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揭開上海土山灣孤兒院隱秘歷史

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揭開上海土山灣孤兒院隱秘歷史

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揭開上海土山灣孤兒院隱秘歷史



土山灣博物館中的牌樓。

坐落於上海徐家匯西南端的土山灣,由民族英雄林則徐率民眾疏浚蒲匯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灣」。1864年,天主教教會在這塊土地上成立了土山灣孤兒院。就是這樣一個連當地人都知之甚少的地方,卻被稱為「中國西洋畫搖籃」,徐悲鴻、劉海粟、任伯年曾於此任教,更培養出享譽中外的雕塑家張充仁、中國第一位水彩大師徐詠青、黃楊木雕大師徐寶慶等名家。


因為一次與土山灣偶然的邂逅,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受啟發寫成《野芒坡》,揭開「土山灣」清末民初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7月16日,殷健靈來到思南文學之家,與首屆安徒生國際文學獎獲得者曹文軒、兒童文學理論研究者劉緒源、配音表演藝術家曹雷就小說探討土山灣孤兒院的歷史以及兒童的文學創作。

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揭開上海土山灣孤兒院隱秘歷史


從左至右為曹雷、劉緒源、曹文軒、殷健靈。


孤兒院曾虐待收養兒童?


外國傳教士成立土山灣孤兒院後,專門收養6歲以上的中國男孩,他們接受各種中西方文化,12歲開始學習諸如做鞋子、木工、鑄鐵、印刷術、攝像、音樂(西洋音樂),還有彩繪玻璃等各種各樣的技藝。1912年,葛成亮傳教士還曾帶領著孤兒院孩子們以及他們製作的木雕牌樓參加芝加哥世博會。中國的許多大藝術家,劉海粟、徐悲鴻、任伯年都深受土山灣的影響。


正是這樣的一段獨特歷史以及土山灣的別樣魅力吸引了殷健靈,當她走進土山灣博物館,看到100多年前的男孩在這裡生活的黑白照片,彷彿走進了時空隧道,由此萌生了《野芒坡》的創作念頭。


不過關於土山灣孤兒院,還曾流傳著許多恐怖傳言。曹雷回憶:「解放後,上海電影廠在那裡要造攝影棚,在地底下挖出很多嬰兒的骨骸,這裡面原來是育嬰堂的墳場。所以那時候覺得育嬰堂是很可怕的地方,都是虐待孩子的地方。」劉緒源同樣說道,「解放以後,一直都認為孤兒院就是宗教用來毀滅小孩的,因為在那裡小孩的死亡率非常高」。

果然如此嗎?劉緒源解釋:「』文革『後經過學術界的研究發現,當時土山灣天主教是以傳教為目的。要擴大它的影響,必須搞些慈善事業。但那時很多人太窮養不起孩子,或者孩子是私生子,有殘疾,或者孩子先天有病,養不大,爹媽不要了,就扔在馬路上或者育嬰堂門口,育嬰堂孤兒院就會將小孩收留進去。但是問題非常大,進孤兒院的小孩,有的已經是生病了,有的已經被凍得半死了,有很多養不大的就死了,所以死亡的比例非常高。」


在對軼聞異事祛魅後,人們不禁要問當時孤兒院的真實生活到底如何,「土山灣」後來又為何能培養出那麼多在藝術方面卓著的大師?殷健靈的《野芒坡》解答了這個問題,小說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土山灣孤兒院為背景,以少年幼安的成長命運為主線,塑造了一群中國孩子和外國修士的鮮活群像,殷健靈通過主人公幼安為藝術及自然之美而與教會抗爭的故事,寫出清末天主教進入中國後的水土不服,由於對中國情況的不了解,儘管做慈善但仍不知如何教育中國孩子,以及教會中人與人之間不了解的一系列問題。


劉緒源評價:「《野芒坡》把握得很好,既寫出了天主教在中國傳教過程中,對下一代的慈愛、培養、救護,又寫出其中也存在黑暗事例,有不公平,不講道理的地方。」另據史料記載,土山灣孤兒院創辦了學校和各類工場,由中外傳教士共同傳授西畫、音樂、木雕、泥塑、印刷、照相、冶鐵、木工、彩繪玻璃等技藝,這些孤兒們因此可以學到一技之長成為進入社會的立身之本。而東西方文化因此在這一時期得以碰撞融合,成為此後培養一批在藝術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師的基礎。當然,殷健靈亦藉此創造出在繪畫、雕塑上頗具天賦的主人公幼安,演繹出一系列因藝術及自然之美尋找到自我,與教會進行抗爭的故事。用中國的角度寫黑塞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試圖躍出深淵。我們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讀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揭開上海土山灣孤兒院隱秘歷史


《野芒坡》書封


文學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是混合和嫁接


在交流中,殷健靈提及《野芒坡》的創作緣起是由於世博會前一次對土山灣博物館的參觀。「那個地方並不大,但是當我走進去的時候,我受到了震撼,因為那是一些真實的,可以觸摸的實物,有10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還有他們當年做的各種寶塔、西洋傢具、燭台、令人驚嘆的牌樓。照片裡面,男孩子垂著長辮子,他們和外國傳教士一起演奏西洋音樂、野炊,也在操場上踢足球。尤其讓我震撼的是一張垂著辮子的清朝男孩子,站在油畫架前畫油畫的照片,這張照片那麼真實,它給了我一種衝擊,正是因為這樣一種衝擊,讓我萌生了寫這部作品的念頭。這樣一個念頭,靈光一閃,但是我找到了一個細微的亮光,它引領我走進了一個感動我、打動我的一個創作過程。」


如何將轉瞬的靈光打造成一部完整而打動人心的小說?殷健靈將和土山灣、清末民初的上海、藝術繪畫、江南傳教史乃至太平天國有關的一切圖文資料收歸囊中,遍讀能找到的清末民初都市小說,上海圖書館和徐匯圖書館所存的相關資料被一一捋過,包括那個時期的上海民俗、飲食小吃、時興的傢具、交通工具、服飾變化、街市布局、日常生活細節,以及西人入境對上海都市文化的影響。

「不過文獻資料太多在另一方面也會成為寫作的障礙,畢竟小說不是報告文學,不是歷史傳記,」殷健靈坦言,「歷史當中,都是名字,沒有生活細節,但是文學作品必須要讓這些沒有表情,沒有溫度的文字擁有活生生的血肉。我用了文學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混合和嫁接。」


殷健靈認為文學獨特於歷史的地方在於,「文學的魅力比歷史要光彩得多。從前學過的歷史知識,大多隻記得年份事迹,卻少有激蕩心靈。可是文學不同,它有著歷史的真實,又經歷了一種化學反應,從而擁有了那種獲得跨越時間和空間、打動人心的魅力。」


中國的兒童文學需要靈魂


在曹文軒看來,作家對複雜歷史的把握要求作家對生活的理解、感受必須是完整的,「宗教的問題、藝術的問題、個人的問題、教會的問題,那麼多的問題,怎麼來表達。那時候你要用你對人生完整的理解,完整的把握,重新來解釋這一切。」


曹文軒評介《野芒坡》時道:「與殷健靈之前的作品相比,《野芒坡》出現了新的走向——她從對心理的剖析而轉向對靈魂的叩問。『靈魂』這個大詞,在中國兒童文學中很少出現。」


兒童文學中的「靈魂」究竟為何?這次曹文軒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解答。


「文學離不開四個字,世道人心。但是現在的文學創作有一個我一直不認同的狀況,大量的作家,尤其是自認為有思想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們只寫世道,不寫人心,忘記了對人心的琢磨和猜摸。而殷健靈無論是寫淺顯還是深刻的作品,始終把她的筆墨牢牢鎖定在一個詞上,就是人心,到了《野芒坡》大概更是這樣。這也是我認為的一個好的作品,應該有的一個處理方式。既寫世道,同時也是寫人心。


「其次是兩種責任感的問題,一是政治責任感,二是道德責任感。一些被當下認為非常了不起的作家,他們往往只有一種責任感,就是政治的責任感,而少了道德責任感。《野芒坡》之所以讓我喜歡,因為殷健靈主要的責任感,不是表現在政治上,是表現在她的道德上。這個道德、靈魂與人性,和種種文學最基本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這個我們是在讀《野芒坡》的時候,需要注意到的第二個方面。


「最後,小說作品無非是寫兩種經驗,一種是寫讓人感到震驚的那種人生經驗,一種是寫非常日常化的人生經驗。《野芒坡》寫的是前者。從小說主人公幼安沒有人要,流浪街頭,到被收留,一直到後面大起大落的描繪。殷健靈開始從日常經驗轉移到對那些讓人感覺到震驚的歷史上,這也是她的文學創作出現了一個新的轉向,這在中國女性兒童文學作家中很少見。」


曹文軒認為,一個成功作家的作品中是看不出代際的,而殷健靈的作品正是這樣沒法判斷代際,「當你作品裡頭,把代際的痕迹抹掉的時候,只想到是一部小說的時候,我就可以下一個判斷,這是我心中所認定的文學作品,中國的兒童文學需要這樣的作品。」


錄入編輯:梁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擦擦眼再看,這位韓國姑娘的化妝術也許會讓你懷疑現實!
契訶夫所闡釋的平凡生活,既沒有歌頌,也沒有歪曲
英國核監管機構公布反應堆設計評估最新進展:中美日三國角逐
菊花是不是比櫻花更能代表日本文化?
英國人又大開嘲諷技能,拍了一部權力的……猴戲!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無錫三槐堂&上海尚知園 上海非遺產業展覽館開幕
大美亦境——上海建橋學院珠寶學院學生畢業展精彩亮相南京路
「車行上海」「翰墨贊賢城」第三屆上海奉賢「言子杯」全國學生書法大賽作品展開幕
上海市兒童醫院家長學校特別活動——陳津津主任親自講兒童營養
開學顏值哪家強 舔屏上海戲劇學院嫩嬌娃
上海覺群書畫院昨成立 海派名家作品雲集玉佛禪寺
揭秘神秘的上海龍柱事件背後的秘密
上海戲劇學院 趙紫岍
世博會英國館設計師又出新作:上海鋼鐵森林中的一座綠色山丘
《上海文學》新刊推薦 非虛構
用剪紙傳播老上海童謠 藝術家巨幅作品展示弄堂文化
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教材叢書
上海文藝院團新一輪採風和文藝創作正全面展開
上海博物館藏書畫作品欣賞
韓松最新科幻長篇《醫院》在上海書展首發
王煥然上海世界非遺城書畫文化傳承使者
陳學冬新電影變硬漢 楊洋入駐上海蠟像館
馬永貞獨闖上海灘成為一代豪傑傳奇經歷揭秘
海上美術復興的號角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