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憑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王朝,最終竟死於小人的圍攻

他憑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王朝,最終竟死於小人的圍攻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一直以強勢的姿態對待蒙元殘餘勢力。無論是徐達、常遇春剿滅北元的作戰,還是明成祖五次北伐蒙古諸部的軍事出擊,無不以大兵團作戰為主,巔峰時期一次出兵高達50萬之眾。


1449年,蒙古瓦剌部再次襲擾明朝邊境,第六任皇帝朱祁鎮延續了明朝歷代皇帝對蒙古的強硬姿態,發兵20萬(號稱50萬)御駕親征。不料土木堡一役明軍大敗,連皇帝朱祁鎮都做了瓦剌的俘虜。主力損失殆盡,皇帝被敵軍扣押,明朝遭遇到了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而此時距明朝建立尚不足百年。



他憑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王朝,最終竟死於小人的圍攻


就在瓦剌太師也先率領的蒙古騎兵連破大同、紫荊關,逼近明朝京師之際,一個力挽狂瀾的人物出現了。他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整飭兵備,陳兵九門外與瓦剌大戰,最終擊敗了也先,保住了大明王朝。這個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 于謙,祖籍河南民權,23歲時以進士科入仕,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提督軍務、兵部尚書。


于謙為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明史》高度評價他說:「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1449年8月15日,明軍在土木堡大敗的消息傳來,朝廷陷入一片混亂,翰林侍講徐有貞等人以天象有變為由,力主棄都南遷,以避瓦剌鋒芒。于謙當即呵斥道:「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力排眾議的于謙旋即請命調動周邊臨近各省的備操軍、備倭軍及運糧部隊,臨時組建了新的京軍三大營,以極其強硬的對敵態勢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化解了南渡再次上演的悲劇。


于謙為官清廉剛正,不避嫌怨,所以才能成為大明危局的拯救者。不過,也正是因為他過於正直,招致了小人的怨恨。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于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新帝朱祁鈺「用一人,必密訪謙」,而「謙具實對,無所隱」,「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這種妒火在瓦剌退兵後全面爆發。

第一個出場的小人是徐有貞。徐有貞「為人短小精悍,喜功名」,一生都在投機專營。土木堡之變發生時,徐有貞認為「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被于謙「言南遷者,可斬也」嚇的不敢說話,從此心中也埋下怨恨,伺機報復。 另一個小人是總兵石亨。


石亨在英宗時就屢立戰功,北京保衛戰時,于謙推薦他掌五軍大營,石亨不負眾望,在德勝門之戰中取得全勝,封武清伯。1452年,明朝立團營,朱祁鈺命于謙總其事,而石亨卻認為自己功勞不遜於于謙,如今卻位居于謙之下,心有不甘。 隨著大明局勢的逐漸平穩,針對於謙的妒火越燒越旺,最終彙集成了一場政變。


1457年,景帝朱祁鈺病重,掌握兵權的石亨和善於鑽營謀劃的徐有貞看到機會來臨,一拍即合,聯絡司禮太監曹吉祥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擁立英宗朱祁鎮為帝。隨後,于謙被石亨等人以謀反罪下獄。複位的朱祁鎮對殺于謙原本有些猶豫,說「謙實有功」,但石亨毫不顧念當年于謙的推薦之恩,堅持誅殺于謙,徐有貞也以「不殺于謙,復辟出師無名」為由力勸朱祁鎮狠下殺手。



他憑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王朝,最終竟死於小人的圍攻


最終在一干小人的圍攻之下,拯救大明王朝的有功之臣慘遭殺害。史書記載,于謙「死之日,陰履四合,天下冤之」,就連曹吉祥的屬下也「以酒酹謙死所,慟哭」,足見其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說:他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明朝究竟有多「流氓」?這8件事告訴你
崇禎皇帝殉國後,他的三個兒子都是什麼結局
「酒神」將軍許世友到底有多愛酒,打仗前必須喝酒
三國五大軍事統帥:諸葛亮第二,第一名實至名歸

TAG:閱讀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被小人害慘了的三大生肖,他們的運勢明明可以更好
靖康之恥的突破口,其實是一個姓李的小人,只因他北宋滅亡了
此人是明末大將,若不是被小人冤入大獄,明朝也許不會滅亡
朝廷之上,敢說話的人死了,權力自然落到小人手中
這位帝師,兩度力挽狂瀾挽救大明,卻因得罪小人而罷官,謚號文忠
她是遼國最有才的皇后,卻不幸遭小人誣陷而死!
他是大唐著名宰相,為唐朝鞠躬盡瘁,因得罪小人被刺殺橫屍街頭!
他身負摧山破岳之力,卻是一個「有奶便是娘」的齷齪小人!
此人是三國猛將,戎馬一生,僅此一敗,卻被兩個小人暗殺
這三大生肖的運勢被小人害慘了,他們的運勢明明更好的
明末最反覆無常的小人除了吳三桂,還有他
歷史上死於小人之手的七位大人物,尤其最後一個,最讓中國人痛惜!
明朝最小人,被狀元郎救了一命,卻忘恩負義……
李世民大罵這位大唐功臣小人,小人說,沒我你當皇帝還有啥意思
人屠白起自殺,都因一小人,此人直接扳倒秦兩大強人
歷史死於小人之手的七位大人物,尤其最後一個,最讓中國人痛惜!
他曾為趙匡胤擋箭,卻因為私養了三個奴隸而被小人逼死
人屠白起之所以自殺,都因一個小人,此一人直接扳倒秦國兩大強人
此島曾經是中國最大的一座島,比台灣大兩倍,卻被一小人拱手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