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三國志》另有一種說法,是郭圖勸說袁紹迎接漢獻帝,建都鄴城,袁紹不採納。迎接漢獻帝是當時最大的事情,沮授又是當時袁紹手下職位最高的謀士,這樣大的事情為什麼沒有沮授的意見?

當然了,即便沮授和郭圖意見不一樣也不是問題,可到了官渡之戰時,兩人的意見和分歧就變成了爭鬥。


袁紹準備南下進攻許都,沮授和田豐等人建議,我們連年征戰,百姓已經很疲憊,這是我們的憂患。不如先向皇帝報捷,使百姓休養生息。如果曹操不讓我們覲見天子,就說他阻隔王路,這樣我們就有了出兵的理由。然後我們就分兵襲擾他的邊境,讓他們不得安寧。這樣經過三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把曹操拖垮,大事就可以成功。郭圖、審配等人說,以明公的神武和河北的兵強馬壯,打敗曹操那是像翻手掌一樣容易。現在不奪取許都,恐怕以後就更不可能了。


這不過是戰略方針問題的討論,也就是採取持久戰來消耗對方的軍事能力,還是採取速決戰來一舉消滅敵人,袁紹傾向於後者並予以採納,於是大軍進攻至官渡。但是,郭圖卻不罷休,還要在袁紹面前進一步詆毀沮授,說:「沮授監管內外,威權震動三軍,如果讓他進一步強盛,又有什麼辦法能夠制約他呢?」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就這樣在大戰之前,袁紹要將沮授的典軍職權分為三都督,分別由沮授、郭圖、淳于瓊各領一軍。雖然還沒有來得及實行,但內鬥的禍患已經埋下。


官渡之戰,許攸隨袁紹在官渡前線,正在相持階段,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就將他們抓了起來。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降了曹操。見到曹操,許攸將烏巢糧倉防守空虛的情況和盤托出,並建議,立即突襲烏巢。如果烏巢糧食被燒,袁紹軍心不穩,必然失敗。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親率輕騎兵突襲烏巢,燒毀糧倉,袁紹果然潰敗。


嚴格執法本沒有錯,但平時和戰時應該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對於前線的大臣家人。只要不是通敵,這執法還是應該考慮時機的,即便需要立即執法,也應該和最高長官袁紹溝通一致,以便袁紹是否要對許攸採取限制措施。但審配直接就這樣做了,所以說,無論這執法有多麼的正確,總掩蓋不了窩裡斗的本質。


烏巢糧倉被燒,將軍張郃建議救援烏巢,而郭圖建議進攻曹操大營,結果張郃久攻曹營不下。郭圖為了掩蓋自己建議的失策,反而誣告說張郃作戰不儘力,張郃害怕被殺,帶著軍隊投降了曹操,這就導致了袁紹軍潰敗。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官渡之戰前,田豐和沮授一樣,也是建議袁紹用持久戰消耗曹操,最後達到「廟算制勝」的戰略目的。


所不同的是,田豐的建議計劃更詳細周密,因而諫阻袁紹出征的態度也更堅決。


袁紹不聽,田豐當眾勸諫,袁紹就將他抓起來關進大牢。失敗後,將士們都說,假如田豐在,也不至於潰敗成這樣!袁紹自己也說,田豐出征前諫止我,我非常慚愧再見到他。逢紀說,田豐聽說將軍您退兵,拍著巴掌大笑,非常高興他前面的話說中了。袁紹於是殺了田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三國差距最懸殊一役:官渡之戰曹操逆轉袁紹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不少,有三場戰役被後人稱之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同樣也是非常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官渡之戰」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最終曹操勝利,雙方的參戰兵力懸殊非常之大,曹操2萬兵馬,袁紹大約11萬兵馬。


建安三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縣,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春,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建安五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爾還,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建安四年,張綉聽從賈詡的勸告,歸降曹操。劉表雖然表面上答應支持袁紹,但他並未出兵,持觀望態度。曹操用衛覬之計,鎮撫關中,並在官渡開始構築防禦工事,以防備袁紹攻擊許都。……


八月,袁紹不聽沮授持久作戰的建議,自陽武逐漸進逼至官渡,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九月,曹操與袁紹交戰不利,轉而堅壁拒敵。袁紹建高櫓,壘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烏巢。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三國密史:曹操為何強征寡婦送給前線戰士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對寡婦非常偏愛


曹操一生做的最缺德的一件事,為何又跟寡婦有關係。


曹操可以說是三國中最讓人捉摸不透的人,在三國那個歷史個大舞台上,導演多、演員多、道具多、場面大,你方唱罷我登場,你不唱罷我同樣也要登場,以至於這個舞台亂成了一鍋粥。只有曹操一人,既能導戲,又會演戲,許多時候還會幹干「道具師」的工作。


當然,曹操的道具,不需要門人來捧,全部裝在他心裡。如果匯總一下,有幸成為曹操道具的人,確實不在少數,漢獻帝、董卓、十七路諸侯、全國的寡婦等等,均曾先後被曹操開發利用。曹操甚至連自己的三個女兒也不放過,一併當道具,送給了漢獻帝。


在曹操的這些道具中,把寡婦當道具似乎是最邪惡的,影響的人也更多。


當時天下戰亂,人口稀少,女人成了重要的資源。曹操為了鼓勵士氣,下令地方官,把各地的寡婦全都集中配給將官做妾和士兵當妻,婚配生育。各郡的太守們,為了在皇帝面前表現政績,就想盡量多地徵集本地寡婦。有些寡婦已經再婚了,他們也要把人家拆散。一時間,婦女們背井離鄉,怨聲載道。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當時曹操的謀臣杜畿很反對徵集寡婦這件事,但他在河東任職,也必須遵守朝廷的法令,只徵集那些真正的寡婦,所以每年都送得很少。後來,杜畿陞官到朝廷,趙儼繼任河東太守,送的寡婦一下子就多了起來,魏文帝曹丕責問杜畿:「以前你送得那麼少,我還以為河東沒有寡婦。現在為什麼又多了起來?」杜畿正顏厲色回答道:「我以前徵集的寡婦,都是死人妻。現在趙儼徵集的,都是活人妻!」曹丕和周圍的人一聽,臉色都變了。


把活人的妻子強行送給別人,這是多麼缺德的事呀,這樣做的代價是什麼?許多家庭因骨肉分離而恨極了曹操,而有些地方官為了邀功請賞,乘機大量掠佔有夫之婦和未婚之女為妾。最終的賬,都要算到曹操的頭上,代價更大,老百姓罵你是「奸雄」,還是輕的。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與蔡文姬


曹操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她不惜與匈奴開戰


東漢末期,北方內戰連連,外患並未消失。但自從一個人問世後,胡人紛紛避其鋒芒,很少再犯中原,無論匈奴還是東胡,明顯老實下來。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先為漢相、後被追認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立足中原,並通過官渡之戰統一北方。之後,北方各胡人部落,對曹操畢恭畢敬,歲歲來貢「魏王」。連統一的大漢都敢侵犯的胡人,何以對中國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輕慢?


這就需要從發生在東漢末年的一起著名外戰說起——曹操北征烏桓。


曹操北征遭到很多人反對,理由就是一個字:遠。但曹操力排眾議、執意北征。理由只有七個字:犯我者雖遠必誅。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蔡文姬劇照


《三國志》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師北伐,他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丟掉輜重,軍隊輕裝前進。八月,曹軍兵至白狼山(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太陽山),在這裡展開了與烏桓的決戰。


這是一場遭遇戰。袁紹的兩個兒子和兩個烏桓大將帶領數萬名騎兵迎面殺向曹軍。此時烏桓軍兵力眾多,而曹軍人困馬乏,很多人顯出畏戰神色。曹操登上白狼山,看出烏桓騎兵的弱點:單兵作戰可以,整體作戰散漫。他看出敵人陣勢不甚整齊,於是採取集團軍「閃電戰」,以大將張遼、張郃為前鋒,列陣縱兵出擊。經過一場血戰,烏桓軍隊大敗,屍橫遍野。曹操的精銳騎兵虎豹騎「獲單于蹋頓」。主帥被俘,烏桓群龍無首,主力騎兵先行崩潰,《三國志》記載:「曹軍追奔逐北,至柳城。」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曹軍乘勝追擊,直搗烏桓老巢柳城,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朝陽縣,「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至此,烏桓單于及其王室成員全部被斬,二十萬烏袁聯軍成為俘虜,曹操等於一戰滅了烏桓這支部落。之後,遷烏桓萬餘落於中原,殘餘烏桓族或被漢化,或融入其他胡族,退出了歷史舞台。


建安十二年九月(公元207年),曹軍派人留守柳城,自己率軍班師。九月中旬,曹軍到達碣石(也就是今日遼寧省綏中縣的萬家鄉)時,曹操極目遠眺,但見驚濤拍岸,不禁壯懷激烈,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千古名句。此詩與陳湯的誓言一樣,展現了一種慷慨激昂的氣概,對漢魂大有裨益,所以受到了後世的推崇和敬仰。漢民族高揚鐵血之風,令人感佩。


曹操統一北方、威望達到頂峰,四方藩國紛紛來賀。此時,已成為東漢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曹操幹了一件希臘國君「海倫之戰」式的壯舉:軟硬兼施,奪回被鄰國搶走的本國名媛。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北方匈奴趁火打劫,擄掠中原人。其中,就有著名士大夫蔡邕的女兒——才女蔡文姬。她被匈奴兵搶走,獻給左賢王。此後,蔡文姬就成了左賢王的「壓寨夫人」,一住就是十二年。不難想像,蔡文姬這個中原的弱女子,在匈奴背井離鄉的蠻荒生活中,忍受著何等被擄占的屈辱和怨恨。在感情上,她很難與左賢王交流,在飲食上,她一直吃不慣散發出膻腥味的生牛羊肉。左賢王作為一個匈奴王侯,早已習慣了用暴力去征服女人。因此,打罵和凌辱是常有的事,漢家才女度日如年,頻頻發出「唯我薄命,殊俗心異,莫過我最苦」的慨嘆。


就像大漢遠嫁的八位公主一樣,她非常思念故國,但是八位公主均客死他鄉,她蔡文姬能夠做到再回家鄉嗎?


轉機就在曹操北征烏桓,威震北方時出現。曹操早年非常仰慕清流,視蔡邕為師,對老師的才女非常牽掛。於是一出「文姬歸漢」的大戲上演。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匈奴單于派弟弟呼廚泉到鄴城來拜謁曹操。鄴城就是現在的河北省臨漳縣,當時曹操想把這裡設為王都。匈奴人一來,曹操早有準備,立刻把呼廚泉當人質軟禁在鄴城。隨後以金璧為重禮,派出使臣屯田都尉董祀赴南匈奴,向左賢王說明曹操想贖蔡文姬歸漢的來意。一開始,這個要求被左賢王拒絕,但畢竟單于才是匈奴的最高首領,左賢王只不過一侯而已,豈敢拿領導的弟弟的人身安全賭氣,思來想去,最後忍痛同意文姬歸漢。就這樣,蔡文姬流離西域十二年後,離開了西域回歸中原。


蔡文姬回到中原的這一年,她三十二歲,正值一個女人春秋鼎盛之年。後來她寫下《續漢書》,流芳千古。


永恆的蔡文姬,最感激的人當然就是曹操了。沒有曹操的鐵威,哪有匈奴乖乖送還中原女子回家?西漢王昭君的不幸,東漢蔡文姬得以倖免,這也是鐵血漢魂的一次勝利。


揭秘:曹操生前兩大謎團 竟瞞了國人上千年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


董卓死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於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


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因此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奪徐州誅滅呂布,戰官渡大敗袁紹,逐步統一了中原的廣大地區,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錫,成就了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世人


對於一代梟雄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來形容更顯客觀。


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然而,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世人:一是手握天下生殺予奪大權為何不稱帝?二是喜歡擁有天下美女為何不娶蔡文姬?


先說說大權在握的曹操為何不稱帝?


其實,當時由於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越來越嚴密,使漢獻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此時的曹操可以說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完全可以輕鬆地廢掉小皇帝並取而代之。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漢獻帝詔令曹操設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不久,漢獻帝又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為何不稱帝?


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就這樣,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那麼,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這其中大概有六個主要原因:


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其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落,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其四,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


其五,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操已六十五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 「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


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


如果真的做了皇帝,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自己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曹操的確是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了準備。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再說說曹操為何不娶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問題。


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這也許就是歷史上才女共同的命運使然。


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紙薄;自持才高,最終卻導致婚姻的不幸。但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來自外在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內在的客觀因素。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為何不娶一代才女蔡文姬


說起來,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謂郎才女貌,丈夫是歷史上文壇赫赫有名的青年學者衛仲道,而衛家也是當時河東世族。


蔡文姬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蔡家當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將,又被稱為蔡中郎,聲名播於朝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


蔡文姬就更不用說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辯論和音樂方面有所造詣。可以說,無論是硬體條件還是軟體條件都是非常高的,配個衛仲道綽綽有餘。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十六歲的時候,妙齡少女蔡文姬就嫁給衛仲道。兩人經常談談文學、時政和詩歌,每次都爭論的面紅耳赤,但就是不傷感情。衛仲道徹底被蔡文姬的才華所折服。從此,衛仲道更加愛蔡文姬,兩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


可惜好景不長,衛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結果英年早逝。只留下蔡文姬一人成了寡婦。這夫妻二人平日里只顧著探討詩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卻耽誤了生兒育女。衛仲道死後,受不了公婆惡意的人身攻擊,一氣之下便回了娘家。


蔡文姬第二次婚姻在那個時候來說,無疑是一場被迫的跨國婚姻。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南匈奴趁機南下搶掠。他們除了搶掠金銀珠寶之外,還搶掠美女。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當時的南匈奴屬於茹毛飲血的游牧民族,沒見過什麼世面。整日面對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壯的像牛的雙頰紅潤的姑娘,早就看膩了。所以乍一見到漢朝風姿綽約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就這樣,蔡文姬和許多姑娘被擄到南匈奴,結果被左賢王一眼相中,納為王妃。


蔡文姬飽嘗戰亂


十二年後,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兩個兒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來蔡文姬還是個美女,至少在胡人眼裡是個美女,否則不會在眾多的漢朝姑娘中脫穎而出。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蔡文姬流落南匈奴


在南匈奴生活時期,蔡文姬仍然沒有荒廢自己詩文創作。憑藉著少年時代打下的結識基礎,她先後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為她以後的創作史詩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晉位漢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其實說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學長了。


曹操是蔡邕的學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識,按照輩份跟年齡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學妹。常常出入與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與蔡文姬見面的機會。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然而,對蔡文姬視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紅顏知己的曹操,雖然垂涎三尺,但自己卻沒有娶之為妻,結果將她介紹給了陳留名士、風流才子董祀。


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


曹操之所以不敢染指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又精通文學音律的蔡文姬,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為了報答老師蔡邕的培養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琰籠絡才子董祀;

袁紹的謀士為何總是習慣窩裡斗?主要有何原因



曹操乃三國一代梟雄


第三,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乃三國一代梟雄,名動天下,雄才大略,做皇帝是夠格的,但始終沒有做,別人勸他做皇帝,他卻開玩笑說:「你這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但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廷大權盡在手中。他不敢染指蔡文姬的原因與他不敢做皇帝的原因一樣,就是為自己留下一世清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新軍事 的精彩文章:

萬年前進化的神秘生物:長生不死沒長眼睛
唐朝皇帝每月最痛苦的9個晚上:每夜需臨幸9嬪妃
朱元璋因何事執意處死駙馬 馬皇后求情也沒用
返魂香是什麼?古人認為吸煙能夠用其還魂
長征七號火箭曝光大秘密 攜一裝備還能反衛星

TAG:環球新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袁紹身邊的謀士都有誰?為何說田豐是最厲害的
三國里袁紹的謀士為什麼總是習慣窩裡斗?
三國時袁紹的謀士為什麼總是習慣窩裡斗?
曹操心裡為何最看好的謀士是郭嘉?
謀士那麼厲害為何不單幹?因為他們缺乏這三項能力
有謀無斷但愛好養士,袁紹手下八大謀士,到底誰忠誰奸?
蘇秦是謀士還是真正的小人?他把齊湣王坑的好苦啊!
他曾是曹操的知音、謀士,後來反叛曹操,率兵征討,究竟為何?
袁紹的謀士為什麼總善於窩裡斗
同為歸降曹操的謀士,許攸和賈詡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他是曹操的心腹謀士,為什麼幫助司馬懿兵變?
曹操的真正「謀主」並不是郭嘉,此人才是為曹操打江山的第一謀士
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十位大謀士,他們是如何消除帝王猜忌的?
項羽為什麼戰勝不了劉邦,真的是因為謀士范增嗎?
范增是項羽第一謀士,張良是劉邦主要謀士,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他是三國最不要臉的「謀士」,曹操曾想多次讓他死但都無可奈何
項羽帳下第一謀士范增和劉邦的主要謀士張良誰更厲害?
謀士荀攸為何沒有郭嘉名氣大?荀攸真的像電視劇一樣被賜死的嗎
探秘秦始皇竟然是因謀士李斯的背叛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