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史》三十:末代皇帝
尼古拉二世生於1868年,是亞歷山大三世的長子。尼古拉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由於長年位於宮廷,很少和外界接觸,甚至對朝中的大臣也不甚了解。19歲的時候尼古拉開始在軍隊服兵役,一年後開始出行歐洲。在途經德國黑森-達爾姆施達特公國時,尼古拉遇到了公國的公主阿莉薩,也就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尼古拉對阿莉薩一見傾心,決定娶她做妻子。亞歷山大三世和皇后對尼古拉的決定極力反對,因為維克多利亞女王的後代多患有血友病,如果尼古拉與之成婚,很有可能把血友病遺傳給後代。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很快就重病不起,家人只好默許了尼古拉的選擇。
1896年5月18日,尼古拉二世加冕。在莫斯科郊外賀登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遊園活動。廣場擺著馬戲場和各種攤子。人們聽說按照傳統的習慣,沙皇將給群眾分禮物,於是,許多人紛紛擁到賀登廣場。在約九平方公里的地里集中了50萬以上的人。廣場凹凸不平,有不少坑窪、溝渠,政府又沒有採取任何安全措施。結果,人群起鬨,後面的人擠了前面的人,擠死兩千人,擠傷幾萬人。人們把這場災難叫做「賀登卡」(賀登災難)。災難發生後,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依然在當天晚上出席舞會,尋歡作樂,好象未曾有什麼事故似的。與德國公主的婚事,加冕典禮上的悲劇都為繼位之初尼古拉二世的統治蒙上了一層陰影。
尼古拉二世試圖像父親亞歷山大三世那樣,做一個強有力的君主,但是他既沒有這個能量,也沒有這個威信。在他即位之初,俄羅斯的革命運動就風起雲湧,各類革命黨派紛紛成立。所有革命黨派的主張不盡相同,但都把首要的革命目標指向君主專制。1898年,在明斯克誕生了一個不大的小黨派,名為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1903年,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大會,會上發生爭吵,社會民主工黨分成兩派,一派是列寧領導的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另一派是普列漢諾夫領導的少數派(孟什維克)。兩派的最大分歧就是在如何奪取政權的問題。
1902年在俄羅斯又出現了另一個左派政黨--社會革命黨。後者明確提出要推翻君主專制,並認為最有效和合理的鬥爭手段就是恐怖暗殺。社會革命黨人策劃實施了一系列暗殺活動,俄羅斯教育部長博格列波夫、內務部長西皮亞金、尼古拉二世的叔叔,莫斯科總督謝爾蓋·亞歷山大耶維奇等人均先後遇刺身亡。
沙俄想吞併中國東北,由來已久。1895 年,中日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沙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就曾上奏沙皇:「我們必須兼并滿洲若干部分。」
沙俄自簽訂《中俄密約》(1896年6月3日簽訂,允許俄羅斯建一條穿越中國黑龍江、吉林兩省,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該鐵路運送傷員、糧食和軍械。)以來,在遠東的侵略重點就是中國的東北。在強租旅大地區之後,帝俄的統治集團中已經有人公開叫嚷要在「小俄羅斯」 和「白俄羅斯」之外,再在中國東北建立一個「黃俄羅斯」。沙俄遠東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實際主持人、財政大臣維特,推行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相結合的政策,通過道勝銀行輸出資本,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通過經濟滲透和精神奴役,企圖把東北變為其壟斷的勢力範圍。
東北義和團興起的前夕,沙俄正在加速修築中東鐵路。沙俄在遠東的政策,是通過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將旅順口和大連同其本國聯繫起來,指望在完成這一工程後,達到完全控制中國東北地區,並進而控制華北。1894~ 1900 年間,幾乎所有的沙俄大臣都說,待中東鐵路築成,俄國就能夠在遠東自由行動,並在太平洋沿岸得到應有的地位。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認為:「只有在旅順口牢牢地站穩腳跟,並通過鐵路支線使之與俄國連接起來以後,才能在遠東事務中堅定地貫徹自己的意志。」
東北義和團興起的消息傳到彼得堡時,沙俄政府認為吞併東北的良好時機已經到來,企圖一舉佔據東北。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就喧囂:「這將給我們一個佔據滿洲的借口」,「我們將把滿洲變為第二個布哈拉」。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的報刊上更是一片吞併滿洲的叫囂,有代表性的《新時報》竟公開地把中國東北地區改稱為「黃俄羅斯」。
野心勃勃的沙俄並不以此為滿足,還企圖在它的勢力範圍內用文化侵略,把中國進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文化侵略是沙俄侵華政策的組成部分。沙俄在侵略中國的進程中,曾經利用宗教掩蓋其侵略,採用辦學或辦報宣傳「俄羅斯文化」,用科學考查來盜竊情報。
沙俄侵略者在對華擴張的過程中,一開始就披著宗教的外衣。沙俄在華的東正教會是其進行文化侵略的大本營,而傳教士則是對華擴張的謀士和急先鋒。19 世紀中葉,在北京的俄國東正教傳教士就被人們公認為「宗教和外交」的人物。由於傳教士參與了外交活動,因而在沙俄迫簽的不平等條約中,教會都享有文化侵略的特權。俄國東正教傳教士來到中國,便利用其特權,把侵略勢力伸向了中國的城鎮和鄉村。俄國傳教士所到之處,霸佔土地,修築教堂、欺壓群眾,甚至經商設廠,盤剝人民。俄國東正教曾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以及河北、新疆和東北各地廣設教會(所)。
到19 世紀末,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俄國東正教會的勢力已侵入到鐵路沿線。從旅順、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到滿洲里,綏芬河和牡丹江先後修建教堂(祈禱所)130 多處。
辦學校是沙俄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據不完全統計,自1898 年至1917 年,沙俄在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到長春的範圍內,先後開設各種男女學校400餘所。這些學校的體制和教學內容,幾乎和沙俄國內完全一樣。
沙俄在中國,主要在江北出版和發行了不少報紙、雜誌,作為它宣揚「俄羅斯文化」的工具。據1909 年統計,沙俄僅在哈爾濱就出版了幾十種報紙和雜誌。其中發行量較大的有《遠東報》。《遠東報》實際上是中東鐵路公司的機關報。它不僅在東北,而且在華北和俄國的遠東地區發行。據日本東亞同文會揭露,沙俄政府每年資助這家報紙的經費多達17 萬盧布。
沙俄在中東鐵路沿線各大城市成立了各種學會,主要有:俄國皇家東方協會、中東鐵路經濟調查會、滿洲動植物研究會等等。滿洲動植物研究會的「唯一宗旨是考查滿洲天然物品,隨時講演學理,考查用途,促進文明」。名為促進文明,實際上是盜竊東北各地的經濟情報。中東鐵路經濟調查會的任務是:調查鐵路沿線及北滿的各種經濟、商務、實業、家務。根據調查的結果,編成各種統計資料、圖表和報告,作為沙俄進一步侵略中國,從事經濟掠奪的依據。
總之,沙俄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和精神奴役都是為其政治壓迫、軍事擴張和經濟掠奪服務的,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妄圖把中國的東北變為沙俄的「黃俄羅斯」。
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源於沙俄的「滿洲問題」專家列維托夫,他主張以修築中東鐵路用地為借口,盡量擴大佔地面積(從新疆中俄邊境的喬戈里峰直到海參崴劃一條直線,將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劃歸俄國。),推行「以俄羅斯分子在滿洲進行殖民的計劃」,在中國東北建立俄國管轄的哥薩克村鎮和俄國的「士兵村」,把中國的東北地區俄羅斯化,以達到最後吞併的目的。
1900 年7 月9 日,沙俄政府發出侵入中國東北的命令。13 日,沙俄兵船五艘沿黑龍江下駛。14 日俄兵欲在璦琿強行登陸,清政府駐屯在璦琿的軍隊奉命阻攔,俄軍首先開炮,接著便製造了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的大屠殺。
7 月16 日,沙俄軍警將海蘭泡的中國居民幾千名,「都像關進獸欄子一樣趕進了警察署」。中國居民的住宅和商店被洗動一空。被關押的人越來越多,警察署容納不下,又被帶到精奇里江畔一個木材廠的院子里。第二天,第一批中國居民大約3000~3500 人,被沙俄哥薩克押往黑龍江邊,途中掉隊的都被俄兵活活砍死。當時江面最窄處仍有700 英尺寬,水流湍急,哥薩克強迫中國人泅渡,先下水的立即沉溺,不敢下水的遭到俄軍的射擊和砍殺,岸上中國人的屍體堆積如山。當時對岸的中國人親眼看到的慘景是,俄兵「各持刀斧,東砍西劈,斷屍粉骨,音震鼻酸,重傷者斃岸,輕傷亡死江中,未受傷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滿江岸,有隨波力擁過者80 余名,赤身露體,昏迷不能作語..詢知慘殺溺斃華僑有五千餘名。」從7 月17 日到7 月21 日,沙俄劊子手進行了3 次同樣的大屠殺。
製造海蘭泡大屠殺同時,又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的大屠殺。7 月17 日, 沙俄軍隊將「各屯居民聚於一大屋中,焚斃無算,其餘倖免者皆逃江右」。在逃難中不少人淹死在黑龍江,來不及逃走的慘遭殺害。
沙俄侵略軍製造了這兩大慘案後,兵入璦琿城時,又縱火焚城,200 多年的歷史古城,燒成灰燼,幾千名中國人被活活燒死。據記載:沙俄在海蘭炮、尼布楚、司特例律、伯力、海參崴等槍殺、水淹、火燒「中國居民不下20 余萬」。侵入中國境內以後,自攻佔璦琿起,每到一處,無不燒殺。
為了使佔領東北合法化,即真正實現「黃色俄羅斯計劃」,俄軍迫不及待地搜尋並迅速拿獲棄城出逃的盛京將軍增祺,逼其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俄國獨佔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1902年4月,沙俄又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在清政府保證俄國在華、特別是在東北的許多特權後,規定俄國在一年半之內分三期從東北撤軍。
然而,沙俄僅從東北撤出部分軍隊後,便不再撤軍。清政府於十月初照會俄國,敦促其按條約規定撤軍,然不被理會。此刻,俄政府確定了「將來滿洲(指東北)必須併入俄國,或隸屬於俄國」的方針。十二月十五日,沙皇下令暫停從東北撤軍,公開撕毀已簽訂之條約;1903年3月,沙俄政府向清政府提出繼續撤軍的七項新條件,實際是明確昭示要繼續霸佔東北。
隨著俄羅斯勢力進一步滲透進中國東北地區,引起了日本的不滿。1905年,俄日兩國在中國遼東半島開戰,結果俄羅斯戰敗,當年8月俄日簽署了朴茨茅斯條約,俄羅斯承認朝鮮為日本勢力範圍,俄羅斯把南薩哈林島割讓給日本,並退出遼東半島。日俄戰爭的失敗,給尼古拉二世的威信帶來沉重打擊,俄羅斯在內政和外交上逐漸開始陷入困境。
1905年1月,尼古拉二世在聖彼得堡參加宗教活動。在儀式結束時,炮台衛兵錯把炮兵炮彈當作禮炮炮彈打了出去,但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結果這一事件未經調查,就被定性為圖謀刺殺君主。三天後,被逮捕的炮兵家人舉著聖母像和十字架,前往冬宮和平情願,希望能讓他們闡明真相,請求尼古拉二世的寬恕。當時尼古拉二世不在宮中,而是在聖彼得堡附近的皇村。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和母后還沒等情況弄清楚,就張皇失措地散布在冬宮附近發生騷亂的消息,以保障皇帝安全為借口,不讓尼古拉二世返回聖彼得堡。聖彼得堡總督面對請願人群,不知所措,最後作出了一個最最錯誤的決定:命令哥薩克騎兵禁衛軍向人群開槍,驅散請願者。毫無防備的人群被突如其來的槍彈所震驚,造成大量傷亡。死難者中有很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從這一天起,尼古拉二世就獲得了"血腥的尼古拉"這個外號。此後俄羅斯的革命浪潮更加勢不可擋,一浪高過一浪。
從這一年二月起,在俄羅斯境內掀起了大規模的抗議浪潮,到了十月份的時候,發展成為全俄大罷工。到了十二月份,在莫斯科地區罷工演變成了城市起義,八千多名工人和糾察隊員組成的起義隊伍封鎖了街道,築起了街壘,同沙皇軍警展開武裝鬥爭。十二月中旬,尼古拉二世派出近衛軍前往莫斯科鎮壓,起義失敗了。
還在10月中旬,罷工浪潮席捲整個俄羅斯的時候,尼古拉二世迫於壓力,被迫發表《關於改進國家秩序》的宣言,承認公民享有集會和言論自由,許諾在近期內組織起類似議會的議政和立法機關。這個機構被定名為國家杜馬。在尼古拉二世統治期間,國家杜馬一共召開了四屆,但沒有能夠切實發揮立法和議政作用,俄羅斯的政治改革實際上沒有取得根本上的進展。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尼古拉二世頑固地認為君權神授,俄羅斯的君主專制政體神聖不可動搖,所以國家杜馬在很大程度上是迫於政治壓力的應景之作。
1906年,尼古拉二世宣布解散國家杜馬,任命斯托雷平為內閣總理大臣兼內務部長。斯托雷平肩負擺脫革命危機重任,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斯托雷平改革的最大亮點就是農業改革。根據改革措施,農民變為完全意義上的自由人,這樣不但農業有了飛速發展,工業領域也因為獲得了大量來自農村的勞動力而獲得發展。此外根據斯托雷平的改革措施,俄羅斯開始實行免費教育。斯托雷平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俄羅斯社會矛盾,俄羅斯出現了短暫的中興氣象。
但是社會革命黨人的暗殺行動並未停止,他們把刺殺對象定為斯托雷平,先後策劃實施了11起暗殺。尼古拉二世對斯托雷平的態度也逐漸冷淡下來,因為他認為斯托雷平在民間的威信遠遠蓋過了對皇帝的熱愛。結果在1911年9月1日,斯托雷平遇刺身亡。此後俄羅斯帝國的滅亡進程已經不可逆轉了。俄羅斯在1906年-1911年間的中興看起來更像是帝國咽氣前的迴光返照。
1904年,尼古拉二世的幼子,也是唯一的男孩,阿列克謝出生了。皇子誕生後不久久發現,他患有遺傳的血友病。次年,為了醫治皇子阿列克謝的病,在皇后的堅持下,傳說具有神力的一位隱士,名叫拉斯普金的人被請進宮中。此後拉斯普金對俄羅斯國政獲得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俄羅斯朝野上下對此議論紛紛,但尼古拉二世對此仍舊充耳不聞,沙皇一家,尤其是皇后的威信跌到了最低點。
在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世界上的幾個新興強國的發展相繼進入大規模的工業化階段,它們為了獲得原料產地和海外市場,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英法俄三國結成的協約國集團和德意奧三國結成的同盟國兩大集團。這兩個政治軍事集團對抗的結果就是1914年爆發的世界大戰。
在戰爭爆發後,尼古拉二世親自擔任俄軍總司令,指揮作戰。但俄軍節節敗退,戰局失利。德軍佔領了波蘭,波羅的海沿岸,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
在內政外交陷入危機的時刻,俄羅斯上層貴族中的一些人聯合起來,誘殺了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寵臣拉斯普金。但是拉斯普金之死也未能挽回頹勢。進入1917年,形勢更為緊張,俄羅斯全國上下瀰漫著厭戰情緒和對沙皇全家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尼古拉二世仍然堅持要求俄羅斯各個階層無條件地忠於君主專制,而不是採取措施,緩解國內政治局勢。1917年初,聖彼得堡市的麵包供應出現問題,沙皇政府被迫開始實行憑票供應制度。這直接導致了2月底的大規模抗議浪潮。
最終在1917年3月2日,尼古拉二世一家在普斯科夫附近被囚禁在專列上,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把皇位讓給弟弟米哈伊爾。但米哈伊爾在次日凌晨4時發表宣言,稱在議政會議作出決定後,他才肯繼承皇位。當天米哈伊爾再次發表聲明,宣布拒絕接受皇帝位。就這樣,在俄羅斯持續了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宣告結束,統治俄羅斯300餘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就此宣告滅亡。
1918年7月16日深夜至17日凌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布爾什維克黨人在葉卡捷琳堡被槍殺。此後在1918年至1919年間,共有19名羅曼諾夫家族成員遭到處決,亞歷山大三世的後代完全被消滅殆盡。
尼古拉二世的結局以悲劇告終,羅曼諾夫王朝以覆亡收場。但這只是俄羅斯在二十世紀更富於戲劇性的歷史風雲變換的開始。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文/陽仔





TAG:歷史百家爭鳴 |
※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繼位
※《末代皇帝》的絢麗和灰霾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中先後四次稱帝的傳奇皇帝
※鏡頭下:老照片中的末代皇帝溥儀、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綉
※越南末代皇帝的五位美妃
※歷史趣聞:宋朝末代皇帝南澳島藏寶? 傳需破解摩崖石刻文字
※世界級文豪泰戈爾與末代皇帝溥儀的會面
※淹死末代皇帝的民族英雄,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七十二年東亞這位末代皇帝退位 終結亞洲帝制時代 「皇帝」成為歷史
※《末代皇帝》榮獲第60屆奧斯卡九項大獎
※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溥儀今日誕辰 竟曾獲奧斯卡小金人
※三國歸晉:司馬炎統一三國時,如何對待魏蜀吳的末代皇帝?
※大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生母三十八歲自殺之謎
※清末老照片:光緒皇帝靈柩,末代皇帝溥儀
※曹蓉:末代皇帝溥儀的臘月膳食錄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五任妻子
※宋欽宗趙桓宋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末代皇帝
※「四大皆空」的末代皇帝
※姜文錯過了《末代皇帝》的溥儀,贏來了《末代皇后》的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