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導讀: 「石龍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的破,買到成都府。」 這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傳說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農民政權" 大西國"。後來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被吳三桂所滅。民謠說的就是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 ,誰發現了石牛、石鼓的記號,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

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在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張獻忠的船隊從成都啟程,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時,遭到明參將楊展部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就沉沒在彭山縣江口境內的水域中。而按照《蜀難紀實》的說法,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銀兩多得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裡面放入銀錠,讓它漂流而下。本來打算在重慶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把它們打撈上岸,可在江口鎮就遇到阻擊,大量金銀也沉沒於此。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當年張獻忠的沉銀?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因為當時張獻忠船隊遇到阻擊時,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銀兩都沉沒於此。


張獻忠部隊在江口鎮與明朝殘將,川西地方將領楊展打過仗,兵敗江口,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張獻忠部隊是如何遭到楊展伏擊,潰不成軍,在彭山縣有兩種「版本」的說法。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一種說法,張獻忠撤退受狙擊兵敗江口。1646年,張獻忠感到他在四川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打算撤退到湖北、湖南一帶去集結李自成的舊部,一同抗擊清兵。當年7月,張獻忠親率十幾萬部隊、乘坐載滿金銀的千艘木船,從成都沿府河而下,入岷江,順流到長江。誰知,船隊行至距成都60公里的彭山縣江口鎮時,遭到楊展的地方武裝的伏擊。楊展原是明朝參將,曾被張獻忠抓獲,幸跳河逃生撿條性命,因此對張獻忠恨之入骨。儘管張獻忠有十幾萬精兵強將,但他在明處,楊展在暗處。而且,楊展又用了「火燒連營」計策,張獻忠的船隊頓時一片火光,兵將們驚魂落魄、紛紛棄船而逃,死傷無數。張獻忠和部分官兵連夜逃回成都,而他的船隻多數被燒毀或相互撞沉,多數金銀財寶沉入江中。


另一種說法,張獻忠運輸船隊被楊展偷襲,兵敗船沉江底。當時在四川嘉定府(今樂山市)任總兵的明朝將領楊展,對張獻忠肆意屠殺四川人的暴行切齒痛根,發誓要「收拾」張獻忠。當然要面對面的決戰,楊展的隊伍占不了便宜。最後策劃襲擊張獻忠的運輸船隊。楊展派出若干便衣密探,到岷江沿線各貨運碼頭查看情況。經與謀士多次分析,楊展決定在彭山縣江口鎮襲擊張獻忠的運輸船隊。


選擇江口鎮理由有三:


(一)江口鎮距嘉定府只有100多公里,沿途可走山路,便於部隊隱蔽行軍。


(二)江口鎮距成都市60多公里,處於張獻忠軍事控制勢力以外,遇到戰事增援來不及。

(三)江口鎮有岷江上最大的貨運碼頭,也是最熱鬧的碼頭,每次張獻忠船隊到此都要住一晚上,創造了襲擊的客觀條件。


1646年10月的一天,楊展挑選的400名精兵潛伏於江口鎮南邊2公里的山灣里。他白天派出10餘便衣探子到街上了解情況,獲悉當晚有張獻忠的百餘艘裝有金銀的軍用船在江口鎮靠岸住宿。楊展急派人到江口鎮北面高價購買民船十餘只,全部裝滿易燃材料,停靠在府河上游處。當晚零時許,正在船上酣睡的張獻忠部隊的官兵,被一片震天的喊殺聲驚醒。許多兵來不及穿衣褲就被楊展的官兵砍翻在船上,有的還沒醒來就上了西天,跳入河中的官兵也淹死了不少。整個襲擊戰不到一個小時。楊展大獲全勝,並命裝燃料船順流而下,點燃衝天大火,把張獻忠船隊燒個精光。楊展部隊拿不完的金銀也隨船沉入岷江。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後人為紀念楊展,把楊展駐紮部隊的山叫「將軍山」,山下的湖叫「將軍湖」。目前,均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圍繞藏寶之謎,就有許多傳說和猜想。有說財寶埋在錦江河底的,也有說寶藏隨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認為張獻忠的財寶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成都還 掀起過尋寶熱,甚至有人還拿出了藏寶圖,一時間許多人躍躍欲試,要成立尋寶機構。  自從張獻忠的寶藏隨著"大西國"的滅亡消失以後,寶藏之謎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關注這件事的每一個人。特別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後發現數量不小的大西國"大順通寶"錢幣和銀 錠,更使尋寶人相信張獻忠那24間大屋展示過的財寶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邊。  但是天大地大,究竟寶藏在四川的什麼地方呢?誰將有幸取得這大筆財富呢?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寶藏能否盡在眼前呢?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老虎灘的銀錠


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縣岷江大橋附近的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一個施工隊在用挖掘機開挖鋪設管道的溝槽。10時30分左右,一輛挖掘機照例從河床 3米深處掘起一鏟砂土,可是伴隨這鏟砂土落地的,還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樣的東西。這朽木從挖掘機斗子里滾落到地面後,眨眼間,一枚枚烏黑髮亮的"鐵砣砣"撐破朽木的 肚子滾了出來,旁邊的一農民不禁驚叫:"銀子!銀子!" 後經彭山縣文管部門初步鑒定,這批被挖掘出土的銀錠為明代官銀,河床中為何會有成批的銀錠?這批銀錠與明末清初縱橫川陝的張獻忠又有什麼關係呢?  張獻忠,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於延安衛柳樹澗堡,屬於軍籍,擔任過捕快、軍吏,後因犯法被除名。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米脂追隨府穀人王嘉胤起事,自號八 大王,王死後改投高迎祥。1635年張獻忠參與滎陽之會,議決進取,與高迎祥等共同攻略東方。不久張獻忠與李自成因故分裂,張獻忠率部進攻長江流域,李自成進攻黃河流域。  1637年,遭明軍左良玉部的進攻,張獻忠的起義部隊嚴重受損,張獻忠本人也受傷,一年後,被朝廷招安。

1639年,張獻忠重舉反明的大旗,轉戰四川境內。1643年據武昌,稱大西王。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張獻忠號稱60萬大軍,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縣。8月16日登基成為大西 皇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張獻忠轉戰山西、河南等地,聲勢浩大,且喜歡"搶劫",專搶巨室豪富,達官貴人,也因此獲得了巨額財富。從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敗而亡的16年,張獻忠憑藉燒殺掠奪據說 已經富可敵國,"天府之國"的財富可以說被他盡納囊中,崇禎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而已。他曾經在皇城舉辦斗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富有,24間房子擺滿奇 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  1646年,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同年十一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張獻忠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張獻忠的寶藏應該就在四川,而就是在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縣,流傳著一首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歌謠不難解釋,在石龍與石虎相對 的地方,有一筆大寶藏,找到這筆寶藏的人,連成都城都可以盡數買下。  與歌謠一同流傳的還有這麼一段故事:相傳大西軍兵敗成都時,十幾艘大船從新津出發,沿岷江順流而下,在彭山境內被清軍預先埋設的鐵鏈攔住。大西國押運船隻的兵將眼看敵 不住清軍的圍攻,於是鑿沉船隻,登岸而逃。清軍早就知道張獻忠有大量金銀想要從成都運走,以為截獲了運寶船隊,欣喜若狂,登上還未完全沉沒的一些大船,卻發現船中裝載 著的全是石塊。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無疑,這是張獻忠的障眼法。那麼,彭山境內有沒有沉銀呢?  張獻忠的千船沉銀 史料中同樣有沉銀的記載。《蜀碧》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相傳1646年,張獻忠的部將劉進像吳三 桂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了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被雜牌軍 楊展大敗,千船金銀也在爭戰中沉入江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突圍成功。  而令人倍感神秘的是,江口鎮石盤山的石龍溝中,真的有"石龍對石虎",這與歌謠完全吻合。清嘉慶《彭山縣誌》記載:"石龍,彭山縣治東十五里。其形肖龍,首仄蜿蜒,髻 髭迸露,鱗甲崢嶸,有持雨拿雲之勢,長三四丈許,若經鬼斧神工者然,與石虎相對。"在石盤山上的山路盡頭,石龍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見,只是部分頭像已 經被破壞。


《蜀難紀行》中對沉銀有更多細節的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 。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當年張獻忠的沉銀?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因為當時張獻忠船隊遇到阻擊時,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銀兩都沉沒 於此。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老虎灘發掘出的銀錠與史料有多處不謀而合的相同點。  這些銀錠烏黑中泛著亮光,其邊緣雖有些殘損,但清晰地刻有"崇禎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樣,介於張獻忠在米脂起義(崇禎三年,即1630年)與在四川鳳凰山中箭身亡的時 間(順治三年,即1646年)之間。此次挖掘出土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更為可貴的是,文管人員在現場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盛放官銀的木桶。這個木桶是將樹榦掏空後,兩塊合二為一,直徑約25厘米,長約130厘米,兩頭用鐵箍箍上,經比照,剛好可以 放進10錠官銀。當地民間也一直傳說盛放官銀的器具是將樹榦挖空後,合在一起而成的。文管所一直沒法證實這個傳說,現在可以初步證實民間關於盛放官銀器具的傳說是正確的 。  "老虎灘"張獻忠千船沉銀的消息在海內外傳開後,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既然沉銀已被證實,那麼如何打撈沉銀、打撈需要多少資金也就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如此巨額金銀,對國家來說不僅是一筆物質財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際歷史的極重要的文物,其價值之高自不待言。雖然在300多年的時間內,沉銀會因各種原因而跑離原地,但"蘋 果掉下,離樹不遠",就目前國內先進的探測、打撈技術而言,適於用"老虎灘"沉銀的打撈手段還是較多的。在地下20米深的地方進行採掘作業,工程投資一般為200萬元左右, 但是江面操作,不可知因素很多,加上氣象因素干擾,投資可能更大。  打撈專家大致已有下列設想:"老虎灘"附近約2000米的沉銀區域目前正處於枯水期,水深僅1~2米,河床寬約50米,若讓河水改道而走,河床便全裸,排干積水,露天挖掘,可能 很快就有結果。此舉"直搗黃龍",直截了當,但投資較大,資金短缺是實施的瓶頸。  也可以用截流的辦法,有關沉銀的那場戰爭發生於農曆七月,正值豐水期,據此推算,當時水深約10多米,而結合300多年來川西地區的水文氣象特徵推測,埋在"沉銀"上的泥沙 不會超過20米。府河水流量近年來已大遜於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則乾脆截斷上游,裸露下游發掘即可,這樣投資小,見效大。


水藏財寶與淘金公司


千船沉銀有了些眉目,但當時瘋狂劫掠四川的、張獻忠留下的肯定不止這一處財寶。  成都一帶流傳著"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內容和彭山的民謠相似,只是標誌物換成了石牛和石鼓。歷史上也有人記載了另一筆寶藏的下落 。  吳偉業在《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說,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 。"彭孫貽《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繼佐的話,也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兩書 中,一稱"錮金",一稱"水藏",當屬於傳聞異辭。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記有此事,作"錮金",但沒有提及窖藏的數量。  除了私家著作外,清朝官修《明史》的編撰者也對這條史料持肯定態度。《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 ",曰:"無為後人有也"。"陳克家繼他祖父陳鶴完成的《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可見,張獻忠的確曾經出動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災為名,在錦江築起高堤,然後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無數金銀財寶埋入坑中。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藏 珠寶的地方。至於坑旁是否築起石牛和石鼓,並以此為記號,就不得而知了。  300多年來,垂涎張獻忠這筆巨額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費過一番腦筋。並且不止一次地付諸行動。《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 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可見清政府這次組織的大規模的打撈行動,確有所得,但寶物的數量,卻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事實上 ,當時的人力、財力、物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人們有理由懷疑仍有部分沉銀在江底,靜待發掘,而就是這少量挖掘出的寶物,更是激起了人們的探寶之心。  《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咸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舊事重 提,由吏部尚書等代奏,呈請尋找這筆財寶。他說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張獻忠遺棄的銀子,"其色黑暗",聽說"曾經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以此來證明張 獻忠窖藏之事並非子虛烏有。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高潮,清政府財政困難,咸豐皇帝於是動了心,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 采輿論,酌量籌辦"。但也是枉費心機,一無所獲。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政府出面組織的打撈行動尚無所獲,可以推測民間的打撈更難成氣候,儘管如此,還是有無數人求"財"若渴。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當屬民國時期楊白鹿的打撈行動。  楊白鹿(1872~1948年),本名承伊,後改名鈞,清代貢生、同盟會員,1920年前後,當過四川省長賴心輝的秘書長,1934年脫離軍政生涯,從事醫學,任成都國醫學院教師。清末有 一姓杜的官場人物因犯了事兒走投無路,投靠了楊白鹿,受到他的熱情接待,一住就是幾年。  姓杜的這個人臨走前的一個深夜,為報答知遇之恩,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子轉贈於楊白鹿,內藏張獻忠埋銀地點圖樣,並告訴他這件寶物是當初參與埋銀的一個石匠畫 成簡圖交給孫兒帶走,後來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為運用。楊白鹿接手後30多年,從未向任何人泄漏。  1937年冬天,住在成都陝西街的楊白鹿,將張獻忠藏銀圖紙向好友--當過師長的馬崑山透露,取得共識,認為這件事大有可為,後由范紹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錦江淘金公司 ",開展打撈工作。他們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終於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是望江樓下游對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接近江心的江邊,於是在1938年冬季趁 河水較小,加速開挖,結果一無所獲。第二年秋水退後又繼續,上百人前後歷時十多個月的辛勤勞動,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經理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 ,"萬萬五"還跑得脫嗎?"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旋即,狂熱的浪潮席捲整個成都。錦江淘金公司當即 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然而,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有3大 籮筐小銅錢。"金銀萬萬五"杳無蹤影,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場。  錦江撈銀沒有結果,但是隨後的幾十年中,彭山縣江口鎮的漁民在撒網捕魚時,卻撈起過銀制的元寶,上面有當時成都府庫的烙文,可知300多年前的千船沉銀所傳非虛。  1990年8月,漁民鄔長福網得大小銀錠各一,大者3斤,小者1兩;1998年7月,彭山縣靈石鄉村民張志華在河中淘沙,曾淘出一個銀鼎來;彭山縣文物管理所現藏江底沉銀兩錠,各 重約1850克,長20厘米,高10厘米,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初,是當地人在修建江口加油站時發現的。



「江口沉銀」之謎:楊展大敗張獻忠



這些發現,使人們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投向錦江那看似平靜的江面。  一夜暴富的普照寺 四川省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方圓100餘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北接岷山,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幽幽青城山,是個藏寶的好地方,也許張獻忠的寶藏就在裡面。  在大西國滅亡的前幾年,張獻忠最為倚重的義子張可旺率兵進駐灌縣,並在民間搜羅了300石匠到大觀鎮境內的青峰山採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支脈,位於大觀鎮境內,有座普照寺 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張可旺監督數百石匠採石,卻並未運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築物或用鋪路。採石半年,卻連300石匠也未見走出山來,消失在青峰山中…… 合理的解釋是,張可旺可能奉張獻忠密令,在青峰山以採石為掩護,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宮,用來藏寶,因為根據時局的發展,大西國政權已岌岌可危,轉移財寶是情理之中的 事。大概張獻忠也料到如果清軍滅掉了大西國,再要復辟是十分困難的事,作長期打算,必須埋藏財寶,以便將來之需。開採出的石材或者用來修了地宮,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 能掩藏在某處山坳。而採石的工匠,則全部殺害滅口。  建在青峰山麓的普照寺,與這筆寶藏更是有說不清的關係。  普照寺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毀。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中說:"寺曆數朝,世有傳人,明末火於獻。" 明確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  普照寺於清代康熙年間開始修復,開始只是一座僅佔地半畝的簡易小廟。乾隆中期,約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開始擴建。道光年間,方丈鑒山在未向社會各界民眾化緣的情況下, 突然大興土木,修成佔地400畝,殿宇五重,與二十四諸天暗合的24個天井,與黃道周天同數的365間堂舍的宏偉大寺院。如果沒有數萬銀子,這是很難建成的。按正規渠道的說法 ,是因為有神相助。清同治年間(1868年)任灌縣知縣的錢璋在《重建普照寺並建藏經樓記並贊》的文章中說:"道光庚子,接代鑒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 誠所結,可格蒼穹,即於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名勝。靈峰於是因舊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廣廈數十楹。"一下子修起幾十幢房子 ,都是"天示神奇",石頭自己裂開,不雕刻、不搬運,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憑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而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普照寺有一個叫果時的小和尚,到與普照寺相鄰的雪山寺割豬草時,發現一處地方青草長得十分茂盛,而且第一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長出來。此事 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異,不事聲張,暗地組織寺內和尚挖掘,卻挖出一窖金銀!這才有了普照寺大興土木的資金來源。  將張獻忠青峰山採石與普照寺的暴富之謎聯繫起來,答案呼之欲出: 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傳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灌縣錢璋文中所言。但極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發現了張獻忠開採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發現了石料,也發現了張獻忠所藏之寶的一部分。  其三,李定國是張獻忠最忠誠的部下,主管糧草後勤,是張獻忠的財務和後勤部長。而李定國的部下--後來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蓮和尚專程到尚未修復的普照寺開創基業,並從 他開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輝煌。心蓮和尚到普照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到青峰山護寶,奉李定國之命保護大西國藏寶;另一種可能是他知曉藏寶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機取寶 。  作為一個"護寶人",心蓮和尚以普照寺為掩護,恪守著自己的職責,以便日後李定國攻入境內時,起出藏寶以資助和響應。然而沒過幾年吳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軍剿平了張 獻忠余部,大西軍徹底灰飛煙滅。心蓮和尚萬念俱灰,最終在絕望中死去,也許他臨死前向弟子講明了他作為大西軍將領、隨"八大王"張獻忠和李定國轉戰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經 歷,不過肯定沒有向弟子說明藏寶之事,否則也不會到了道光年間普照寺才擴建。  普照寺暴富之謎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但這也為張獻忠搜刮的寶藏的下落留足了懸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瑤瑤經典美文 的精彩文章:

張獻忠藏金之謎:歷史的玩笑還是巨型寶藏
七千人大會——毛澤東走「麥城」?
文革後華國鋒為何親自點名整倒自己的恩人
中國最恐怖的一個王朝 宮女差不多被皇帝吃光
蘇聯出兵東北的真相與雅爾塔協定

TAG:瑤瑤經典美文 |

您可能感興趣

彭山之戰大敗張獻忠部數十萬,迫使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明末猛將楊展
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歷史謎團
張獻忠「江口沉銀」:大量白銀源於何處?
張獻忠江口沉銀寶藏:「西王賞功」引震動
張獻忠沉銀及張獻忠之死
「張獻忠江口沉銀」現世
張獻忠江口沉銀讓錢幣界重讀「西王賞功」
關於張獻忠沉銀傳說,揭秘張獻忠沉銀真相
為何張獻忠江口沉銀寶藏證實其屠川?原因如此
為何張獻忠江口沉銀寶藏證實其屠川?有何隱情
江口沉銀的珠寶,終還張獻忠一個「清白」?
隱藏百年的寶藏現世 張獻忠江口沉銀揭秘
張獻忠寶藏之謎,已現端倪了,「江口沉銀遺址」已出文物!
為什麼說江口沉銀是張獻忠屠殺掠奪四川百姓的最直接證據
殺人王張獻忠寶藏出土,「江口沉銀」的傳說原來是真的!
經過四川考古部門證實,江口張獻忠沉銀的傳說是真的
張獻忠擁有大量白銀為何仍落得江口沉銀的悲劇下場?人文歷史
從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出土了哪些寶藏?
張獻忠江口沉銀是真的?沉入江中的寶物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