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於鶯:我為什麼要開診所?

於鶯:我為什麼要開診所?

導讀:無論是哪個級別的醫生,在體制外尋找出路的關鍵都在於實踐。


文:劉暢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如是說。

這也是中國醫生正在經歷的時代。身處變局,雖然局勢混沌不清,但總有新事物萌生,也有人投石問路。


2015年4月,協和急診女超人於鶯在北京創辦中美宜和綜合門診中心;2016年7月17日,杏仁醫生CEO、澳大利亞全科醫生馬丁,在瀋陽建立「杏仁門診」WeWork工作室。至此,一場「診所雙城記」的大幕正式拉開。

於鶯:我為什麼要開診所?


7月18日晚,醫生站把直播間搬到了於鶯診所里,於馬二人就「開診所那點事兒」相談甚歡。我和眾多醫生一樣,對他們開診所的事興奮不已,從晚上7點就開始守候在手機前,盼望了解他們的創業之路,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更多掙扎在體制中的醫生的出路。


我們為什麼開辦診所?


作為微博上擁有300萬粉絲的大V醫生,於鶯的確是個演講高手。談到自己的成立全科醫生診所的初衷,她信手拈來兩個故事。

於鶯:我為什麼要開診所?


2014年4月,於鶯初次萌生自己開辦診所的想法,當時的她還是協和的一名急診科醫生。一天晚上值班,她數著醫院門口開來的急救車,一輛接一輛,有來自內蒙古的、河北的、陝西的,甚至河南的。她心想:不會再有更遠的了吧。然而一眨眼功夫,沒想到真來了一輛福建的。「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可怕,患者家門口沒有值得信賴的醫療機構,顛簸千里來到這裡,卻有可能還是一場空。」在協和的那些年,於鶯真切看到醫患間巨大的疏離感和不信任感。


後來,於鶯從協和跳到了美中宜和。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同門師弟,兩人聊起近況,她才知道,原來一起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的朋友,很多已過而立之年,身背8年博士學歷,現在卻仍然是「老主治」。「他們臨床專業水平都很牛,但事業遇到瓶頸的時候,並不清楚前面的路要怎麼走。」於鶯感覺,在這個體制中的每個人都不快樂。於是她想要建立一個公立醫院之外的平台,為醫生,也為患者。


馬丁的初衷則更多是為了服務醫生,用他的話說,「於鶯的診所是To C(服務對象為患者),而我的診所是To B(服務對象是醫生)」。馬丁稱,他的一個前同事在澳大利亞多點執業,每周3天在公立醫院,1天在院外上班,而這1天的收入卻是在公立醫院3天收入總和的3-4倍。


馬丁認為,扭曲的公立醫院價格體系嚴重低估了醫生的價值。他開診所,是給所有醫生搭建一個平台,降低醫生自建診所的成本和門檻,為他們實現自我價值提供相對容易的途徑。


依託美中宜和的全科診所

從協和到美中宜和,於鶯深諳,在中國,吸引患者的永遠是醫院,醫生是沒有個人品牌的,「出了醫院就誰都不是,患者也不認得你。」


美中宜和診所99%都是全職醫生,於鶯也清楚,自己的平台必須為他們帶來患者。她為診所引流患者的路徑有二:打通周邊社區,接入商保、社保。


全科診所主要承擔為患者首診、分診,處理常見病和慢性病的責任。而這類患者就醫大多採取就近原則。因此,於鶯把宣傳力度的重點放在周邊社區和企業,批量引入以家庭為單位的客戶。


同時,於鶯注意到,沒有保險的患者,得了小病,傾向自己到藥店買葯,但有了保險後,就會到醫院,尋求更多的專業意見。「北京私立診所的商保覆蓋率平均在45%,而我們現在只有6-8%,所以隨著商保介入的增加,我們的門診量和營業額還有很多上升空間。」

在成立診所之前,於鶯曾請專業機構做過市場調查,發現北京私營診所的平均回本周期是5年,而她相信,自己的診所用3年就能持平。


屬於醫生的WeWork


WeWork發源於紐約,專為創業者提供租金廉價、環境舒適的辦公場所。該公司目前估值已達160億美元。


馬丁的杏仁診所,是WeWork模式在醫療行業的遷移。這個嘗試不僅在中國新,在全世界也很新。WeWork針對的是全產業的創業者,而馬丁的眾創診所只針對醫生,其准入門檻和投入成本都和WeWork不可同日而語。


馬丁這樣走的邏輯是,「一勞多逸」、風險分散和O2O導流。


和於鶯一樣,馬丁拿的是綜合門診的牌照,到杏仁診所執業的醫生因此省去了自建診所的高昂成本,以及和政府部門周旋之苦。「當入駐的醫生多了,診所的籌建成本分攤到每個人頭上,就變成很小一部分。」


馬丁認為,醫療機構的核心資源是醫生,不是設備,所以杏仁診所在保證基本科室,和基礎設施的前提下,並不追求大而全,「我們目前擁有10個診室和2個治療室,這是目前看來最經濟有效的診所規模,籌建成本也只有丁香診所的四分之一。」馬丁的理想狀態是,控制成本後,實現醫生、患者和平台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相對於鶯強烈的主人翁意識,馬丁認為杏仁診所更像是一個平台,診所是醫生自己的,所以他並不擔心患者流量問題。「在杏仁醫生(一款醫患交流APP)上線之初,我們就做好了頂層設計,醫生在APP上已經聚集了自己的患者群。」


篤信熟人醫患模式的馬丁認為,對患者健康狀況長期跟蹤的醫生,才能不倚靠大量的檢驗檢查,做出較準確的診斷。省去重複檢查,降低醫療費,獲得高質量醫療服務——患者自然就有需求去線下,尋找同一個醫生面對面問診。


給困惑的醫生們一些忠告


目前,中國的醫療環境對醫患雙方仍然是高壓態勢,但醫改的深入、互聯網和商業保險產業鏈的成熟,已經讓醫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公立醫院絕對強勢的語境正在緩慢瓦解。


馬丁認為,政府推行家庭醫生制度和分級診療,以及醫師的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目的都是縮小公立醫院的服務範圍,醫患雙方將逐步從醫院解綁。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目前看來,體制外的市場還不夠大。所以他鼓勵有想法的醫生先嘗試多點執業。


直播中,也有場外的基層醫生提出,現在大多數新興的醫療團體,都旨在「圈地」大醫院的高年資醫生,中低職稱、中小城市的醫生仍然看不到傳統方式之外的可能性。


在這個問題上,於馬二人的觀點高度一致——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價值,而實現價值,要腳踏實地。


於鶯拿餐飲業做類比道,「餐廳分很多級別,有高端的米其林三星餐廳;有連鎖餐廳,如『海底撈』;也有街頭小吃,如『成都小吃』。每一種餐廳都有自己的食客,也都可以經營的紅紅火火。」所以中低年資或是基層的醫生,一開始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再一步步提升自己,尋求更長遠的機會。


無論是哪個級別的醫生,在體制外尋找出路的關鍵都在於實踐。


「我記得,3年前,一個微信群里就有很多醫生在討論創業;如今,我的診所已經開業,而他們還在群里談論。」於鶯認為,由於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醫生40不惑,才是創業的黃金年齡。「但說了一定要做,做了才知道路在哪裡。」


目前,兩位醫生企業家的診所都在摸索更好的經營模式,成敗與否尚待時間檢驗。


但變局之下的於鶯和馬丁都是勇敢的探路人。所以祝福他們。


(本文為醫學界微信號原創文章,轉載須經授權並標清作者和來源。)


過往的君子給我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 的精彩文章:

給力!患者打醫生被判刑7個月
兒科有救了?八所醫學院今年新招700多名兒科醫學生
這個女醫生的顏值逆天了!
夜班8大危害,你中了幾條?

TAG:醫學界 |

您可能感興趣

不愛我為什麼要來招惹我,惹了我為什麼又要離開我?
我為什麼要開公眾號?
我為什麼要開始健身?
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還要離開我?
「你都不疼我,我為什麼要撒嬌?」
我為什麼要給你讓座
我為什麼要跑步?
我為什麼要拉黑你?!
我為什麼要留白?
我為什麼非要某個結果呢?
龍應台: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
辣妹子:我為什麼要睡他?
《你長得那麼「丑」,我為什麼要借錢給你啊?》
我為什麼要努力?
我為什麼要寫下去
我為什麼還要尋找愛情?
恐怖推理: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匆匆搬出去了嗎?
小S「不要跟我要簽名」崩潰哽咽:我為什麼要當女明星
我為什麼勸你讀書要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