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記號筆在天幕上划出潦草弧線,畫了圈的數字蓋在太空梭上,遠望過去,Thomas Ruff這些來自阿波羅時代的黑白攝影好像被擅闖博物館的藝術青年惡搞過。但如果能看到反面,你會發現,那些記號本來是隱藏在照片背後的信息。


在Photoshop出現之前,相片還是有「背面」的。照相紙白色的背面是一個記錄信息的絕佳場所,報社記者、編輯們在上面寫筆記,記錄這張照片的拍攝信息、想要發表的地方,甚至提前擬好的標題,防止匆忙中將照片隨手一放,忘了本來要配的文字。而在那個新聞業如同美蘇太空競賽般「如火如荼」的年代,記錄在航空、航天攝影背後的筆記又能說明什麼呢?這正是Thomas Ruff想告訴我們的。


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宇航員透過美合眾國際社的黑色郵戳凝視前方,大片文字以Courier字體橫亘在月球表面——這種字體在1985年以前是世上幾乎所有印表機的標準字體配置。這些記號本來不是正面影像的一部分,而是Photoshop尚未出現的年代,新聞編輯們寫在照片背面的筆記。Thomas Ruff將反面的印記——那些污漬、拼貼、評論和修飾——掃描、疊加在正面,然後把照片放大兩倍,掛在了紐約David Zwirner 畫廊的牆上。

Thomas Ruff, 「press++」,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那些1950-1980s年間的新聞照片,在美蘇爭霸的太空競賽年代之後失去時效,被從報紙上剪下,從通訊社間的通訊信封里找出來,掛在Ebay上低價出售(每張摺合人民幣50—200元不等)。ThomasRuff在Ebay和古董店裡到處搜集這種照片,然後將其加工改造。

一、「地球彼端」的印記


在一張火箭發射的插畫上,工整列印的圖注告訴我們,這是搭載了雙子座號飛船的泰坦二號火箭從卡納維拉角升空的場景。這次任務隸屬於美國的第二個載人航天計劃,介於「水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之間,目標是研究人在失重條件下長期太空飛行的種種問題,進一步為載人登月服務。


左上角寫著圖片版權方——為NASA雙子座計劃製造了火箭和返回艙的Martin Marietta公司;它後來與另一家企業合并為世界上最大的尖端航空航天技術公司之一,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右側印有插畫準備發表的日期:1962年12月3日,標題則是用紅色記號筆草草寫就的「Beyond the Earth」(地球彼端)。隨後,有人用圓珠筆劃掉了所有註解,標記這張照片已被使用,過期作廢。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Thomas Ruff, 「press++01.65,」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三年後,雙子座2號發射前夕,一張蓋有美合眾國際社版郵戳的照片被寄到了Central Press Association。照片上的宇航員是Edward H. White,在這次雙子座計劃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中,他將執行美國航天史上第一次(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太空行走,並將和另一名宇航員James MacDivitt,在任務中環繞地球軌道62次。這些,是照片邊緣的圖說透露的信息。


Thomas Ruff, 「press++01.16,」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與其說圖像,倒不如說是這些注釋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太空雄心,比如這張飛機模型像候鳥般飛越漆黑天幕的照片。從第一行文本來看,這張照片是劉易斯研究中心(當時專門從事航空航天發動機試驗,是NASA的重要科研機構之一)寄給NASA的「生日賀圖」,賀詞如下:


「生日快樂,NASA!這幅飛機比例模型的全景攝影,是為了向所有來劉易斯中心參觀我們航空航天項目的遊客致以敬意。該展覽無疑在視覺上證明了美國即將崛起的航天事業,以及劉易斯中心在其中起到的表率。飛機模型展示了一條從懷特兄弟到可重複使用太空艙的時間線,以及這其中領先世界的航空航天技術。那一天即將到來,也許就在不遠的一年內,人類探索天空和宇宙的新篇章即將開啟。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Thomas Ruff, 「press++01.20,」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二、被忽略的真相


在互聯網到來之前,新聞從業者幾乎是當事人之外最接近真相的人。而在報道真相的競賽中,時間就是一切。


Thomas Ruff, 「press++00.53,」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我太了解那種緊張狀態,」Calla Cofield,Space.com的撰稿員表示,「在照片背面速記,迅速決定怎樣講出一個好故事。新聞編輯努力讓『自己』消失在文字中,讓文本變得客觀、中立,但Ruff的照片使他們的存在得以顯現。


新聞照片在首次付諸印刷、來到公眾視野之前都經歷了些什麼?Courier字體的簡短注釋——這種舊式打字機效果的英文字體,提醒著我們,油墨和紙張限制使新聞內容必須極其精練,而且一經印刷就再無更改可能。郵戳上的日期告訴我們,照片被拍攝出來後,將在很短時間內輾轉各大城市,從一家媒體授權給另一家媒體,直到時效過期。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Thomas Ruff, 「press++01.45,」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Cofield說,那些人的工作狀態和現在的我們大不相同。他們用實實在在的工具進行報道,沒有ps、數碼相機、郵件和網路。就像這張White出艙行走的照片中,註解特意說明,另一名宇航員James是把70毫米膠片相機綁在伸出艙外的棍子上,才得以拍攝成功。寫下筆記的編輯們也許沒想到,新聞傳播手段在後來會發生多麼巨大的變化,或者,人類在太空中剛邁出了多麼微小的一步。


三、當照片失去註解,我們得到什麼?


退一步看,「註解+圖像」的疊印效果很容易讓人想起通過暗房、拼接等技巧構築作品的達達主義攝影。Thomas Ruff的作品裡,文字元號疊加於高度固化的新聞照片上——通常是領導人握手、標準視角拍攝的火箭升空或刻板的風景照,展現著某種超越常識的美感。然而他並不想刻意宣告某種藝術理念。該系列攝影共含12張,名字叫做「Press(新聞)++」,而不是什麼「太空、宇宙和飛船」。這無疑證明,作品的主角並非圖像,而是圖像背後的信息。


「傳遞信息的不是照片,而是文字。如果我去掉註解,會發生什麼?」


其實在1981-1991年之間,Ruff就從德國報紙、周刊上搜集了多達2500張圖片。他裁剪的圖像獨特而奇怪,主題涵蓋體育、政治、金融和文化。Ruff把照片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重新拍攝、放大。而在Press++系列裡,他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圖像對應的文本上。這是一個視覺化的宇宙,呈現著新聞圖片背後那些普通讀者無從揣測的本意。


假如非要問起創作理念,他會告訴來訪者一個人名,Flusser。他指的是傅拉瑟(Vilém Flusser),那個致力研究書寫文化和技術圖像文化的興起中,世界、人和社會關係的媒體哲學家。傅拉瑟把某種跨界攝影定義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類別。比如,醫用照片被用在新聞領域,或者行星圖片那種天文學研究檔案不被用作科研,而是為藝術家服務,用以向人們展示星球的真面貌。


Thomas Ruff, 「press++00.12,」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我喜歡那種跨界。」Ruff在一次採訪中說道,「我試著找出圖像是如何被創造的,以及它被配以何種歷史、政治或社會學文本。不同的攝影有不同的意圖,比如美術,醫學,宣傳,當然還有最具煽動力的圖像印刷產品——廣告。這種將科學攝影用於藝術創作,或廣告圖像用於政治宣傳(看看美國大選海報就知道了)的轉換,將圖像的一種意圖置換為另一種意圖,併產生強烈的衝突。」


Ruff不僅製造了這種衝突,而且也展示著自己對太空的理解:在十八歲的時候,他曾糾結於到底是當宇航員還是攝影師。顯然,他選擇了後者,卻沒有忘記前者。多年來他保持著對宇宙的迷戀,最開始收集阿波羅時代的新聞照片只是出於興趣,從未想過有一天會用它們搞創作。


他對攝影與太空的關係有著職業性的敏感,他還記得是在第一張清晰的近距月面圖像通過無線電波傳回地球之後,宇航員們才攜帶膠片相機進入太空艙。攝影,特別是新聞攝影,向大眾呈現著人類在太空邁出的每一步。「然而(宇航照片的)註解不是我給出的,而是別人。我只負責把信息從背面帶到正面,看看會發生什麼。」


Thomas Ruff, 「press++02.01,」 2015.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攝影疊加術:火箭穿過紅色記號筆,發射升空



美劇《新聞編輯室》中,口無遮攔的主角Will McAvoy曾說過一段後來爛紅於網路的台詞:「我們過去的確輝煌過……有過偉大的發明,有過逆天的科學。創造探索太空,治癒疾病……可上九天攬月,雖是一介凡人。」拋開狂飆的腎上腺素和英雄主義泛濫的台詞,他以這種看似自謙的方式,昭示了那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曾經對太空的勃勃野心。


那段話在劇中本是用來反駁台下觀眾的提問:為什麼美國是最偉大的國家?它恰好驗證了,那個年代,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曾試圖用文字向讀者傳遞類似的信息。而這也是德國攝影藝術家Thomas Ruff,一個出生在冷戰背景下的局外人,通過Press++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媒體的語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馬特達蒙:想要我演超級英雄?那得本阿弗萊克來導演
未來城市最擁擠的主幹道,是插入雲中的電梯
盧克天行者義肢同款LUKE年底上市
當裁縫、鐘錶匠和樂隊都玩起蒸朋

TAG:不存在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太空看火箭發射:衛星捕捉火箭升空畫面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發射裝置,發射管賦於火箭彈射向
發射在即,走近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塔架
發射倒計時,去文昌喝椰子吹海風等著火箭升空
火箭炮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多發聯裝發射裝置
最新消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遙二即將進入發射倒計時!
殲轟7發射火箭彈機翼下火光衝天 炸出的彈坑讓網友失望!
敘利亞百姓的日常:土製飛毛腿導彈、巨型彈弓發射器,火箭彈睡床
火箭軍「天劍」演習 導彈發射升空極震撼
劍指蒼穹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即將第二次點火升空
神州十一號火箭發射成功,盤點飛向太空的「動物英雄」
鏡頭感完勝長征七號 俄「聯盟」號火箭發射更壯觀
三枚火箭相繼發射,開啟極光探測之旅
殲10對地實彈射擊,空中發射火箭彈畫面爆燃
長征五號吹響最強衝鋒號,衝擊美俄大型火箭壟斷!
自帶發射器的小火箭
長征七號火箭已做「防水」 可冒著中雨發射
全球最大飛機下線!微軟老闆出錢造,飛行中射火箭發衛星
印度重型火箭發射衛星,印網友自信爆棚:我們發射火箭跟玩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