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周其仁: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未來

周其仁: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未來

周其仁: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未來



什麼叫不確定性?看不清說不明白。未來就是這樣的。

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周其仁


兩年前我來參加過聯想之星,本來沒有什麼新的內容的話,不應該來佔大家的時間,今年這個題目出的讓我願意來。這個題目是經濟學家心目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我自己對這個問題沒有好的答案,我所知道的經濟學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很好的答案。我們幹這一行的就願意再做一點探索。各位都是創業家,從事不同方向的探索,我很願意把這個探索的結果跟各位做一個分享。


為什麼經濟學是憂鬱的?


首先是問題很好,但是沒好答案。在很長時間內,經濟學被叫做一門很憂鬱的學問,看未來不是那麼樂觀的。

當然經濟學最早的奠基人亞當·斯密,看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國富論》最了不起的預言就是關於美國經濟的預言。1776年他的著作發表,也是美國要鬧獨立的時候,他是預先預言美國獨立以後會成為強大經濟體的經濟學家。


但是亞當·斯密以後,因為新興資本主義的攻城掠地,迅速發展內部的矛盾也開始帶來了,所以他之後的很多經濟學家對經濟的分析(比較悲觀)。比如很有名的馬爾薩斯,認為人口的增長會持久地快於資源的增長,所以一定會有麻煩,一定會出問題,一定會做消極的調節。比如讓疾病、戰爭、內亂等消除人口。因為人口壓力總是不好對付,事後需要消極的調節來恢復經濟生態的平衡。也因為馬爾薩斯,經濟學被看成一門憂鬱的學問。


再往後到了《共產黨宣言》,一方面是非常樂觀的,跟亞當·斯密一樣,對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力的極大解放是充分肯定的。同時也基於生產力的樂觀看法,認定資本主義這件外套會不行,因為生產力發展會讓生產關係不能適宜,會滅亡。這個判斷到今天還在檢驗當中,一直說資本主義要滅亡,一直沒有滅亡。當然後來有過蘇聯的努力,在一個國家生產力不發達的國家,率先建成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來說,社會主義一定是全球現象,一定是全球的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是非常樂觀的估計。


像我們中國的體制先是學蘇聯,50年代也是非常樂觀看未來。當時赫魯曉夫說20年超過美國,我們中國說20年超過英國。所謂超英國從何超起,就抓關鍵指標鋼鐵。可是當時的國力不具備,大躍進遇到挫折,後來就調整,後來就是階級鬥爭,後來走向了文化革命。我們對整個未來的看法是越來越低,一直到過不下去日子,然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有沒有樂觀的成份?有,其中最樂觀的判斷就是世界看來有二三十年的和平,可以利用和平發展,把中國的經濟搞上去。現在三十年過去了,證明這個判斷是對的。對於更遠大的未來到底怎麼樣?沒有一個清楚的判斷。

像我們從80年代從事改革開放研究,基本的思維模式就是危機推動改革。哪裡不行了,非常不行了,建言改革,推行改革,利用很糟的情況來找到轉機,一直沒有說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會引導我們往前走。在思想理論上、概念上怎麼回答未來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不知道用什麼語言表達。最好的語言就是柳傳志講過的不確定性。


這是1921年一位經濟學家奈特用的學術論文里的一個詞,說真實世界光有保險還對付不了。所謂保險就是拿經驗概率推一個事情未來會不會發生。只要有概率可以發生,就可以對這個概率下一個注,買一個保險,一旦發生,賠你就可以。但是奈特認為市場經濟活動未來是保險都對付不了的風險,取名叫「不確定性」。


什麼叫不確定性?看不清說不明白。未來就是這樣的。所謂不確定,就是經驗概率也沒有辦法推斷的未來。「不確定性」這個詞翻成中文怎麼翻?一位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乾脆翻譯成「莫測」,不可測。這跟物理學裡有些看法也很一致,物理學裡也有一個「不可測定理」,或者叫「不確定定理」。你看,物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對未來的看法在有些問題上是一致的,莫測。


那麼莫測的世界怎麼對付呢?經濟學家也得出了一些今天看來經得起檢驗的結論,莫測的世界光靠開保險公司不行,所以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市場的制度,充分競爭的制度,財產權的制度,特別是股權合約的制度。所以股份公司比火車還重要就是這個道理。什麼是股權,錢放進去將來不知道能不能賺錢,不像債務融資,說好多少錢,多少利,多長時間,還本付息。股權是說不清楚的,這個股將來能不能賺錢,誰也不知道,賺了股東就分紅,不賺就跟著賠,死了就停盤。


經濟學到目前看來,就是這一套辦法。我的知識目前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為什麼中國一定要走市場經濟不能去搞計劃經濟啊?就是未來有不確定性。為什麼一定要有公司體制,為什麼要有清楚的產權劃定,為什麼要把股份公司、股票市場這套規則搞清楚、搞利落,理論基礎就是因為世界的未來不確定。

關於不確定性的四個象限


參加WILL2016大會的是一批創業的人,創業要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到底怎麼想未來對現在從事的活動是正向的呢?用我的經濟學知識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老覺得答案不夠好。


最近有一些閱讀,也有一些出去的拜訪,看到有一些人是把不確定性做一些分解。Peter Thiel的著作《從0到1》這本書,對我啟發最大的是把不確定性做了進一步的分解,變成了兩維對兩維的矩陣,說未來是不確定性,你的看法明確嗎,還是不明確?第二個看法,未來不確定,不確定也可能是好啊,意外之喜啊。不確定不是說一定要不行,或者是悲觀的。


他把它分成這四個象限以後,他說各個國家在發展歷史過程當中,對這四個象限會有不同的取值。美國從一戰前一直到1980年、1990年,是在第一象限裡面,這個象限是叫做明確的樂觀,美國夢。美國是最偉大的國家,什麼都可以碰,什麼都可以試,月亮也可以上去,火星也可以上去,什麼問題都可能解決。他認為美國這個主導的看未來的方式,對美國的國力強大起了巨大的作用。

當然,他說90年代之後、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的主導意識形態變了,尤其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的主導意識形態變成不明確的樂觀。什麼叫不明確的樂觀?不是整個國家都非常有希望,但是我比較聰明,我可能有希望。所以助長了所謂的金融的機會主義,把主戰場從產業移到了華爾街,移到了以錢生錢。這個看法對不對,你們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我先介紹他的看法。


還有一個象限是悲觀,但是不太明確,說當下的歐洲就進入了這麼一個象限,不明確又悲觀,所以得過且過,對任何事情沒有規劃,沒有遠大的想法,先把眼前對付過去再說。


最有意思的還有一個象限,叫做明確的悲觀。哪個國家為代表?舉的例子居然是我們中國。這段話我給大家讀一下,說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後,經濟每十年翻一番,從原來窮得不得了的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大,所有人特別是美國人拿自己的經驗看中國,認為這個世界將來就是中國要領頭的,唯一不同意這個結論的就是中國人自己。


這段話讀了這句話以後深受刺激,所有人都覺得你可以,我們自己覺得不行。他說中國老一代人,少年的時候經過饑荒,所有人都知道冬天會來,所有人都知道會有不幸發生,現在的好不過是僥倖而已。


這個閱讀,讓我對自己多少年認為比較成熟的、可靠的、經濟學看未來的世界觀,開始重新反思。是不是說未來不確定就算完了?是不是我們有一套體制建好了,我們就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了?不能說我今天已經想清楚了,但是我參加了一些跟創業、創新、高科技部門的互動。


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我多少年研究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就是危機推動改革,體制怎麼解決問題,解決中國的生產力,基本在這個範圍內。這兩年也是機緣巧合,一個是正和島組織了一次以色列的訪問,讓我跟著去了一趟,受到很大的震撼。以色列很有名,是上帝的應許之地,是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這是寫在《聖經》里的話。


你走進去一看,不是那麼回事,大部分是沙漠,又熱又干。大家再看馬克·吐溫以前寫的以色列——景色凄涼方面是首屈一指,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單調,地形不美,一切看起來都很扎眼,無遮無攔,沒有遠近的感覺,在這裡距離不產生美麗,這是一塊令人窒息、毫無希望的沉悶土地。


這是我們去拍的照片,就是沉悶的土地,年降雨量50毫米。我們騰衝到黑河的對角線年降雨量是200毫米,我們已經認為半乾旱、不適應農牧的地方了。人家很多地方是50毫米,死海周圍就是50毫米降雨量,裡面有綠洲,有這麼好的花園。怎麼來的?就是靠人。


以色列在沙漠里發明了滴灌技術,我們訪問了創造滴灌的這家公司,當年是工程師意外發現,所有樹都會死的,就是後面公園這顆樹一直活的好好的,仔細一查發現是水管滲漏,後來發現水管滲漏是一個辦法。因為地面的蒸發量太大了,埋到底下把管子上紮上孔,又省水,又能保證植物的需要。真正法律意義上的以色列國土面積12000平方公里(北京是16000平方公里),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可耕地60萬畝,一半國土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最後成為「歐洲廚房」,海水淡化技術出口。今天以色列的主打招牌不是農業,但農業的成就也非常令人吃驚。前段去河北,海水淡化技術用的就是以色列的,比美國的技術算下來成本低。


更厲害的是他的Startup的企業。我們都說矽谷厲害,矽谷最厲害的公司沒有一個例外,都在特拉維夫的研發中心。為什麼?人厲害。我們今天都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為什麼能移動?摩爾定律有一條沒講到,晶元的存儲信息18個月翻一番,熱量也會翻番。如果熱量翻番,怎麼減熱?台式機還有一個風扇,手機風扇在什麼地方?英特爾特拉維夫研發中心的科研人員,提出這個問題攻下這個難關,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真是造福人類。谷歌天下知名,現在你做搜索,你打一個字沒打完,他一下就告訴你全人類查這個字最可能出現的是哪個。這個技術是誰的?谷歌特拉維夫研發人員。


這種故事你到了以色列這麼小一塊地方,會一個接著一個聽到。你在想,神了,這塊地方靠什麼?800萬人,卻擁有7000家Startup的企業。除美國、中國之外,這裡是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國家。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擁有比美國、歐洲還高的人均創投資本。2014年,就這麼一個沒有資源的國家,人均GDP3.5萬美元。


憑什麼?憑人。人憑什麼,憑教育。我們中國人一直重視教育,去了以後發現以色列教育跟我們不同。什麼不同呢?第一,他們信仰的力量比我們強大。那麼多人,世世代代信這本書,這個故事我們讀起來怪怪的,他們就信。他們5歲開始就讀這本書。一本是猶太聖經,一本是多少年來猶太最出色的拉比解釋《聖經》的一本書,今天有一些翻譯本叫《塔木德》。這兩本書每個以色列孩子5歲都要讀。他們信這個非常厲害,就信不管千難萬險,猶太民族將來會美好。我去了以後受觸動。


還有一點,是教育方法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非常有信仰,但是這個信仰不是靠背、靠記、靠教條建立起來的。小孩子讀聖經是兩人一組、三人一組讀,辯論,討論。它的知識不是記住已有的東西,重點是探索未知的東西。這一條我們距離拉得大。我自己在教育領域工作,真是要好好反省。他們最厲害的一句話,我們代表團30多位都記住了,孩子放學回來,猶太人的母親不問你學了什麼,更不問你考了幾分,就問今天你問了問題嗎?問了好問題嗎?從小這個思維習慣強大的生產力,會問問題。


這個民族沒有別的資源,就靠人身上的知識就可以把這個國家建立起來。這位是猶太國內第一個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請他來做報告,講他怎麼成長,他的發言很感動人。他說小時候他媽媽說,走進一條河流可以順水走,也可以逆水走,順水好走,逆水難走,她說你要永遠逆水走。什麼事情有點成就就從頭來,專業讀好幾個,到美國去讀兩個專業,終生教授當上後覺得沒意思,回以色列。


你看《塔木德》里有一句話里非常有道理,「天下難做的事容易做成」。為什麼?難做的事沒別人碰。容易的事情對手一定多,難做的事情對手少。從競爭理論看,這個哲理是一流的。


值得學習的美國精神


還是回到我們今天這個問題上來,怎麼看未來。


洛杉磯往東走全是沙漠地帶,裡面有一家公司是做太空的往返式的發動機。當然裡面有很多技術介紹,我關心的是搞這些技術的人怎麼想世界,怎麼想未來。他們認為人類有一些使命在他們身上,地球這樣下去承載不了的,人類要早做準備,要太空移民,要往火星上搬,算下來首批200萬人得過去。那麼遠,200萬人怎麼去?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開班車,每天發飛船,要研發可以往返的飛船,其中關鍵部件就是往返的發動機。這家公司以前是70人,我們去的時候他們財務上有困難,只有40人,一乾乾了很多年,就是研發發動機。


他每一項都有專利保護,有一面專利牆,有了這個保護資金就可以放進去,不怕別人抄你的,完善的法律能保護這種開發。因為都放到太空去測試很貴,沙漠地帶用高速的汽車跑一些數據,用摩托車跑數據,我也不懂到底怎麼搞的。問題是看了以後,讓我們經濟學家感動,人家國家裡金融危機,亂七八糟,天天槍殺人,他們有一批人不受這個干擾,一門心思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就好奇這些人怎麼看未來的。他如果不相信未來是光明的,幹嗎干這件事情?


第二個例子,大家看看這些塗鴉,以為是一個貧民窟,走進去一看,是一個工廠破房子改造的一個公司。這就是馬斯克的構想,高速列車。什麼叫高速列車?在地面上修一個管道,把裡面的空氣抽走,真空狀態,沒有摩擦,車廂一節一節放裡面,用高速推進的辦法,一小時目標是七八百公里。第一條建在洛杉磯到舊金山。


這個想法能不能成?不知道,不確定。這個公司還有一個創造,所有工程師的工作時間全算股權,因為沒有現金可以付。萬一成了呢?就這麼一句話。我們看了以後,說中國人怎麼不想這些事呢?中國人碰到這個事就說不可能的。太空?開玩笑。我們滴滴打車現在還沒有完全合法呢,太空?政府能同意嗎?不同意,這個投資不是白投了?


人家就是往可能去想。這是美國社會到今天為止還值得我們學習的那一面,想問題百無禁忌。


中國創新的使命


今天主題是對未來怎麼看。所以我們真的要做一些調整,尤其是作為經濟學家要做一些調整。


中國人被PeterThiel認定是明確的悲觀主義,這個看法很有道理。對中國來說,最容易的發展方式就是不斷學習已經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現在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電,建更多的工廠和摩天大樓,但是人口數量巨大,資源價格不斷上漲,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的生活完全趕得上世界最富有的國家。這裡面有一些思想的瓶頸,美國的技術是解決幾百萬人富裕起來的技術,不進一步做技術更新,確實沒有辦法造福全人類。這一點美國已經比歐洲有很大的突破,歐洲貴族的生活享受的東西,到美國變成普通人、藍領都可以享受。但是把美國模式攤到60億、70億全球人口上去,資源的瓶頸還是不可逾越。


出路何在?這本書給了一個答案,一開始就講了一個叫鋁的故事,鋁的教訓。鋁是地球上最多的一種資源,佔地球整個質量8.3%,僅次於氧和硅,但是鋁的開發一直沒有解決。傳說當中羅馬時代就有人掌握了這個技術,把鋁提煉出來作為精美的器皿獻給羅馬皇帝。羅馬皇帝看完以後很開心,接著把這個發明者殺了,為什麼?因為羅馬皇帝覺得如果不把他殺了,這個技術一普及,羅馬皇宮裡的黃金全部貶值。一直到工業革命才有電解鋁技術,才提煉出強度應用極其廣泛的鋁。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資源是想法的函數,你有想法、有新的技術,資源是變化的。發達國家成熟的生活模式,但還需要進一步的技術改進,比如說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我們發電技術已經250年了,現在全世界15億人還用不上電,30億人勉強用的上,發達國家最先進的技術也面臨進一步更新才能普及到13億中國人,10億印度人。


這是中國創新的使命。我們大批量製造,把一個東西造得可以非常便宜,這不是缺點,問題是還不夠。要在這個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研發,原創性的研發。


這本書的結論是極其樂觀的,科學革命可以導致全人類的富足。讀一讀這個書,對我們未來的世界觀、對我們從事創新有一些幫助。


最後,有幾點分享。一是想法比資源重要。要敢想,想了以後還要去做,前提的前提就是要敢於相信未來。不敢相信未來,我們很多想法就自我約束了,我們這麼多頭腦裡面很多礦就挖不出來。這不光是解決創新的問題,解決創新問題的同時要解決世界觀的問題,怎麼想未來的問題。


我不敢說我回答好了今天主辦方的問題,但是我願意跟各位一起努力探索一個結論,爭取讓一個務實的明確樂觀的世界觀在中國抬頭。


(本刊記者馬吉英根據周其仁教授在聯想之星WILL大會(2016)上的演講整理,有刪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企業家 的精彩文章:

天下霸唱如何將《鬼吹燈》《大耍兒》打造成爆款IP
比音速還快!馬斯克力主的超級高鐵或成飛機「終結者」
王小川:像《黑客帝國》一樣打開人工智慧的視角!
租房那麼貴 美國人為什麼就是不買房?值得深思

TAG:中國企業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經濟學家眼中的「魔都」,有啥不一樣
清朝經濟學家,名聲不顯,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管仲不僅是「華夏第一相」,還是位逆天的經濟學家
一個日本經濟學家的疑惑:中國人哪來這麼多錢?
一個日本經濟學家的疑惑:中國人哪裡來這麼多錢?
韓國眼睜睜看著中韓一協議到期續簽無望,韓:我們經濟已在刀刃上
未來5年亞洲城市經濟熱度,印度德里排名第一,中國則位居中
歐洲第一家族,連英國的大半經濟都受這個家族控制!
曾經世界排名前五的國家,吃老本經濟依然不錯,但已淪為四流國家
田國強:我來上財前經濟學院很差,學生基本是校內調劑來的
在非洲那些經濟落後的國家
這個經濟學家講《易經》,甩出國學教授幾條街
這個國家曾控制全球六分之一領土,如今其經濟還不如中國一個省
最早的五個經濟特區,其中一個已成四大城市之一!
這個全球經濟最差國家,卻是除美俄外,歷史上讓日本最忌憚的國家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經濟學家將起訴葡萄牙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大趨勢
諾貝爾經濟學獎明天揭曉 這四位經濟學家勝算最大
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中,這個的經濟雖然不發達,但是卻「美女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