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莫曰世說新語16: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
廣莫曰丨世說
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西晉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元康七年,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後張方劫持惠帝入長安,王戎逃奔陝縣,於永興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謚元侯。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嵇康善文,工於詩,風格清峻,著有《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
王戎,嵇康,竹林七賢其中的兩位,這些人都不用介紹,把世說新語看完,比任何介紹都要活靈活現。
王戎先不說,先說嵇康。一般來說,這一條都被認為是表現嵇康境界之高,二十年不以喜怒示人,而且是很親密的朋友,聽起來就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道家的修為和儒家不一樣,儒家的修為是可以靠言論來表現的,因為邏輯不走到極致,所以在這中間怎麼說都可以,說出來的本質都是學識,而不是境界。
王陽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是儒家的聖人,朱熹僅僅立言,一樣也是儒家的聖人。而道家邏輯已經被老莊走到極致,在這之後再多說什麼意義都不大,境界完全靠本人行為來體現,而且都知道因為邏輯的存在,允許講自己修為遠遠做不到的事情,也沒有問題,而且恰恰相反的是,做的越少,境界越高。做的差不多的話,結果越好,境界越高。
而嵇康之所以被後世認為是魏晉名士中境界高的代表,是因為後世用的是儒家的評判方法評判道家人物,他的著作諸如養生論等,的確高妙,可是他在後人心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依然是他裝逼的事迹而非文章。他也的確是在裝,二十年不以喜怒示人,那麼心中有喜怒么?當然有,示人是一回事,有沒有是完全另一回事。如果沒有喜怒,為什麼那麼仇視當政的司馬氏;沒有喜怒,幹嗎那麼矯情的寫與山巨源絕交書;沒有喜怒,讓你死你死就是了,幹嗎在刑場上表演行為藝術。
心中有情緒,不以情緒示人,這只是儒家的修養,而非道家的修為,這種知行不合一,強行控制自己的舉動,也是心中造成更大糾結,更多憤懣的根本原因,甚至可以說是害死他的根本原因。且不說修為,他的這種抓小放大的策略也不聰明。在自己人面前不展示小事的情緒,卻讓自己對家國大事的情緒展示的盡人皆知,屬於沒有任何好處的拉仇恨。如果能反過來抓大放小,像阮籍一樣,平時經常對人翻個白眼,看不起你就是看不起你,在司馬氏面前不臧否人物,至少能謀得個善終。境界修為真的到位了,情緒隨便展現,如同前面那位孝子,不也一樣沒事么。所以,嵇康是個好演員,卻遠遠不是真人。
文 / 廣莫先生
聲明:此公眾號文章如非特別註明均為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感謝。
作者微信:xiyu605 廣莫先生 公眾號:guangmoyue 廣莫曰 QQ群:435212005
※廣莫曰世說新語17:王戎和嶠同遭大喪
※廣莫曰:陳太丘詣荀朗陵
※廣莫曰:華歆遇子弟甚整
※廣莫曰:儒家思想為什麼能長期成為中國的統治哲學?
※廣莫曰:讀經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