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生如夏花之絢爛,不凋不敗
大暑,一年最熱時。同露珠結伴,向梔子花行「碰鼻禮」,隨狗尾巴草迎風飄搖,捧甘甜可口的西瓜入口,賞月華五色晶瑩,別有一番清涼詩意。大暑,夏季最後的節氣。青春活潑的心,決不作頹廢的留滯。讓冷靜蓋過燥熱,讓進取壓倒苟安,使你的一生如夏花,不凋不敗,絢爛如初。
配樂/周志華 - 仲夏荷花池 謝明祥 - 初夏雨後
《夏天》
作者/汪曾祺
梔子花、白蘭花、珠蘭、牽牛花、鳳仙花、狗尾巴草……夏日留香。
夏天
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梔子花卻是六瓣。山歌云:「梔子花開六瓣頭。」梔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處微綠,極香,香氣簡直有點叫人受不了,我的家鄉人說是:「碰鼻子香」。
人們往往把梔子花和白蘭花相比。蘇州姑娘串街賣花,嬌聲叫賣:「梔子花!白蘭花!」
點擊播放 GIF/750K
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
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
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
鳳仙花有單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鳳仙花莖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鹹菜」,此吾鄉所未有。
馬齒莧、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長得非常旺盛。
淡竹葉開淺藍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葉片微似竹葉而較柔軟。
「萬把鉤」即蒼耳。因為結的小果上有許多小鉤,碰到它就會掛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萬把鉤」。
我們那裡有一種「巴根草」,貼地而去,是見縫紮根,一棵草蔓延開來,長了很多根,橫的,豎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頑強,拉扯不斷。很小的孩子就會唱:
巴根草,
綠茵茵,
唱個唱,
把狗聽。
最討厭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鈴子,常常沾了一褲腿。其臭無比,很難除凈。
黑籽紅瓤,無西瓜的夏天不完整。
西瓜
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天下皆重「黑籽紅瓤」,吾鄉獨以「三白」為貴: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東墩產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狀似牛角,瓜皮淡綠色,刨去皮,則瓜肉濃綠,籽赤紅,味濃而肉脆,北京亦有,謂之「羊角蜜」;蝦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黃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種較大,皮色如蝦蟆,不甚甜,而極「面」,孩子們稱之為「奶奶哼」,說奶奶一邊吃,一邊「哼」。
「咶咶咶咶」「丁鈴鈴鈴」,大暑被吵醒了。
蟈蟈
,我的家鄉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兩種。一種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個叫驢子似的,叫起來「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點辣椒,更吵得厲害。一種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綠如玻璃翠,小巧玲瓏,鳴聲亦柔細。
2016年7月17日,螢火蟲在南京靈谷寺景區的樹林中飛舞。 圖/CFP
別出聲,金鈴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來,吃兩口食——鴨梨切成小骰子塊。於是它叫了「丁鈴鈴鈴」……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乘涼
。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裡,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看月華。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颳風。「烏豬子過江了」——黑雲漫過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杆都濕了,才回去,這時已經很困了,才沾藤枕(我們那裡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夢鄉。
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
何以消煩暑?
不妨效仿古人
最後一招簡直超凡脫俗!
揮
扇
驅
暑
扇子,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搖友」、「涼友」的雅稱。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
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款式。當時還有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至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扇面往往裝飾精美,有名家山水書法作品。
冰
品
消
暑
夏天,古人在喝的酒里、飲料中加入冰。到了元代,冷飲有了新突破。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於是,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保存時間就延長了。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為了保護冰激凌製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據傳直到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嘗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冰激凌」,這才把製作方法帶回西方,經過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日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尋常街巷,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伏日還盛行吃蓮子湯,具有養神益脾祛除暑熱的功效。
「冰
箱」
降
暑
湖北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鑒缶」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冰箱了。俯視鑒缶,其形狀如同「回」字,缶在中間,內外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斗狀,口大底小。蓋多採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托,用來防止潮濕。當時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來冰鎮和保鮮食物,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里,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另外,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
「涼
屋」
避
暑
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
到了宋代,除了皇宮之內,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至明朝,這種避暑建築從宮廷走向民間。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卧
具
解
暑
瓷枕,內部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釉面,冰涼剔透,正是夏季清涼的佳品。據稱,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寢具。到了明清時期,枕頭又有了其他的材質,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此外,利用各種纖維質料製成涼席,如葦席、籘席、竹席、象牙絲編製席等,夏天躺在上面,想像一下就覺得清涼。
減
衣
遣
暑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較薄、透,「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
據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作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寧
心
化
暑
古人懂得「涼由心生」的道理,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然脫俗的避暑氛圍,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王維為了消暑,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彈樂而忘返,給後人留下了百讀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夜熱依然年熱同,開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這首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更是寫出了怡然自樂的夏日避暑納涼之景,讀來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整編自中國科學報等 圖/@中國書畫詩詞院
點擊「寫留言」
留下你給夏天的悄悄話
部分圖自網路 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央視新聞 |
※最美的你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時間的長河裡,波瀾不驚!
※生如夏花!唯有多肉不可辜負!
※生如夏花 更要穿好夏花的絢爛
※人生可以失落卻不可以寂寞——《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生如夏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即使住在爛尾樓里也可以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般絢爛,它如仙女般好看
※夏天就養這些盆栽植物,燦爛開花不斷,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般絢爛,去如秋葉般靜美
※生如夏花般絢爛 花開繁複的它們,光看看就覺得很熱啊!
※願你生如夏花般燦爛
※生如夏花之絢爛,夏季插花如何延長花期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生如夏花,別樣紅!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第8種花,養一株可賞一年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金孔雀」走了!
※美好如夏,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