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

作者:未知 首發:《知道點中國哲學》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


老子在其哲學體系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這個觀點運用到人生方面,就是「柔弱勝剛強」。


首先,老子主張柔弱,反對剛強。他以人的身體為例,說人活著的時候,質體柔弱;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僵硬。又以草木的質體為例,說草木欣欣向榮的時候,質體是柔軟的,衰敗之後,就變成僵硬的了。進而推出一般結論:「剛強」的東西已失去生機,「柔弱」的東西則充滿活力。另外,他認為,只有「柔弱」的東西才能承受外力,剛強的東西則容易摧折。比如說,高大強壯的樹木容易引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風摧折,而柔弱的小草卻能隨風飄搖,永遠不會折斷。老子還以水為例說明柔弱的作用。


因此,老子嘆息說,這種柔勝強、弱勝剛的現象,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沒有人能從中得到啟迪,從而真正認識到柔弱對人生的意義。相反,人們卻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強梁者不得其死」,這是老子教人處世的警語。


其次,老子主張「處下」、「不爭」,反對「為天下先」。他以江海作比喻,認為江海處於低洼的地方,所以能容納百川之流,百川都匯歸江海。聖人具有「處下」、「不爭」的品格,所以能夠處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累受害,樂於擁護他而不厭煩他。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他爭,也不會招來怨恨和罪過。「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也就是說,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前,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在老子看來,「處下」、「不爭」的人生態度,也叫做「守雌」。

老子在書中反覆強調這些主張,例如說,委屈反而能保全,屈枉反而能伸張,低洼反而能充盈,破舊反而能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又說,善於作將帥的人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激怒,善於戰勝的人不對抗,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


在「柔弱」與「剛強」這對矛盾當中,能夠看到「柔弱」的作用,是老子的獨到之處,也是他的深刻之處。這些都是他觀察自然和社會,從許多事物的轉化例子中得出的結論。對我們今天的為人處世、方法戰略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因而我們需要批判地認識老子的這一思想。


結緣廣告


阿洛蘭追風散,感冒發燒一袋搞定。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龍泉道人個人微店了解詳情。

雲南道教網.公眾號:yntaoism


原創投稿:yntaoism@163.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無垢子慵懶歌
福德正神真經
修道必讀書目
禳解噴嚏符咒

TAG:人間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堯思考:《老子》:以弱敵強的智慧!柔弱勝剛強?兵法的本質與價值!
如何逆轉人生,這是一個「柔弱勝剛強」的秘訣!
定能生智,靜能生慧,柔弱勝剛強,無聲勝有聲,溫柔的力量
《當婚姻遇上道德經》:柔弱勝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