家發過來的建議是將十二講合并為十講,即「給青年們的讀書及治學建議」與「研究文字的樂趣何在」可以穿插在十講之中,不必單列。並且將十講區為三部分「古詩文」「古文字」「古代文化精華選讀」,使得整個十講變得更為清晰,各從其類。於是把這份提綱,以及騰訊主事諸君想在短期內將所有講課錄好,以備後期剪輯整理、陸續傳播的想法,發給了先生與師母裁定。


當我把提綱與錄製要求發給先生與師母后,即遭到他們的婉拒,這在我誠請他們的事情上,還是少見的。在外人看來,先生思路清晰,表達得有邏輯,記憶力奇佳,且復幽默,應成一個系列演講應該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先生年高,嗓音與視力已有問題,視力不好且畏光,嗓音講多了就不行,我也是因此事才知他常服黃氏響聲丸。最後騰訊·大家主事諸君確定,每月飛成都錄製一次,以就先生的身體狀況。至於講課內容,先生也覺得我所列的綱目內容,固然考慮他的研究範圍,但由於內容涉及太廣,要做演講得有諸多預備,精力與身體都不允許短期內高強度地這樣干。鑒於他前不久才出版《詩經現場》一書,最後由他確定每月講一次《詩經》,名之曰「詩經點醒」。


雖然沙河先生最終用「詩經點醒」來名其專題講座,但藉此說一說我所列十二講的講題,也不是多餘的。我算是讀了一些古書的人,一般說來傳統文化於我並不隔膜,但常感古書中的典章制度特別是天官曆書令人困擾。我深知沙河師年輕時就喜歡觀察星空,讀過一些天文學著述,比如他就常給我提到陳遵媯的《中國天文學簡史》。每次閑談,問他關於農事、政事與天文方面的知識,他無不如數家珍,甚至畫圖出來讓我直觀明了。因此我一直想請他寫一本書,名之曰《古典文化中的天文學》,以解讀者之惑。但他有自己的愛好興趣,且精力有限,故這樣適切讀者需求的書,我至今沒見到過,甚感遺憾。

近十年來,先生主要精力在鑽研文字學,他一些見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又絕非游談無根,而是言必有據。這當然不是說他的一些看法,確定到不可以商榷的地步,至少我從來不這樣認為。說句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的話,我甚至以發現一些與他見解不同,但更加合理的看法為樂。因為在追求真知面前,我想任何人情與師承,都應該讓路,正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故後來每次校點「詩經點醒」的時候,能糾正一點先生偶有的記憶錯誤,以為對自己是一種學習上的激勵。


為寫此文,我查閱了2015年12月13日凌晨一時發布的一條微信:半夜校流沙河先生「詩經點醒」第三講,好不容易發現先生一個誤記,他說明代有個醫學家kouzonxie判定車前草利於婦女懷孕產子之說,是荒謬的。早年翻看過何時希先生三卷本《中國歷代醫家傳錄》,記得一名醫生名叫寇宗奭,但是宋代的。在我眾多藏書的字典專櫃里一翻,果然得之,快何如之,的確是寇中奭而非kouzonxie,是宋代而非明代。上期先生誤記「伯有至矣」為楚國國王之謀殺,實為鄭國貴族之互戕。先生腹笥充盈,記憶奇佳,偶有誤記,不以小誤掩博學。後學校讀轉增益,快哉快哉。


我所列提綱中,比如「我們為什麼不是龍的傳人」,是因為先生曾出過一本書《再說龍及其他》,於東西方對龍的態度,有簡明的脈絡辨析,以及自己的解釋。可惜這樣的書,似乎沒有達到相應的影響力度,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再者,如「曾國藩為什麼可怕」,是緣於他曾寫過一篇《可怕的曾國藩》的文章,雖然並不長,卻比較扎心。同時,也可以由此看出,為何蔣介石與毛澤東這樣的人都高評曾國藩。可惜很多人只注重曾國藩的事功,卻很少發現其「可怕」的一面,因為「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甚而有嗜痂之癖了。這「可怕」的一面,其實就是我們文化及其制度可怕的一面,凡讀吾國典籍者不能不因此深長思之。


《詩經》在中國古代就不乏研究者,到了20世紀由於西方學術規範的引進,對它的研究就更成了一門顯學,巨繁不及備載。單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與《詩經》有關的著述,就寒齋所備,也令人嘆為觀止了。由中國詩經研究學會、夏傳才主編的《詩經研究叢刊》,2001年起就開始出版,其規模與質量,都應算是國內翹楚。其餘尚有夏傳才著《二十世紀詩經學》、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馬輝洪、寇淑慧編著《中國香港、台灣地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1950—2010)》、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等。


沙河先生當然沒有精力來遍覽這些最新研究成果,但其研究方法與數路,也自有其特點。一是他多年來研究文字學,對音韻學也多有措意,同時對《詩經》研究歷史脈絡也相當清楚,這使得他對《詩經》的解讀,雖有些新的看法,但絕不是對傳統的不尊重。二來他曾經是詩人,從寫作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更加能體會詩歌寫作過程中,寫作者的各種情形與相應變化。這在他「詩經點醒」的講座和《詩經現場》一書里,都有不少可見的體現。


沙河先生認為《詩經》的寫作,與後世那些詩人憑著想像力的創(編)造,或者「杯水風波」很不一樣,他們都是據實而寫。並且說中國詩的寫實傳統,與古希臘羅馬的史詩與神話式的寫作,有很大的不同。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貫穿在《詩經現場》一書里與「詩經點醒」的講座中,邏輯是自洽的,考證多是經得起檢驗的。這就像有人認為杜甫的寫作,其良好的寫實傳統,堪稱唐代反映民間疾苦的「卧底記者」,是從《詩經》而來的血脈。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認為只有流沙河先生這樣一種解釋,才是正解。


「詩經點醒」的講座視頻,是沙河先生用成都話錄製,配以比較詳盡的文字修訂版而組成的,藉此可以使外地讀者也能明了其所講之內蘊。我們都知道說話有一個特點,人總是習慣於用自己的母語,更準確地說,以自己母語的方言來說話,而沒有思維上的阻滯之感。事實上慢語速、標準的成都話,大致應該是能讓人聽得清楚的,因為外地請流沙河先生去講課,也不用翻譯,可證我所說之不誣。利用自己的方言土語來講中國傳統,並非多麼離經叛道,因為今天流行的普通話形成歷史並不長。何況稍懂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古詩詞的人,都知道方言朗誦特別有韻味,且方言土語里保留了不少古音,對於研究漢語音韻的發展演進,也是極其有益的。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流沙河,攝影:方正


沙河先生常能在古書中發現今存的四川讀音或語詞。如莊子的「散焉者」,川人今謂之「散眼子」「德厚信矼」中的「矼」,川人今謂之「直矼矼」:《詩經》里的「弗慮弗圖」,川人謂之「糊裡糊塗」。在《詩經現場》一書里,這樣的「點醒」所在多有。如《敝笱》里講竹編捕魚工具,講到吾蜀的「母豬笱」,暗含詩中性交之意,既點了題,也延展到了當下生活。如《常棣》里之「脊令」,在解釋了此鳥一些人所共知的特性後,「蜀人叫點水雀」,知道點水雀稱呼的人便會有一種豁然貫通之感。《採薇》里的「今我來思」的「思」謂其為語助詞,讀若「噻」,這就讓四川人特別是今天重慶人,記得發聲中常有這樣的句尾語助詞來。也讓我想起有次讀瞿兌之《駢文概論》,他說宋玉「他的南方色彩較屈原尤為濃厚。屈氏用兮字煞尾,猶是周代通行的語助。宋氏用些(讀所賀切),則竟是楚國的方音」(p.13,海南出版社1996年2版),是相當可供玩味的史料。


關於騰訊·大家的系列為何叫「詩經點醒」,沙河師在這麼多講中有兩次提到過,其意完全相同:「所謂『點醒』,就是一首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把它打明叫響,究竟這首詩說的啥,叫『點醒』。因此詩里的每個字我就用不著再詳細去講解了,書上有。」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可謂名副其實,如講《關睢》時說及祭拜祖宗,提到「太羹玄酒」,一般人自是不瞭然。所謂「太羹」就是四川的「刀頭肉」,一「點」即「醒」,可謂渙然冰釋。我們知道「寐」就是睡覺的意思,但對其生動性的領悟,卻要沙河師的「點醒」。他說「寐」就是我們所說的「眯一覺」那個「眯」,簡直可以浮一大白。講《碩人》中的「領如蝤蠐」,他又說:「現代人不興這樣子比喻,好像這樣比喻她很醜,但古代人質樸,他們人家就是那樣比喻:哎呀,你看那個頸項長得好漂亮哦,而且長,就像『豬兒蟲』一樣」,令人捧腹。而《碩人》里謂眼睛之黑白分明謂之「盼」,「盼」這個動作用眼睛的轉動來自如演示,河南人謂之扮媚眼,有次他看到節目主持人吳小莉在電視上這麼來一下,他說川人則謂之「丟眱子」,頗令人絕倒。讓人想起他講《關睢》時曾說的「『淑女』就是善良的女子,大家閨秀,不是野女子,也不是潮婆,也不是街妹,是淑女」,既有生活感,也有時代性。千年之事,如在目前。


流沙河先生對自由民主有很深的嚮往,也有相應的理解,他對中國歷來的政治制度多有批評。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卻是情見乎詞。他在「詩經點醒」的講座中,曾引用戴望舒的詩句——「一切美麗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像冰一樣的凝結,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的開放」——來形容他對再多的秦火都不能使文化斷絕的信心。他在講《擊鼓》一詩時曾說:「為什麼我們對歷史,我們非常信仰它?就是因為如果沒有《春秋》這本書,這場小小的戰爭也沒有人會知道,你我也不知道,更不用說這場戰爭中間的小小的一點悲歡離合——就是一個士兵,他是同性戀,被這首詩記錄下來了。」沙河先生將《燕燕》講為女同性戀,視《擊鼓》為男同性戀,都並非完全無據。但在《擊鼓》一講下來,我就與他交流,說若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當作是懸擬之辭的話,那麼這首詩講成軍中男同性戀,也許就不那麼自洽。

冉雲飛:用方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沙河先生



流沙河,攝影:方正


不過由於當時分手匆匆,後來又沒想起這事來,因此至今還沒有與他有更為充分的交通。但問題在於,他的方法建立在《詩經》有很強寫實性,甚至可以推到「詩經現場」的地步,那麼作懸擬之辭講,可能會違背他的這個方法。但問題在於,照沙河師的講解,這場戰爭四國聯軍只包圍了鄭國五天,就因衛國的國王州吁被殺而結束。加上其他備戰時間,這場戰爭的時間長度也可能短到對醞釀因環境而造成的同性戀,有一定難度。同時,我們又可反問,難道寫實手法,就不可以用懸擬之辭來傳達么?或許這樣的爭執將會無解。我總是在想,沙河先生的解釋是否也不小心受當今追新風潮影響所致呢?儘管他說此解來自對三國時期曹魏學者王肅的傳承。因為很多時候,人所受影響來自於自己都未注意到的社會風尚之浸潤。


沙河師曾出過一本《正體字回家——細說簡化字失據》,其中不少說法,我都是認同的。但我也看到有朋友從文化效用與傳播角度的批評,並非全無道理。不過有的批評中,往往誇大他觀點中「文化守成」帶來的危害,也有言過其實的成分。其實「正體字回家」,這只不過是他作為學者、作家的一家之言。不過,對於歷史及文化採取一種信仰的態度,也是有危險的,因為文化只是人的一種作為。人作為一種有局限的動物,其任何作為都必須納入無限的鑒察中,才能真正看得清楚。我們可以熱愛一種文化或者多種文化,但無論如何這種東西並不值得「信仰」。否則,就會有把知識與文化當成偶像崇拜的嫌疑。


【作者簡介】


冉雲飛|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萬景路:日本人是怎樣為自己準備後事的
祝勇:蘇東坡的文字,讓一塊大石頭名垂千古
韓福東:戰爭造成的重婚,結局滋味各不相同
許倬云:中國文化中的自然、時空與人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渝北:誦讀中華經典 弘揚傳統文化
潮汕方言里的中華文化
南懷瑾老師:推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一《道藏》緣啟
樓宇烈:樹立文化自信,用網路傳播中國文化
南懷瑾先生:禪宗與中國文化
《豐澤的魅力海絲文化》之老君岩篇
弘揚傳統文化
龍網——龍文化——為什麼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國對聯故事,妙趣橫生的文化瑰寶!
徐小躍:三智大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廣西蘇姓文化交流之旅(三)—訪問廣東順德碧江歷史文化名村側記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宗族與家風
廣東旅遊文化:珠海飛沙灘
旗袍先生崔萬志:秉承「徽商精神」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京杭大運河:財富流動和文化沉澱
寧波藝穗文化鄭思:讓城市飛揚藝術之歌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獨有「謚法」的微言大義
中華歷史文化:凌家灘玉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