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歐洲經典油畫作品薈萃 請您賞析
《迷失的仙女》
《瓦實提》,1878年
畫布油畫,213.40×166.40厘米 埃德溫·朗 英國,1828―1891年
埃德溫·朗作品的主要收藏家是英國人莫頓·拉塞爾·科茨(1835―1921)。在以此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館裡,曾經收藏過這幅名畫。
朗屬於東方主義流派。他走上這條創作道路始於他的老師約翰·菲力普斯(1817―1867)勸他完成的西班牙、埃及和敘利亞之行。1874年,他訪問了耶路撒冷,並以《聖經》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就有他的成名之作:《市場里的巴比倫婚禮》。1875年,這幅畫在英國皇家學院畫廊展出時,大獲成功。1882年,該畫在克里斯蒂拍賣行以七千古英鎊售出,讓畫家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
和阿爾瑪-塔德瑪一樣,朗在作品中也特別注重畫面的布景及裝飾物的準確性。在他創作的大量以《聖經》為題材的油畫中,《瓦實提》是其中著名的一幅,記述的是《以斯帖記》中,國王亞哈隨魯命人召回王后瓦實提,供賓客欣賞的故事。作品具有強烈的象徵性含義,因為當時英國人民正生活在困窘之中,同時,畫家也藉機展示了他高超的繪畫技巧。
作品的背景是一座亞述式或波斯式的大殿,作者精心繪製了其中的銘文和浮雕。王后充滿異國情調的美貌、服飾的華美及珠寶的美輪美奐,與她的哀傷而失望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照。此外,這幅畫還表現了朗作畫時的一大特點,即他的繪畫語言是建立在「偷偷的一瞥」的基礎之上的。
《埃拉加巴盧斯的玫瑰》,1888年
畫布油畫,132.70×214.40厘米 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 荷蘭,1836―1912年
花卉是這位畫家十分鐘愛的主題。《埃拉加巴盧斯的玫瑰》充分印證了上述判斷。這幅畫是以羅馬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埃拉加巴盧斯為依據創作的。埃拉加巴盧斯長相十分俊美,他原名瓦里烏斯·阿維圖斯·巴西亞努斯,因崇拜非尼基性愛之神埃拉加巴盧而改用現名。
這幅畫是畫家的三幅傑作之一,是受當時英國著名土木工程師約翰·艾爾頓(1833―1911)的委託而作的。當時正值這位工程師負責將海德公園的水晶宮移至西德納姆郊區,手中有錢,大量收購名畫,為這幅畫他就付出了4千古英鎊。該畫是阿爾瑪-塔德瑪的顛峰作品之一,1888年曾在英國皇家學院畫廊展出,被《藝術日報》評為「畫家阿爾瑪-塔德瑪的傑作」。畫面被畫家描繪得十分絢麗:花瓣、大理石、綢緞、薄紗、青銅器,花朵等等。清明亮麗的環境中,走動著絕色佳麗。而與這一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嚴酷的現實,但是,作者沒有直接描述現實的醜惡,而是通過布景與色彩把它表現了出來。
阿爾瑪-塔德瑪描述了埃拉加巴盧斯的一個表面娛樂大眾而實質十分詭異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灑玫瑰花瓣。但是花瓣灑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過氣來。畫家把皇帝安置在寶座上,觀察著受苦的食客,旁邊坐著皇帝的母親和寵臣。在這幅畫里,畫家把人體和玫瑰花瓣溶為一體,把他的繪畫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在沃納劃的船上》
畫布油畫,100×64厘米 安德烈·佐恩 瑞典,1860―1920年
1888年佐恩在巴黎開始油畫創作,當時他結識了不少知名的畫家,其中有霍金·索羅拉(1863―1923)、聖地亞哥·魯希諾爾(1861―1931)、阿道夫·門采爾(1815―1895)、儒勒·巴斯蒂昂―勒帕熱(1848―1884)、理查德·貝格(1858―1919)和威廉·愛德華·諾頓(1843―1916)。
佐恩畫家生涯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在瑞典完成的,創作的主題也是以家鄉為背景的女性裸體畫,畫風隨之回到了自然和故鄉的氛圍。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對他的摯友索羅拉,尤其是對其巴倫西亞海灘畫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佐恩畫裸體畫均不用職業模特,而是從當地女青年中挑選。因此,現在他的裸體畫被看作瑞典的民族繪畫,是某種北歐女性的象徵。正如馬爾科姆·薩拉曼指出的:「安德烈·佐恩畫他所見而不做任何預先的想像,他靠的是捕捉現實事務的能力,不管它是人的相貌,還是自然環境的變化」。
《後宮之美》
畫布油畫,45.40×35.70厘米 亨利·呂西安·杜塞 法國,1856-1895年
亨利·呂西安·杜塞是19世紀巴黎藝術界的知名人物。他曾師從勒費弗爾(1836-1912)和布朗熱(1806-1867)學習繪畫。1877年在巴黎沙龍初露頭角,1880年榮獲「羅馬大獎」。一年後,他又在巴黎世界繪畫展上獲得金獎。亨利·呂西安·杜塞主要畫人物肖像,多以戲劇或歷史題材進行創作。
藝術界普遍認為他的作品內容艱澀,甚至低俗。例如,他的油畫《後宮》就受到藝術家們的嚴厲批評。《後宮之美》是《後宮》的姊妹篇,畫的是一個帶著薄薄面紗而胸部袒露無遺的女子。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肖像畫功底。
關於東方畫派活動的資料不多。但是,亨利·呂西安·杜塞的創作高峰期正值東方畫派走俏之時,所以不能排除他在某個階段鍾情於東方題材的創作。
《克琳娜,達格爾的寧芙女神》,1880年
畫布油畫,76.20×26.70厘米 弗雷德里克·萊頓 英國,1830―1896年
身裹輕紗的裸體女性,以擬人化的方式追憶古典傳統,給觀眾以主觀想像的空間,構成了萊頓晚年作品的突出特點。1880年展出的《克琳娜,達格爾的寧芙女神》就屬於這類作品。
在羅馬和巴黎期間,萊頓結識了許多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1825―1905)和亞歷山大·卡巴內爾(1824―1889)是其中的佼佼者。從他們身上,萊頓汲取了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美學觀念。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觀念把萊頓變成了某種和維多利亞藝術潮流相對立的角色。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在英國傳播上述觀念的代言人地位,使得他先前在英國畫家中的被動地位又被扭轉了過來。
在他創作生涯的晚期,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神話成了他經常使用的題材,並用象徵性手法挖掘它們在表現人類的無助、孤獨和生與死等情感狀態時的神奇力量。
寧芙女神以一個著寬大長袍的女子形象出現,背對著瀑布站在一個沙堆上。萊頓藉此向人們傳遞著水的天性:湍急的河流及其飛濺的水花,以及表面平靜而深不可測的暗流。這幅畫是畫家1895年創作的最後一幅傑作《六月煌煌》(現存波多黎各蓬塞博物館)的姊妹篇,十分珍貴。
《愛麗舍的賣花姑娘》 (1896年)路易斯·瑪麗·德·施萊佛
《布格涅林蔭大道》 1902年 路易斯·瑪麗·德·施萊佛(法國,1862―1942年)






TAG:蘭水哥哥 |
※梵高 經典油畫作品賞析
※十五幅關於茶的經典書法欣賞
※吳冠中經典作品欣賞
※四方框框|經典回顧~國際攝影大賽得獎作品賞析
※中國畫經典白描作品30張
※敦煌經典壁畫臨摹作品賞析,美美美!
※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經典台詞語錄
※中國經典油畫 肖像篇
※三十首經典名詩句欣賞
※經典‖金農《為馬曰琯作畫詩》
※收藏藝術大師經典油畫何須豪擲十億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
※經典‖龍門二十品之《馬振拜等三十四人造像記》
※《三國演義》十大經典遺言
※何紹基經典行書《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唐詩經典之《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二》賞析
※經典賞析之《灌籃高手》第二十二卷-鬍子店長的青春
※四位中國油畫家,經典人體油畫藝術
※北魏楷書經典之作——《元萇墓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