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瘋狂實驗: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何在?

瘋狂實驗: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何在?

 這是一個「好事之徒」收集各種奇情異想的「科學實驗」材料,在瑞士報紙上撰寫的專欄文章。原先他在一份瑞士新聞雜誌擔任科學版的負責人,收集了這些材料,但是那份雜誌的主編並不喜歡這些內容——也許是因為它們不屬於「嚴肅的科學內容」?後來作者得到在另一家雜誌寫專欄的機會,終於可以將他收集的這些材料寫成文章發表了。


本書收集了西方世界從公元1300年至2003年間的111項「瘋狂實驗」的有關情況和結論。這些實驗如果稱之為「科學實驗」,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們都是採用「科學的」方法來設計和進行的。但是這些實驗卻又和我們中國公眾所習慣的「科學」顯得很有點格格不入,甚至顯得很有點搞笑。這恰恰是本書最有意義的地方。


 是啊,我在剛看這本書時,首先就想起了你近些年來倡導的科學傳播的「娛樂化」的問題。這本書本身,介紹的恰恰是許多不為正統科學所重視,但在面向大眾的傳播中,頗具娛樂價值的「科學實驗」。

這些實驗,看上去,也與當下一些民科有興趣的「研究」有些類似,不過,中國的民科們似乎對於更「宏大」、艱深的科學「難題」更有興趣,這也許又是與我們傳統中面向大眾的科學傳播所樹立的科學形象和導向有關。許多像這本書中的本來更具有娛樂意味的實驗越來越被邊緣化了,而主流科學所關注的東西,卻離公眾越來越遠,對此,你是怎麼看呢?


 本書中的實驗都是今天的「主流科學」所不關注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卻與公眾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例如,書中有四次實驗(不同年代的),都是關於怎樣才更容易在公路上搭上便車的,結論依次是:(欲搭車者)1:顯得弱不禁風或傷殘;2:是一個女性;3:注視開車者的眼睛;4:欲搭車的女性胸部豐滿。我相信在中國,任何一個「主流科學」的從業人員都不會或不敢去做這樣的實驗,更不敢發表這樣的實驗報告。更有甚者,有一項實驗是想知道男女性交時性器官的形狀有什麼變化——這在通常情況下確實是難以觀察或測量的,實驗者的辦法,是請一對志願者男女在一具核磁共振儀裡面作愛。我相信中國大概沒有任何一具核磁共振儀會為這樣一項實驗而啟動。


這樣的實驗及其實驗報告,確實頗具娛樂功能。它們讓人聯想到「搞笑諾貝爾獎」參與提名的那些「科學實驗」——關於此一獎項情況的書籍好些年前就已經被引進中國了。這些實驗者往往都竭力按照「主流科學」的規範來設計、操作和報告自己的實驗。事實上,這些實驗通常只是在實驗內容(對象)上遠離了「主流科學」。當然,恰恰是這種遠離,使得這些實驗與公眾的日常生活意外地貼近了。


 實際上,當下的主流科學共同體,或者關心科學共同體內部所認可並有興趣的問題,或者關心那些會帶來有商業利益或潛在商業開發價值的問題。說到這裡,就可以引申出更為嚴肅的話題了,即當下的科學共同體究竟首先是在為誰服務?

從利益分析的角度來看,如果今天的科學家們只是為了科學共同體自己的利益,那麼,在科學研究中使用來自廣大納稅人的錢,顯然是不公平的。如果他們只是為了資本家進行研發,或者想使自己成為資本家,那他們更不應使用納稅人的錢,而且他們也不應再用那些「增進人類對真理的認識」之類的崇高說法來標榜自己的工作了。


哪怕只是在面向大眾所關心、感興趣或純為娛樂的意義上,進行科學研究,就像在《瘋狂實驗史》一書中所寫的大多數實驗研究那樣,恐怕倒還可以為科學找回一部分「為人民服務」的意義。但現實卻顯然不是這樣。


 《瘋狂實驗史》中的那些實驗者,我估計絕大部分是不拿納稅人的錢的——其根據是,這些實驗「課題」絕大部分都不會得到「主流科學」的認可。不過,他們做這些實驗,未必有「為人民服務」的動機,儘管可能有「為人民服務」的效果(比如那個「與中國人一路旅行」的實驗)。從道理上說,不拿納稅人的錢,就沒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完全可以我行我素,自娛自樂。令人憂慮的是,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不少科學家拿著納稅人的錢,卻在為資本的增值服務,而且同時還被視為比「在商言商」的人崇高百倍。


此書中的那些實驗,在中國今天的標準下,幾乎沒有一個能夠被承認為「科學實驗」的,在西方它們是不是被承認,也很難說。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即使它們不是「科學實驗」,但仍然有人願意、而且可以將它們設計出來並付諸實施,而且也可以公布其實驗結果(也有個別例外,比如「你願意跟我上床嗎?」的實驗結果過了許多年才得以公布),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猜想的原因,首先,「科學」和「非科學」(或「偽科學」)的界限是開放的——我的意思是說不會因為越過這個界限而受到阻礙或批判;其次,在人們心目中,也許根本沒有這樣的一條界限,所以可以容忍這些實驗及其報導或報告。

 這裡,我們再次回到了何為「科學」這個問題。其實,在關於究竟何為「科學」,或者用科學哲學的術語來講,即關於科學的「劃界」問題上,眾多的討論經常會有一些誤解。因為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究竟何為科學更多地是一個「定義」問題,而多數對此的討論,又是基於科學共同體自己的理解,預先把那些不為主流科學共同體所認可的研究劃在了科學之外。另一方面,再加上我們這裡又在相當程度上把科學意識形態化,就更加劇了對那些不在「標準」科學界內(其實就主流科學共同體認可的科學來說,科學哲學的劃界工作也做的並不成功)的研究的排斥。


反過來想,如果從公正的角度(如前面所說的關於研究經費來源的經濟考慮),從公眾的角度(即是否有益於公眾、是否為公眾所感興趣),從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之全面性的角度(主流科學其實也只是這種認識的一小部分而已),改變我們以往基於傳統而且並不清晰的科學劃界標準,就成為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而這樣做的一種可能的方案,即是把原來由科學共同體所限定的科學的範圍予以擴大,形成一種多元的科學觀,寬容平等地對待不同類型的科學。以這樣的立場,對於像《瘋狂實驗史》中所談及的那些「科學實驗」,也就沒有什麼可歧視的理由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史與未來 的精彩文章:

人們為何對星占學感興趣?
影響因子:學術江湖的《葵花寶典》

TAG:科學史與未來 |

您可能感興趣

瘋狂的科學
瘋狂而驚悚的科學實驗
天大的誤解: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
科學家正追溯耶穌的DNA,科學和神學並非水火不容?
被科學一直否定的易對科學界的影響
科學家證實:佛教是科學的終極歸宿
科學家瘋狂猜想!可能毀滅地球的四大科學實驗
古代曆法:科學為偽科學服務?
史學繁榮在於科學精神求實態度的倡行
物理學與腦科學裡的「美」與「丑」
科學史與人類學
「科學+X」論壇:科學家與博物館的互動
對科學的技術理解——評段偉文《可接受的科學:當代科學基礎的反思》
李淼:佛學與科學的關係
「摩擦自鎖」實驗中的物理學,科普中國科學解讀
科學家故意製造的偽科學
科學的未來是藝術?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 「科學+X」
揭秘人類科學上製造的「科學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