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回不去的文明

回不去的文明

  馬家輝(香港)·狂城亂馬


  美國網路達人Christian Rudder 談過一個典型的網路欺凌個案。事情起端於一個除夕和元旦。


  一位名叫莎菲亞的十八歲女子,站在紐約時代廣場觀賞倒數,貪過癮在 Tweeter上開了這樣的訊息玩笑:這個美麗的地球現在已經2014歲啰,真厲害。

  二十四小時內,這則訊息有一萬六千次轉發,遠超於女神Lady Gaga的除夕倒數訊息的兩萬次,即使是擁有四千九百萬個跟隨者的女歌手Katy Perry亦只得到一萬九千次。


  為什麼熱衷轉推莎菲亞的訊息?可能有人是欣賞她的幽默玩笑,但更多的人似乎是在嘲笑她、奚落她、踐踏她,覺得她真的相信公元2014年代表了地球只存在了2014年,覺得她無知,覺得她幼稚,覺得她——該死。


  眾人對於莎菲亞的奚落響應,從最開始的嘲諷和驚訝,又變成粗口,再變成以下這些內容——


  你應該自殺!

  你是個白痴!……


  而莎菲亞可能不知道,在她發出 Tweet以前的十五分鐘,另一個女子娜塔莎——一個搞笑藝人——亦在時代廣場的表演台上開了個玩笑,涉及「二戰」,涉及動物,理所當然地被錄像上網,亦理所當然地引爆了數以十萬計的「網怒」(internet-rage),對她展開最陰邪的咒罵,Rudder利用大數據考察了無數個案,同意網路能夠把一般的所謂弱勢個人得到「賦權」(empowerment),卻亦把摧毀別人尊嚴的工具放在每個人的手裡,成為難以抵抗的誘惑,讓大家隨心而用,不合比例而用,毫無節制而用,而在這同時,自己亦易成為別人摧毀的目標。


  軍事學上有所謂「保證互相毀滅」(Assured Mutual Destroy,AMD) 的戰略效應,指你擔心我會按鍵發彈毀滅你,所以不敢按鍵發彈毀滅我,互相制衡,互有和平。但網路上的AMD卻剛相反,你可摧毀我,我也可摧毀你,而結果卻並非和平而是真的促成互相毀滅。保證互相毀滅變了「保證一定發生互相毀滅」,非常可哀。


  心理學家John Suler稱這現象為「網路去抑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網路攻擊工具把使用者在日常生活里的社會抑制顧慮減弱了、去除了,每個人的心底獸性盡情暴露。而更可怕的是,在網路上攻擊和咒罵久了,回到日常生活已難抑制,平日行事隨之走向浮躁與粗暴。


  研究者的悲觀結論是:正常人+匿名性+觀眾=徹底的粗暴主義。

  回不去了。溫柔的文明,早已跟我們告別。


  (馬家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商報 的精彩文章:

斑蘭葉
賀建奎:財富和科學可以共融
未來手機靠細菌「充電」
大力將軍是哪部分的
執著於傳統闡釋東方時尚

TAG:深圳商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过去,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奚曉文:回不去的風景
回不去的曾經,道不盡的「老師好」
告別,回不去的回憶!
俞灝明為鄭爽新書寫文,都回不去《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時光和容顏
過去,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過去,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那些回不去的時光
過去的再也回不去
那些回不去的舊時光
別回憶,因為回不去
紀念,回不去的曾經
有些事,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盘点儿时文具盒内的学习用具:满满的回忆,再也回不去了
別回憶,反正也都回不去
回不去的青春,才值得追憶和懷念
回不去的是我們
青春就是回不去卻又忘不了
我们再也回不去大学时光了,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