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美精英教育究竟有何不同?——揭秘家長花重金也要送孩子赴美真相

中美精英教育究竟有何不同?——揭秘家長花重金也要送孩子赴美真相

美國精英教育的靈魂是精神層面的。這並不是說,學術訓練不重要,學術訓練當然重要,而且其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它終究是一種「訓練」,而容易被忽視的,恰恰是精英教育中對人的精神和思想緩慢和無形的熏陶。

中美精英教育究竟有何不同?——揭秘家長花重金也要送孩子赴美真相


我一向認為,在美國的不少華人對美國精英教育的實質存在認識誤區。


誤區一


第一個誤區是逃避式的,就是覺得我們不去追求所謂的「成功」,只要平平淡淡就好了。


這種價值觀無可厚非,但似乎過於消極,而且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現實世界無時無刻不處在競爭中,不僅華人和美國人之間存在隱形的競爭,在華人孩子和印度裔孩子也存在潛在的競爭。

當不少華裔發現印度裔精英在日益佔據IT行業的管理層職位和人事部門,華裔精英卻一味「靠技術吃飯」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思考,第二代華裔是否應該以更積極的,當仁不讓的姿態參與到這種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


誤區二


第二種誤區看似積極,但是對成功的定義卻過度地局限於中國傳統的「出人頭地」,一窩峰追求名校和熱門(「有用的」)專業,卻未必真正了解名校的核心精神價值。


在筆者看來,美國精英教育的靈魂是精神層面的。這並不是說,學術訓練不重要,學術訓練當然重要,而且其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它終究是一種「訓練」,而容易被忽視的,恰恰是精英教育中對人的精神和思想緩慢和無形的熏陶。


換句話說,這可以稱為美國式的「思想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常常是「觸及靈魂深處」的。

《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如何智慧地生活」(How to Live Wisely)。文章的作者Richard J. Light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他在文章中說,在哈佛大學,一些學院院長和教授發起設立了一門沒有學分的課程,叫「反思你的人生」(Reflecting on Your Life)。


這門課有三次討論,每次90分鐘,選課的大學本科一年紀新生被分入小組,每組12人。教授們的理念是希望學生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 什麼叫做過一種好的人生? 什麼叫做快樂的人生? 什麼是富有成效的人生? 假如學生提供的答案相互衝突,又將如何進一步思考這些想法?


學生們將思考,他們計劃如何用大學時光來一步步回答這些問題? 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大學新生系統地反思個人生活的諸多方面,然後把這些思考和發現與在校園裡的實際行為聯繫起來。學生們首先被要求列一個表,寫出他們打算如何度過大學時光,再列另一個表,以備將來對照,並回答自己平時的作為和目標是否吻合。


另一個自測方式叫「廣度和深度練習」,讓學生假定,如果他/她要在特別精通某一件事和同時擅長多種事情上選擇,將何去何從?


在「核心價值練習」中,學生被要求在一張紙上寫下25個關鍵詞,例如「尊嚴」,「愛」,「名聲」,「家庭」,「優異」,「財富」和「智慧」。

學生需要圈出5個最能代表他們個人認同的核心價值的單詞,然後思考,假如這些價值之間相互衝突,將如何解決。例如,想做一個繁忙的外科醫生,又想做一個有很多孩子的父親,這可能是一種矛盾的局面。

中美精英教育究竟有何不同?——揭秘家長花重金也要送孩子赴美真相



哈佛教授們也使用了那個網上流傳很廣的,關於一個一輩子釣魚的漁夫和一個富商的故事。和我們所熟悉的版本(商人建議漁夫把生意做大,上市,發大財,然後回來釣魚曬太陽,漁夫反問: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不同,在哈佛教授的敘事中,商人認為把生意做大的漁夫可以用自己的財富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可以幫助貧困兒童,而不僅僅是曬太陽。

這個故事也引起了學生們對於人生價值的熱烈辯論。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Richard J. Light教授問學生:「請告訴我今年內發生的一件,你對它的想法產生了改變的事。」


很多回答都體現相當程度的內省---introspection. 三年以後,同一批學生被回訪,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這些討論具有相當的價值,是把大學變成具有轉折意義的人生體驗的關鍵一步。


從上面這些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美國精英教育的核心在於除了提供一流的軟硬體設施和環境供學生自由而嚴謹地學習和從事研究以外,更包括一種對人生進行全盤規劃和思考的內省教育。


這是因為,精英是對社會承擔責任的一群人,他們在堅實的學術訓練之外,還必須對自我有清醒的認識,學會如何思考和處理專業領域以外的,涉及個人內心平衡,價值選擇,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問題。


純粹學術訓練意義上的教育,每一個普通的州立大學都可以提供,雖然水平可能不及常春藤大學,但上述的這種帶有哲理性和思辯性的課程和這種教學理念,就筆者的經驗來看,只存在於私立大學的精英教育中。

中美精英教育究竟有何不同?——揭秘家長花重金也要送孩子赴美真相



這樣的教育對中國人來說真的很陌生嗎?顯然不是。


假如排除高度體制化的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學術「訓練」,上述這些美式內省教育和中國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和實踐有很大的重疊。孔子所讚賞的那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態度,正定義了他所理解的人生快樂。


廣度和深度練習對應孔子對博和約二者關係的討論。孔子在討論仁和禮的關係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也正是在回答當兩個核心價值產生衝突的時候如何取捨。


至於漁夫的寓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兩種情形也有相通之處,都涉及自我完善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


把日常行為記錄下來對照檢查,類似中國在宋明理學興起以後的「功過格」。對introspection (內省)的強調,事實上也並沒有超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範圍。


不同時代中西精英教育之間的高度疊合并不令人奇怪,恰恰說明不同的社會對於精英的期待和培養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要求未來的社會精英和領導者從青年時代開始就過一種認真負責,有理想和目標,關懷社會,心智平衡,而且不斷自省的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兩者都帶有某種准宗教的氣息。唯一的區別,在於孔子時代沒有現代學科和專業,因此,對這部分精英---即「君子」---的期待是「君子不器」,即不從事具體的技術工作,只關注大的社會政治議題,從現代眼光看,這當然是有弊端的。


另一方面,當代中西方的大學教育都已經極大地偏向器物和技術層面,一般的大學培養學生的方式越來越接近大規模批發畢業生的職業培訓所,完全忽視了大學所應當具有的鼓勵學生重視內心生活,甚至重塑人生觀的功能。


事實上,在美國大學生對教授的評價中,有一個隱秘的,在所有量化和標準化的評估表格上都無法體現的標準。這就是:某一個教授是否徹底改變了某一個學生的專業方向和人生選擇。


以我的觀察和體驗,這是一個從事本科教育的美國教授在內心最期待的成就感和回饋---他/她高度的熱誠,精深的專業素養和不凡的個人魅力徹底地改變了一個或某幾個學生的人生軌跡。


有一天,當這個學生作為傑出校友回校演講的時候,提到當年是因為某教授而選擇了某個專業,才是辦學者期待的最高境界,即教育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觀的強大轉化力(transformative power)。自然,這種經驗和緣分,更容易發生在以精英教育為目標,在實踐中實行小班教學,強調教授和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繫和合作的大學裡。


真正屬於精英的人文和素質教育,不是隨時展示的才藝,也不是通向高薪工作的途徑,而是指向一種長遠的人生境界,倡導一種迴向內心的生活方式,要求一個個體對其目標和價值觀做自我拷問和自我回答,並對自我與世界關係進行不斷反思和調適。


這樣的人生才不是盲目和隨波逐流的人生。我認為,只有把這個精神面向和學術訓練完美結合,所謂的精英教育和「名校」,才真正具有追求的價值。


(本文整編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國華人資訊 的精彩文章:

2017申請季——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各國留學新政盤點!
倪萍被爆移民美國——有憑有據,無疑是啪啪打臉!
簽證官給你調換窗口?——雖然不常見,但是很正常!
在美就醫哪個州最難?——論就診等候時間 中國完敗
在美讀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博士畢業要衝哪些關卡

TAG:米國華人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阿根廷男子花重金成為貌美精靈,可與《魔戒》里的精靈王子相媲美
蔡文姬長得不漂亮,曹操也不愛她,為何還要花重金從匈奴贖回她?
老公不育 少婦重金求子是真是假?
富家少奶奶重金求子?男子被騙後悔不已
父親花重金讓女兒住宮殿,網友:只有土豪敢這樣做!
曹操不惜重金只為從匈奴人手中贖回他:這位重要的女子究竟是誰?
王思聰重金打賞女直播,妹子感謝:我也是校長女人了!
氣質美女穿緊身牛仔出門,這樣的美女花百萬重金也願意啊!
內地真人秀重金邀請擔任評委,陳慧琳拒絕參加:我要陪兒子寫作業
它是蜂蜜中的白富美,很多人花重金也買不到一瓶真的
女子花重金打造「完美臉孔」,得知真相讓人錯愕無語
為向女友求婚,男子不惜花重金請人策劃婚禮現場,簡直是太美了!
可以重金激勵孩子學習嗎?教育,買不來!
有錢父親為讓肥胖自卑的女兒開心,花重金使她減肥成美女
她們憑美腿受到關注,更是為美腿花重金買保險!
蔡文姬長得不漂亮 曹操為何要花重金贖回她?
馬蓉花重金帶王寶強兒女學英語 網友: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皇帝重金向著名書法家要字,他竟不肯寫
比王思聰家的狗狗還有厲害,老人花重金給狗狗找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