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萌芽》60年,始終是培育文學青年的土壤

《萌芽》60年,始終是培育文學青年的土壤

「有勇氣,有良心,有才華,有責任感」,這是1981年巴金為《萌芽》雜誌復刊所寫的寄語。時間又過去了35年,《萌芽》已走過了風雨一甲子。


7月12日,《萌芽》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作家協會召開。《萌芽》的幾代編輯、作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文學的力量和新環境下的雜誌發展。


《萌芽》首任主編哈華曾經在創刊詞中解釋了刊名由來:萌芽,既代表新生,又是紀念和學習魯迅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主辦《萌芽》雜誌,「在文藝戰線造就大群新戰士」的精神。而60年來,這本雜誌也一再向讀者、作者證明了其當好「土壤」的使命。

「1956年在上海創刊的《萌芽》,是新中國的第一本青年文學刊物。無論時代如何變幻,創刊時的宗旨,卻被一以貫之地繼承下來。」《萌芽》雜誌社長孫甘露說。



《萌芽》60年,始終是培育文學青年的土壤


7月12日,《萌芽》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作家協會召開。


新中國的第一本青年文學刊物



《萌芽》60年,始終是培育文學青年的土壤


《萌芽》創刊號和第二期



「我從1956年就開始給《萌芽》投稿了。」《萌芽》前副主編俞天白說自己是「稀有品種」,「走上文學道路,與《萌芽》對我的一路扶持分不開關係。至今我依然清晰記得初次投稿的忐忑心理、稿件被刊登的喜悅、和編輯交流的收穫。就這樣一路從作者成為了編者。」

與俞天白有著同樣感受的作者不在少數。「《萌芽》是我的母刊,這個說法一點不誇張,上世紀60年代我還是個中學生,就開始讀《萌芽》,接著開始自己寫稿、投稿,再成為這本雜誌的一分子。」作家趙麗宏也曾擔任過《萌芽》的編輯。


《萌芽》創刊後,受到全國廣大讀者的喜愛,創刊號印數3.6萬冊,一年不到就達到20萬份的發行量。趙麗宏在座談會上感慨:「當時在《萌芽》上發表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是今天的人很難想像的,這意味著你的文章將被全國的文學愛好者注意到。」


作為青年作者的園地,不少著名作家,如陸文夫、孟偉哉、包玉堂等人的早期作品或處女作均發表於《萌芽》,可以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萌芽》就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幾代作家從這裡起步,走上文壇。


1960年7月,《萌芽》先是由半月刊改為月刊,兩期後因紙張供應困難而休刊。1963年全國經濟形勢轉好,1964年1月,《萌芽》雜誌恢復出版,兩年後因「文革」開始,雜誌被迫停刊。


「60年經歷了多少困難,但像《萌芽》這樣不變宗旨地走過來,真的不多。」《萌芽》前主編曹陽感慨。

1981年1月,在各方的支持下,歷經兩次停刊後的《萌芽》又刊載著蘇童、馬原等一批先鋒作家作品再度復刊,復刊後的《萌芽》發行量直線上升,最高突破20萬份。


「復刊後我在《萌芽》擔任詩歌散文編輯,作為編輯常常會給投稿者回信。因為寫過太多信,自己都忘記了內容,但是到現在還有很多作者聯繫到我,感謝我們當時的回信和指導,說因為《萌芽》的支持,才繼續在文學道路上走下去。」趙麗宏回憶。


上世紀80年代末,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文學熱也遭遇挫折,大批文學雜誌「關停並轉」。彼時的《萌芽》在當時主編曹陽的指導下,「不動如山」,堅守這一方文學凈土。


憑藉《繁花》斬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金宇澄也出席了座談會。1985年,他的第一篇小說《失去的河流》於《萌芽》上刊載。「《萌芽》發表了我年輕時候的作品。許多雜誌改變或消失了,只有《萌芽》始終摸准了年輕人的脈搏,並且一直充當著『土壤』的角色。」

今年改版增加頁數



《萌芽》60年,始終是培育文學青年的土壤


《萌芽》60周年紀念刊



在風雲變幻的潮流中,《萌芽》也在求變求新。1995年,趙長天接手主編一職,一系列的新舉措成功幫助《萌芽》再次突圍:改版後的《萌芽》更強調文學的普及和推廣,更多著眼於青年人文素養和創作能力的提高。由《萌芽》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一起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更堪稱近代文壇的一樁大事。大賽以「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為評比標準,向陳舊的語文教學模式下的應試作文發起一次衝擊。至今一連18年,已有近80萬人次參賽,更湧現了韓寒、周嘉寧、王若虛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青年作家。2004年冬,《萌芽》月發行量最高突破50萬份,創造了原創文學刊物發行中的奇蹟,被稱為「萌芽」現象。


「《萌芽》直接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從與文學毫不相關的專業領域轉型成了一名寫作者。」青年作家王若虛在座談會上表示。


時至今日,面對網路新媒體的衝擊和傳統出版業江河日下的局面,《萌芽》卻反其道而行,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掉轉方向去維護傳統創作與市場的平衡。2016年初,《萌芽》再度大膽改版,在紙媒被普遍唱衰的時期反而將頁碼由原來的80頁增至112頁。所收錄的文學作品將呈現一個「階梯式」的分布,除了目前作者群體的稿件採用,還將大幅增加成熟作家作品,並配以文學評論家對作家的訪談。


「與其說是出於對紙張的留戀,不如說更是因為對文學本身的敬畏。」孫甘露告訴大家,與通常所謂文學刊物轉型僅僅轉平台的認識不同,這次改版,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文/徐明徽)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1938年周作人:在輿論的風暴中
這個來自農村、沒上過大學的女性為什麼這麼「好運」
英國工程師無照撞殘一人後逃出境 中國妻被限制出境後才賠錢
美國獨立日:他們處在「創造歷史的現場」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青年文學》2017年第6期目錄
20世紀經典文學巨著:《百年孤獨》50歲了
10月16日,科學家們將公布引力波天文學的新發展
因出生日本深感自卑,石黑一雄卻獲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難為村上春樹陪跑1年年
《上海文學》2016年6月新鮮出爐搶先看
天文學一百年之1954年
20世紀中國最後一個離世的文學大師
劍南文學?紀念創刊40周年徵文
歷史上的今天:2005年這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巴金去世
歷史上的1月30日 106年前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文學社
第27屆香港書展今日開幕,今年主題是武俠文學
花如意《龍海文學》2017年第1期
《亞洲周刊》:20世紀最優秀中國文學名著100部
鄉愁如綠茶◆《龍海文學》2017年第1期
天文學家預測稱2022年將出現一顆超新星
韓春燕:2016年遼寧文學藍皮書中篇小說冬之卷
《果園文學》微刊2017年第016期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熱木星:距地1800光年
《果園文學》微刊2017年第0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