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導語:夏季濕熱的氣候是讓大家心情煩躁,食慾降低,渾身無力,讓人難受不已。夏季里的熱往往是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想要防濕熱,就必須注意日常生活的改善和飲食的調理。看看 51 養生網小編夏季怎麼防濕熱。


一、飲食上要怎樣避免濕熱?


少吃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所有食物裡邊,濕熱之性最大的就是酒。

以下食物較為適宜濕熱體質:綠豆、苦瓜、冬瓜、絲瓜、菜瓜、芹菜、薺菜、芥藍、竹筍、紫菜、海帶、四季豆、赤小豆、慧仁、西瓜、梨子、馬蹄、綠茶、花茶、兔肉、鴨肉、田螺等。不宜食用麥冬、熟地、銀耳、燕窩、雪蛤、阿膠、蜂蜜、麥芽搪等滋補藥食。


濕熱體質最忌諱食用經過油炸煎炒燒烤等高溫加工烹制而成的食物。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二、藥物調治上適當涼茶,中病即止


濕熱體質通常是過渡性體質,在青壯年身上多見。因為濕熱體質的人常常由於身體酸痛、感染、上火、發炎、二便不暢而經常吃些清熱解毒、祛濕通瀉、抗感染等苦寒傷中敗胃或寒涼利尿傷陰的藥物。所以濕熱體質到了中老年以後逐漸就分化了:有的人可能在吃多了利尿祛濕、清熱解毒的葯之後轉化為陰虛體質;而有的人則因此慢慢把陽氣傷了,轉變為氣虛、陽虛或者痰濕體質。到了老年,也有濕熱體質,但已經不是主要的了,很少有人到了老年還以濕熱體質為主。


祛濕熱的葯一般來說都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如茵陳、車前草、淡竹葉、滑石、溪黃草、雞骨草、木棉花等都是寒涼的。在中成藥里有甘露消毒丹、君泰口服液、清熱祛濕沖劑、溪黃草沖劑等。這些中成藥和四君子湯、陳夏六君丸、香砂養胃丸不一樣,不能久服,但凡濕熱已祛,舌苔不黃,小便變清,大便通暢,炎症消了,就要馬上停葯。沒內熱的時候千萬不要吃,是葯三分毒,這些葯的毒性還不小。更不能預防性地吃些清熱利濕的涼茶,在嶺南地區有這種不好的習慣。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三、精神養生上保證睡眠,靜養心神


不熬夜、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對於減輕和改善濕熱體質非常重要。經常熬夜則舌苔黃厚,乃濕熱之象;睡個好覺則厚苔退去,為濕熱已祛,這說明良好的睡眠有祛濕清熱的作用。睡好覺神清氣爽,皮膚光潔,所以說 " 女人的美麗是睡出來的 "。濕熱體質常見性情急躁易怒、緊張焦慮壓抑,因此應該注意靜養心神,因為靜能生水清熱,靜有助於肝膽舒暢。如何靜養心神?一是經常練習深呼吸,將氣息深吸至小腹部;二是多聽流暢悠揚舒緩有鎮靜作用的音樂;三是練習瑜伽、氣功、太極拳、舒展優雅的舞蹈。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四、起居上避免濕熱,舒利關節

盡量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居住。環境濕熱可以選擇使用空調改善。濕熱體質的人皮膚特別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纖維、棉麻、絲綢等質地的衣物,尤其是內衣更要注意,不要穿緊身的。


運動鍛煉注意舒展筋骨關節,增加身體的柔韌度,盡量使筋骨關節柔軟。因為筋骨關節的僵硬、澀滯,不利肝膽的疏泄,會加重煩躁、緊張、焦慮等。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五、經絡調養上注意肝俞、胃俞、陰陵泉、三陰交等經絡


濕熱體質養生的主要經絡有背部膀胱經、膽經、脾經。


主要穴位有肝俞、胃俞、陰陵泉、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太沖(屬足厥陰肝經)等。


濕熱明顯時首選背部膀眺經的刮痧、拔罐、走罐,可以改善尿黃、煩躁、失眠、頸肩背疲勞酸痛。上述穴位不要用艾灸,可以指壓或者毫針刺,用瀉法,要針灸醫生才能做。

盛夏濕熱難耐,五妙招有效防濕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51養生網 的精彩文章:

三伏灸和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夫妻想要自己的寶寶必須遠離這一物
口臭長痘皆因濕熱 四妙招遠離濕熱病
睡覺出汗怎樣養護
兩種家常菜竟是長壽葯!常吃抗癌降三高

TAG:51養生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三伏天還在濕熱難耐嗎?田間1種野菜煮水喝,祛濕快
夏季濕熱難耐,應該如何養生?北京名醫就強調了3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