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太空中的創世記

太空中的創世記

先來看一張圖,用心感受,你能想到什麼。

太空中的創世記


放心,不會突然從中間冒出一張鬼臉嚇你。


這幅圖是藝術家徐震的作品——帳篷上的十字架。即使只是看,也能感受到一種延伸到極致的張力。


也是根據這幅圖,我的一個朋友,上官喆,服裝設計師,創造出他的最新作品。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莫名,甚至無厘頭,就像他第一次把這張圖給我看一樣。但是後來他和我解釋了很多,總而言之,帳篷代表了人類的科學探索行為,而十字架代表了宗教信仰,這個作品就是人類科學探索和信仰的抽象結合。

後來我的確是被上官說動了,因為信仰與科學探索永遠是兩個人類本質性的話題,像兩條交纏的線一樣融進了人類文明史。而且似乎只有沿著這兩條線回溯,才能理解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也由此引發了這篇文章。

太空中的創世記



比如每當提到牛頓二字之時,大家都會下意識的神經連褲襠一緊,對這個偉大物理學家產生出肅穆之情。但是當你更全面的了解牛頓的生平,就會發現他令人費解的一面:他不僅是個科學聖人,同時也是一位研究神秘學的大宗師。牛頓的神秘學傾向是在1936年被世人所知的,這年牛頓爵士的未公開手稿在英國拍賣,這些手稿幾乎全是牛頓研究神秘學的筆記,其中包括所羅門聖殿研究、鍊金術研究、聖經注釋、哲人石研究等等等。有趣的事,這些手稿的高價拍得者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用凱恩斯的話說,「這些手稿完全是魔法性的,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所以現代科學史研究者必須注意到:牛頓不但寫了《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其中包括萬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行星的運動、創立了微積分。而且,他還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研究和實踐所羅門聖殿研究、鍊金術研究、哲人石研究等等等。他既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個用一生精力鑽研神秘學的鍊金術士。對此,牛頓墓志銘中的一段話將此解釋的很清楚:對於自然、歷史和 《聖經》,他是一位勤奮、敏銳而忠實的詮釋者。他用他的哲學證明了上帝的威嚴。

太空中的創世記



牛頓研究哲人石的手稿


無獨有偶,再給大家說一個像牛頓一樣有雙重屬性的科學家吧——傑克帕森斯(Jack Parsons,1914—1952)。帕森的身份也很複雜詭異——火箭技術的先驅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天才黑魔法師。帕森斯是科學史上第一個研製出火箭燃料的人,可以說沒有他,人類的火箭研發將會往後推遲。

但是據火箭研究的總負責人馮?卡門回憶,在研發火箭燃料時,帕森斯在一本英國古代鍊金術書中發現了靈感,並且參考了拜占庭帝國的「希臘火」(Greek Fire)製作方法。而且更為誇張的是,在火箭發射試驗時,帕森斯經常誦讀著黑魔法師的祈福咒語「潘神聖歌」( Hymn to Pan),火箭研究組的所有人都對帕森斯的咒語習以為常,就連馮?卡門都對此事不置可否。

太空中的創世記



作為火箭科學家的帕森斯

太空中的創世記



作為黑魔法師的帕森斯(右1)


這樣怪誕的例子在科學史上並不少見。此類名單還能舉出:威廉姆·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夏爾·羅貝爾·里歇(Charles Richet)、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等等等。


這個現象肯定會讓不少人疑惑:科學家不是最富理性的人群嗎?為什麼這些頂尖科學家的腦瓜里有著如此非理性、甚至是不可理喻的東西呢?對此話題,尼采認為:「科學由神話、巫術、鍊金術演變而來。它們並非真與假的截然對立,而像色彩一樣只有程度的差別」。換言之,也許科學和所謂神秘學很可能就是兩股互相交匯、流向同一目的地的水流。


此外,對於科學和宗教,康德是思索亦很深入,讀了《純粹理性批判》的朋友都會發現,康德並不認為宗教和科學是矛盾的:科學是理性的範疇,宗教是信仰的範疇,理性作用於經驗內的世界,而信仰是作用於超出經驗之外的、先驗的世界。


對此尼采又進一步作了補充,他認為任何科學體系實際上都是以某種不能由邏輯手段證明的公理為前提,這種公理是一種「命令式的無條件的原理」,相當於信仰。他由此提出:「即使科學也基於一種信仰,根本沒有「無前提的科學」。


歸了包堆,我覺得兩位大哲人的思慮,就是上官喆和我說的那個概念:越是超前的探索,越是需要有一種先驗的精神力量作為其支撐。


對於那些開創歷史的科學家和探險家,他們的探索都是超出了日常世界的邊緣、達到了尋常經驗之外。在經驗世界之外的探索,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境界,那裡充滿了未知,在其中探索如同茫茫黑夜遊。探索者的心裡得有一個強大的精神寄託,才能夠抵擋恐懼、無助、孤獨和瘋狂。正如哥倫布行駛在茫茫海洋中,宗教信仰的力量讓他咬牙堅持世界的盡頭漫遊,讓他相信自己的行動不是無益和徒勞的,而是有一個崇高的理由。

太空中的創世記



面對未知的恐懼,信仰是一劑良方(畫:艾伊瓦佐夫斯基)


所以這種雙重奇妙的現象,即使在太空時代依然存在。1968年12月24日,正在環月飛行中的阿波羅8號向地球進行電視轉播,在這次轉播中三位宇航員向全世界朗讀《聖經》中的《創世記》: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是好的


阿波羅8號向全世界宣讀聖經,當時造成的震動極大,以至於遭到無神論者的起訴。所以後來太空探索中的宗教行為都被隱秘了,例如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登月之時,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曾在月球上舉行了聖餐儀式,但是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公開宣揚此事,只是近兩年才簡單透露出來。

太空中的創世記



奧爾德林在月球聖餐中使用的聖餐杯(chalice)


而且,我們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想下去,會發現即使人類的科技發達到能夠探索到宇宙邊緣,但是僅依靠科技的強大能夠建立一個有機而穩定的社會嗎?我認為不會,因為從亞里士多德到塗爾干,這些大思想家多認為,建立一個有機而穩定的社會,必須在社會內部有一個廣泛認同的精神共識,而成熟的信仰則是最有效的精神共識。假如一個社會組織,僅有高科技,缺乏共同的社會信仰,註定會是一個灰暗的社會。正如電影《銀翼殺手》就描述了一個科技極度發達,但缺乏共同信仰的未來社會,這部電影中的人類是科學上的驕子,精神上的流浪兒,這種物質和精神的極度不對稱,讓其中的世界看起來像一個發霉、絕望的巨型垃圾場。

太空中的創世記



銀翼殺手


所以經過一圈的思索,科學與信仰,就是人類文明史的任督二脈。但凡智者,都會注重二者的交合,其實這種智慧我們從小就被智者們尊尊教導:換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最後再回到開始的那張圖,此時你的感受會有不同嗎?

太空中的創世記



一切的藝術作品都是有精神內核的,表象都是內核的延伸,沒有深刻思考,出不來好作品,也理解不了好作品。


所以我更期待,上官的作品會如何給科學與宗教這個主題一個獨特全新的詮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博士 的精彩文章:

TAG:X博士 |
您可能感興趣

太空中的節律
太空中的溫度
太空日記,中國人首次太空泡茶。
太空中俯瞰撒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太空中宇宙奇異畫面!
宇宙中的秘聞盤點:神秘的太空殺手曝光
中美太空角力競相研製空天戰機:中國神龍能否稱霸太空?
空氣中游泳,在太空中漫步——太極拳
太空中的「燙手山芋」
第8次太空漫步 美女太空人創世界紀錄
英稱中國將造世界最大太空飛機
宇航員更新「太空日記」 從太空視角看地球的壯觀美景
在太空中運動
死後想化為宇宙中的繁星 日本興起太空葬禮
美媒:中美開展太空競爭但日本或成最大贏家
中國「太空核艦隊」:空天母艦、太空梭、太空船、空間站
太空飛屋環遊記
更先進境外太空基站建成,中國在太空中佔領制導地位指日可待
天地通聯:創紀錄的太空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