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城市傳播:基於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等
By 周珊珊 整理
薦·書
書名:《城市傳播:基於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跨學科的視野》
出版信息:黃旦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推薦人:曾一果(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教授)
推薦理由:
黃旦教授主編的《城市傳播:基於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是一本在城市傳播會議基礎上結集的論文集,當時參加會議的有熊月之、孫瑋、陳建華、顧錚等城市史、城市傳播和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與會者圍繞著中國城市傳播的議題開展了多樣化的交流與對話。值得一提的是,會議參與者分別來自傳播學、新聞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藝術學、哲學以及經濟學家等不同的專業,學科背景的差異沒有造成議題衝突,相反讓所討論的議題更加豐富多元。
倡導這次會議的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本來的目標就是要將「城市傳播」放在一個跨學科的環境里討論。「『城市傳播』在新的傳播現實下可以為不同學科提供一個入口,共同打量傳播與城市的關係,從而重新理解城市;『城市傳播』也是一個領域,我們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經驗性場域中,立足中國實際,重新理解傳播,從而對新媒介及其傳播實踐,做出學術回應,並努力創造本土傳播研究的範式和理論。」在書的前言裡面,黃旦老師解釋了舉辦那次會議的動因。
確實,在那次會議上,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坐在一起交流對話,從都市空間、城市社區、城市歷史和都市文化等不同方面共同打量傳播與城市的關係,為人們重新認識和理解城市提供了許多「嶄新的視角」。例如經濟學家周偉林教授的《傳播的力量:選址與城市空間的演化》,就從選址這個很特別的視角考察地理位置和傳播機制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謝靜教授的《社區傳播:空間與人的網路重構》聚焦到社區這樣的城市生活空間,探討社區居民如何與所生活的空間展開互動,建構其與城市的歸屬和認同關係;顧錚的《與摩天樓共舞——當代藝術家眼中的上海》饒有興趣地「從遠眺、向上看、向下看這三個視角」分析了藝術家是如何看待城市中的摩天大樓;孫瑋教授、陸曄教授分別從理論與實踐的層面探討「傳播是以何種方式嵌入到某種關係中去的,又是以何種方式呈現為某種社會關係,並建構關係網路的。」
陳建華、胡志毅、高哲一、曾一果以及黃旦老師本人的文章,則是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切入,探討報刊雜誌、出版等媒體與所在城市之間的複雜歷史關係。總之,這些文章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討論深入而細緻。
黃旦老師期待《城市傳播:基於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能夠立足中國實際去理解傳播,理解城市,「努力創造本土傳播研究的範式和理論」,這本書里的各篇文章顯然都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書中的文章都腳踏實地,立足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從傳播,也是從中國的視角重新理解城市,這其實也為西方城市學家理解中國城市提供了新視角、新理論和新方法。我們相信,在未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學者的努力,實現「創造本土傳播研究的範式和理論」是完全有可能的。
薦·論文
論文:《「液態」的新聞業:新傳播形態與新聞專業主義再思考——以澎湃「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為個案》
作者:陸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睿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候選博士)
來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7期(7月底出版)
推薦人:魏永征(傳媒法教授)
推薦理由:
儘管去年東方之星空前江難在數以千計的難屬心中留下的傷痛永遠不可消退,但是終究已經逐漸淡出公眾的視線。而本文作者重提此事,則是在事件發生之際,他們在澎湃新聞進行了系統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就澎湃當時發布或轉發的「感謝你無數次游過那麼悲傷的水域」和「孩子別哭,我在長江,已經回到母親的懷抱」兩條報道引發的幾乎完全出於采編意外的強烈質疑和爭議,集中探討了網路條件下的傳播形態問題:新傳播形態究竟為新聞業帶來哪些改變?新聞專業主義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么?
作者認為:新聞生產體現為職業記者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動態實踐;媒介機構不再是新聞事件的唯一闡釋主體,基於互聯網社交平台,新聞報道的價值和意義經由公眾的集體參與而被不斷重塑;新聞生產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顛覆了工業化時代以報紙新聞為主的新聞生產流程和常規;新聞職業社區的專業控制和社會大眾的開放參與之間,形成了強大的張力,組織化新聞生產正在變成協作性新聞「策展」(curation)。作者指出:新聞專業主義及其話語實踐始終隨新聞業的發展,在來自社會各方的種種張力與矛盾之下不斷調適,在起伏變動的歷史情境當中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路徑和豐富的闡釋面向。
作者用「液態的新聞業」(liquid journalism)來概括當今新聞業在新傳播形態下的變化特徵。其核心就是多維度的快速變遷,包括記者身份的「液化」、新聞職業共同體的「液化」等,「液態」的新聞業意味著尊重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己的方式生產和使用新聞並藉此參與公共生活的權利,公眾的參與也反過來極大地推動新聞業拓展社會自身作為公共交流的擴音器角色。作者寫道:在新技術主導的以社交平台和公共參與為重要特徵的新傳播形態下,「液態」的新聞業及其從新聞生產到協作性新聞「策展」的轉變,呈現的是新聞從業者和社會公眾,每一個個體,在新聞信息生產和傳遞的網路節點上不斷的相互介入、相互擠占、相互滲透,原有的框架被不斷突破、變形甚至不復存在,新的意義不斷溢出。
如果讀者覺得「策展」「液化」這些術語很難理解,那麼就認真讀一下原文吧。
完
點擊播放 GIF/1980K
新銳觀點 前沿情報
泛傳媒第一觀察平台
原創出品 歡迎轉載
微博 @刺蝟公社




TAG:刺蝟公社 |
※中國城市發展史
※歐洲中世紀的城市,與中國古代城市
※創建屬於自己的城市 《城市帝國》官方中文版下載
※美國版《歡樂頌》VS中國版《性與城市》
※中國最老的省會城市,現為三線城市
※中國各大城市激戰甄嬛傳
※她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
※「城市的符號」武漢城市發展論壇舉行
※鄉村視角中的「城市化的中國道路」
※《模擬城市》手游推出「中國版」,將加入「中國特色」新內容
※這座城市曾是中國的第三大城市,西北的軍政中心,現為5線城市!
※瀋陽經濟區的副中心城市,號稱「中國藝術大城」,卻只是個四線城市
※在中國城市魅力排行榜中,它被冠為「中國最神秘的城市」
※歷史丨世界十大古老城市,中國城市上榜!
※城市、帝國、教會、國家
※真實的韓國!繁榮都在電視里,城市如中國小縣城
※實拍:非洲城市裡的菜市場
※北方的城市《現在詩三首》
※中國爬樓黨:巔峰視角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