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辣條的製作真相
被稱為「史上最牛零食」的辣條近兩年著實火了一把,一袋袋看似不起眼的小食品熱銷大江南北,從大中城市到偏遠鄉村無處不在,甚至以高出國內市場10倍的價格遠銷海外。但是,它麻辣、濃香的味覺背後卻隱患重重,極大危害著食者,尤其是孩子的健康。近日,《生命時報》記者遠赴辣條生產地之一的湖南,從鄉村小店到縣市批發市場,再到生產辣條的小作坊,一步步為你揭開一條令人觸目驚心的製作鏈條。
一放學,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就擠滿了買辣條的孩子們
3月初,記者先後在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第一中學、第二完全小學、實驗小學、鰲山完小以及常德市雙橋坪鎮五同庵小學附近展開調查,發現「辣條」在學校周邊很受歡迎,不少孩子一放學就衝進小賣部搶購「紅油豆腐」、「香菇牛肉」、「牛肉青豆脆骨」等辣條類食品。
3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第二完全小學,在學校對面的小超市裡,記者在貨架底部看到很多包裝皺皺巴巴的辣條,學校周邊的地上也扔著一些辣條的包裝袋。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告訴記者,很多孩子放學後都有買零食吃的習慣,常是辣條、糖果一手一個。隨後,記者來到臨澧縣實驗小學,看到學校東邊的文輝文具店裡,不僅銷售文具,門口的白色小貨架上和紙箱里放著很多劣質小食品,紅彤彤的辣條就身在其中。
辣條類食品不僅暢銷於湖南的中小學門口,其網路銷售量也很大。記者在某大型購物網站看到,月銷量過萬的辣條產品比比皆是,有一款產品的月銷量甚至超過3.5萬單,合計超過100萬包。記者在銷售指數中輸入「辣條」二字,相關搜索量超過20萬,近60%的喜好購買人群在18歲至24歲之間(調查未涉及未成年人群),安徽、上海、江蘇等地的喜好度均高於湖南。2014年,辣條還走出了國門,身價倍增後出現在美國某購物網站上。
在備受追捧的同時,有關辣條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報道也層出不窮。早在10年前,央視就曾曝光有些企業在辣條生產中違規添加防霉防腐劑「霉剋星」,這種添加劑對肝腎危害極大。近年來,辣條屢因菌落總數、檸檬黃、胭脂紅等項目不合格登上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問題食品黑榜。還有一些國內外消費者在食用辣條後出現腹瀉,甚至是急性腸胃炎。
辣條小作坊又臟又亂,遠遠就能聞到刺鼻的香精味道
記者在湖南臨澧縣調查時發現,當地小賣部銷售的辣條包裝不一,品牌也不同,生產廠家更是五花八門,大多來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廠。記者詢問店主辣條一般從哪進貨?得到的答覆大多指向了該縣兩家批發商行。
經多方打聽,記者找到位於臨澧縣人民街的這兩家商行,其中一家商行的老闆直言,幾乎臨澧縣所有小食品都從他們兩家進貨。他家的辣條類食品很多已賣光,只剩下被油漬浸透、局部發黑的空紙箱。記者拿起一包辣條問老闆好不好吃,他回答:「沒吃過,不知道什麼味道」,「主要賣給學生,吃不壞人」。
記者粗略估計,兩家商行銷售的劣質小食品多達上百種,其中「霸王牛筋」、「金瓜絲」、「片片爽」、「辣肥腸」等辣條類產品幾乎佔了「半壁江山」,批發價一般為每包3毛5。商行老闆告訴記者,他們的貨品主要來自長沙的高橋大市場,有些商家也從常德橋南市場進貨。
隨後,記者奔赴高橋大市場,看到幾乎所有食品商家都有辣條批發,有些商家甚至掛出了一整面牆不重樣的辣條類食品。至此,記者發現了一張從長沙高橋大市場,到常德橋南市場,再到縣級批發商行的辣條經銷網。
3月8日,根據所購辣條包裝上標註的地址,記者來到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多家食品廠進行暗訪。
第一站:平風食品廠,產品不在當地賣。記者輾轉找到位於平江縣城關鎮新村的平風食品實業有限公司,剛一進院就有一股辣條的濃香撲鼻而來。銷售人員李先生告訴記者,市場上零售1塊錢的大包牛筋,批發價是5毛5;市售5毛錢的小包牛筋,可以2毛8拿貨。「這類小食品主要針對小孩子,不能賣得太貴。」他還說,辣條生產是平江的一大產業,他們已經做了十多年,不僅在湖南有經銷商,最遠可以賣到甘肅、寧夏等地。但記者發現,平江本地超市並不銷售這些「當地特產」。對此,李先生解釋說,他們主要銷往外地。
第二站:棒哥食品廠,消毒區形同虛設。從平江縣城關鎮向東南方向行駛20公里左右,就到了三市鎮,這裡被稱為辣條的故鄉。走在鎮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一家食品廠。記者來到位於聯華村的棒哥食品有限公司,表示想進廠了解產品情況,工作人員十分警惕,幾經溝通才允許記者進入。記者看到,這家小型食品廠大致分為兩部分:一側是二層小樓,作為個人住所;一側是兩排平房,作為生產車間。老闆「棒哥」告訴記者,他們家主要生產兩種產品,一種是「辣肥腸」,批發2毛6一袋,一種是切成小方塊的「牛肉青豆脆骨」,一斤4塊5。「小包裝的牛肉青豆脆骨看上去高檔、精緻,利潤更好,在超市可以賣到8~12塊錢一斤。」記者品嘗了一下這兩種產品,感覺味道類似。「棒哥」說:「平江生產的這類產品都差不多,味道可能稍有差異,但都是換湯不換藥。不過,大家都對配方守口如瓶,但只要看一眼產品,就大概知道怎麼做。」
當記者表示擔心銷售環節被抽檢時,「棒哥」表示「每年會接受幾次抽檢,但往往打個擦邊球就過關了」。他還說,相對而言北京、河北等地查得更嚴,所以他家的產品主要由長沙、武漢、成都等地經銷商銷往南方農村,特別是農村學校周邊。記者暗訪當天是周日,但該廠依然正常生產,在記者一再要求下,「棒哥」同意我們進入生產車間看看。進入車間前,會經過一個所謂的「消毒區」,但幾乎形同虛設,人員可以隨意出入,換鞋處的鞋架空空如也。進入車間後,一股濃郁甚至有些刺鼻的香味襲來,記者看到很多機器雜亂無章地擺放著,有8名工人正在圍著兩桌鮮紅的辣條製品進行包裝,他們並沒有統一著裝,分別穿著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和鞋子,更沒有佩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第三站:吳紅桃食品廠,機器上布滿紅黑色的油垢。按照當地一位老鄉的指引,記者在一個小山頂處找到了位置十分隱蔽的「吳紅桃食品廠」,這個小廠甚至很多當地村民都沒聽說過。爬上陡坡,只見食品廠大門敞開著,院內有三排廠房,其中一間廠房房頂上的大煙囪里不斷冒出滾滾黑煙,導致院內空氣非常污濁,不僅氣味刺鼻,還夾雜著大量粉塵。記者走進這間冒出黑煙的廠房,發現這是家名為「托田四興」的彩印廠,昏暗的車間里有一名工人正在忙著印刷小食品包裝袋,有些成品堆放在一個漆黑潮濕的牆角處。
隨後,記者進入食品包裝車間,看到裡面髒亂不堪:桌子上堆滿零散、未經包裝的辣條顆粒,好幾卷花花綠綠的食品包裝袋隨意扔在地上,機器上布滿紅黑色的油垢。以詢問老闆電話為由,記者又走進裡面一間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裡面好幾台大型機器在轟轟作響地運轉著,地上滿是發黑的油狀污漬,機器旁擺著幾個黃色的大塑料袋、白色塑料桶和發黑的鐵桶,裡面裝著各種粉末和液體,其中一個塑料袋中放著一把大勺子。一個年輕小夥子耳朵上戴著毛茸茸的耳罩,站在幾台機器間忙得團團轉,不時用手撥弄一個類似攪拌機的長方形機器,很多深紅色、油亮亮的辣條顆粒在其中翻滾,入味後會裝入機器下方一個橙色筐里,筐內黑糊糊的。小夥子告訴記者,所有辣條都由他在裡屋進行調味。但當記者詢問辣條如何加工時,他支支吾吾避而不答。此時,一位自稱企業老闆的中年男子走進來,上來就問記者「從哪來,想幹嗎」,之後便訓斥小伙「怎麼不關門,外人怎麼進來的」。
第四站:天天喜食品廠,不明添加劑送進倉庫。天天喜食品廠位於加義鎮落鼓村,如果不刻意尋找,根本看不出來馬路邊這排簡陋的房子竟是家食品廠。記者到達時,一輛藍色大貨車正在給這家食品廠送貨。貨車司機先後從車上卸下七八個裝得滿滿的白色大麻袋,以及六七個貼著標籤的大桶。還有兩名男子從一間房子里用推車拉出十餘箱雞精和辣椒紅(一種色素)送進了倉庫。
就在這家食品廠附近,記者看到一家銷售香精、香料的商行,店內放著很多裝得滿滿的白色麻袋,摞得比人還高,與藍色貨車卸下的貨物十分相似。店內一位女銷售員說,周邊很多食品廠都從他家進貨,比如常用的辣椒、大料、麻椒等。她告訴記者,顏色鮮艷的天然辣椒價格較貴,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就批發便宜的辣椒自己打粉,如果顏色不好就再加些辣椒紅上色,或者直接從商行購買已經添加好色素的辣椒粉。
幾萬塊錢就能開家「黑廠」;加點添加劑「麵條」變「辣條」
為徹底摸清辣條生產的每個環節和配方,記者在網上與幾位業內「老師」取得聯繫,他們聲稱可提供一條龍服務,幫忙聯繫銷售生產設備、香料和添加劑的廠家,然後親自上門教授具體的生產技術和配方,直到學會為止。
網名「列兵」的王先生自稱是一位麻辣調味師,專教如何做出「衛龍」(一家業內知名的河南辣條生產企業)的味道。他說,只要手裡有幾萬塊錢就能辦廠,具體花銷包括:打面機、膨化機、傳送帶、拌料機、包裝機等設備,不到3萬元;牛肉粉、甜味劑、防腐劑、保濕劑等香精和配料約1萬元,包裝袋需要幾千元,面和油等需要1萬元,再加上一部分流動資金即可。不過,王先生說,買齊這些設備和原料雖然可以生產,但達不到正規廠家的要求,只能做「黑廠」,要想達到正規標準則需要一百多萬。他還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套生產線一天就能生產一百多箱(每箱420包,大概30斤)辣條,每箱利潤15元左右,賺回本錢並不難。當記者表示擔心銷路時,對方承諾收到5000元學費後,會幫忙聯繫批發商。另一位網名「平江麻辣食品技術」的李先生對記者說,應付質量抽檢並不難,一般在他的指導下都能通過,只要把產品弄得仔細點就行。網名為「兵工廠」,自稱在湖北開廠的人則建議:「想開黑廠,先看當地黑廠多不多,多就能幹,沒大事。」
為讓記者充分了解辣條的生產過程,王先生髮來3段視頻。雖然他聲稱這些視頻拍攝於一家投資過百萬、且通過QS質量認證的食品企業,但記者仍發現了生產時設備骯髒、環境雜亂等問題。通過視頻,記者目睹了一包辣條生產的全過程:
第一步,制條。將麵粉倒入打面機上的「漏斗」里,然後勻速篩至下方的簍中,隨後從機器中擠壓出一縷縷麵條狀的麵筋,就像長壽麵一樣,不會斷開;緊接著細長的麵筋被放到上下平行的兩條傳送帶上,依次被壓扁、切割,然後被倒入另一條傳送帶上,送往調味環節;
第二步,調配調味料。隨後,生產人員根據配方,將香料、香精、色素等各種添加劑加入一個圓桶形機器中,機器不停地攪拌,機器底部連接著一個管道,定時向管口下方的鐵桶中排出深紅色液體,這些就是讓辣條味道誘人的調味料;
第三步,入味。傳送帶將未經入味的辣條輸送到兩個勻速旋轉的攪拌機里,生產人員將之前調好的調味料倒入其中,並實時控制機器的旋轉方向,直至調味料被辣條充分吸收;
第四步,用大盆取出辣條,送往包裝車間,裝袋、包箱、出廠。
「辣條」僅僅是農村問題食品的縮影
3月16日,記者拿著調查採訪時買到的一些辣條來到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的辦公室。看完全部材料,何計國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我們是該更多地關注農村食品安全了。」
何計國表示,一般影響食品安全的環節包括原材料、生產環境、從業人員、機器設備、製作工藝等,而記者探訪的辣條生產企業存在原材料不清、生產環境髒亂、從業人員不衛生、機器設備布滿污垢等食品安全隱患。因此,我們難免懷疑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存在菌群超標等較高的食品安全風險,而這些產品的保質期卻可以達到6個月左右,我們繼而懷疑廠家可能通過過量添加防腐劑或食鹽來控制微生物的繁殖。「當然這只是推斷,只有經過專業檢測後才能拿到權威證據。」
「可以確定的是,從營養上來講,這些食品都是高鹽、高油的不健康食品。」何計國說,大多數這類產品每百克鈉含量在2000毫克左右,有些產品甚至達到3898毫克,長期食用會增加腎臟負擔,影響血壓調控機制。另外,很多產品含油較多,易造成超重或肥胖。此外,濃香的口感可能影響食慾,妨礙其他食品的攝入,影響身體的營養狀況,尤其對孩子的健康危害顯著。不僅是消費者,企業生產人員在沒有個人防護的情況下,也面臨健康和安全威脅。比如,生產中不對加工麵粉的設備進行遮蓋,造成大量粉塵懸浮,達到一定濃度時,一旦遇到火苗或火星就會發生爆炸。不戴口罩,吸入大量粉塵還可能導致肺部病變。
其實,問題辣條生產企業只是農村食品安全隱患的一個縮影。湖南省常德市疾控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當地農村食品安全大不如從前,除劣質食品,還有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比如病死肉等問題很常見。在他看來,監管失職滋長了違法行為,而監管缺失的根源在於,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後,質檢、工商、食葯監、疾控分權,誰都有部分職責管理食品安全,但誰都沒好好管。最後,何計國呼籲政府應加強對農村食品安全的監管,必要時整合零散的小企業和作坊,統一管理;還應加強農村人口的健康教育,培養他們選擇健康食品的意識。





TAG:生命時報 |
※這還是五毛一包的辣條嗎!
※一組辣條製作過程的圖片
※辣條界扛把子真的做了一場好營銷嗎?
※辣條的故事,咂摸一下
※景甜穿著病號服一下飛機,第一件事是買一包心心念的辣條
※外國人對辣條的真實評價,竟是這樣出乎意料!難道我們吃的辣條不一樣?
※賭一包辣條!這堆一共才六百塊的妝品絕對能承包你的夏天!
※這種蛇像麵條一樣又細又長,但是卻像「辣條」一樣劇毒無比
※種草|賭一包辣條!這堆一共才六百塊的妝品絕對能承包你的夏天!
※賭一包辣條 這三條裙子才是夏天 最顯瘦的!
※衛龍出手游,辣條界扛把子真的做了一場好營銷嗎?
※買了個零食顏面盡失,這真的只是辣條!真是辣眼睛!
※來扒一扒你所不知道的辣條史
※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包辣條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兩包
※辣條真的很臟嗎?其實並非全部都是這樣的!
※揭秘小作坊的辣條製作過程,常吃有「致癌」隱患,你還敢吃嗎!
※記者暗訪最臟加工廠,還原一包辣條製作真相,太噁心了...
※實拍黑作坊中5毛錢辣條製作全過程,看完你還敢吃嗎
※外國人對辣條的真實評價,怎麼和想像中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