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 「科學+X」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 「科學+X」


?本次活動的四位嘉賓,左起: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行星科學家鄭永春



撰文 | 葉水送


責編 | 程莉




  



11月26日的上海,陰雨連綿,寒氣逼人。上海科技館與新媒體《知識分子》聯合舉辦的「科學+X」上海站活動現場的氣氛卻溫暖如春,200人的場地座無虛席,沒有座位的熱情觀眾便只能坐在過道上,或倚牆而立。




這是「科學+X」上海的首場活動,也是上海科普大講壇的特別節目。活動的主題為「科學家與博物館的互動」,通過不同領域的專家思維碰撞,帶領大家從用科學的視角認識世界。



此次活動邀請了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行星科學家鄭永春以及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四位嘉賓。




清華大學教授魯白首先從大腦的功能講起。大腦有感知、運動、信息儲藏、情感情緒調控以及認知功能,其中記憶是人腦的重要功能特徵。電腦的信息存儲就像人類的大腦記憶一樣,只不過電腦主要將信息存儲於內存和硬碟中,而人腦的記憶主要是在前額葉的海馬區域,信息在這裡被短暫地存儲、加工,並指導我們下一步的行動。




當我們通過動物實驗,將動物的把前額葉損壞時,工作記憶就會受到影響。如果人的前額葉受到損傷,結果會怎樣呢?魯白講了一個故事:19世紀中葉,一位名為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的美國鐵道工人,在一次事故中,大腦不幸被鐵棒貫穿,儘管他的記憶功能奇蹟般地保留下來,情緒情感僅出現了一點問題,但他的認知功能卻出現了大問題。他對事情的判斷和分析,已不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工作。



事實上,除了工作記憶外,前額葉還與預期、學習、邏輯推理等方面有關。魯白表示,現在科學界對高級神經認知活動,如計算、判斷、計劃、決策等了解得還相當少,需相當長的研究才能了解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上海博物館的楊志剛老師認為:此次跨界論壇中的「X」或許能夠詮釋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真諦。他認為,科學是探索、求真,有結果、有真理;藝術有想像,可用來呈現;宗教有情懷,有它的社會行為和表達方式。這些元素都可以在博物館裡找到,它們都是人類客觀或主觀地看待世界的典範。



博物館與科學聯繫密切,我們用科學的手段保護文物,還可通過購買科學儀器來研究或保護文物,如通過大型的CT機來掃描文物。事實上,在科學與藝術等學科的推動下,博物館的工作定位不停地變化和發展著,博物館也已不僅僅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文化遺產的機構,它還成為服務公眾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的文化服務和教育機構,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擠不進會場的熱情聽眾,站在門口細細聆聽




作為中國大陸首位卡爾·薩根獎的獲得者、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鄭永春,則繼續沿用了他的薩根講座風格:精美的太空圖片以及娓娓道來的太空趣味故事(註:《知識分子》也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這段精彩的演講,點擊藍字可查看)。它們深深吸引了現場的小朋友,將他們對太空的熱情點燃,彷彿置身於太空中,頭腦里充滿了遐思還有數不清的疑惑。在互動中,觀眾席上此起彼伏的問題拋向鄭永春,讓他有些應接不暇。




「我住在北京天文館和中國古動物館的對面,周末的時候,就帶著小孩去天文館、中國古動物館。我們不是來吹空調,而是感受這裡的氛圍」。鄭永春回顧了自己在科學場館中的體驗,也回顧了自己做科學傳播的經歷。他還闡述了自己的人類宇宙觀——一個超越國家、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以全人類利益為宗旨的嶄新宇宙觀,它將指導人類成為跨星球的物種。他認為:「人類應當對自然有謙卑之心,對宇宙有探索之心,對地球有憂患之心,對未來要有探索之心。因為我們探索得越多,未知的也會越多,而人類的未來則取決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一位熱心的小聽眾,如此專註,以至於忘記手中那只可愛的恐龍




最後一位講者為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隨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建成,以及正在籌建的上海天文館的落實,上海科技館已打開了「從開館時一個屋檐下的『三館合一』,到步入三個屋檐下的『三館合一』」的良好局面。




在王小明看來,科技館應在最短的時間裡,用公眾懂的語言把高科技成果傳遞出去;自然歷史博物館,要回答歷史已發生的故事;天文館則要回答人和地球哪裡來,我們人類應該走向何處。三者之間很有共同的特點,離不開教育,也離不開科學傳播。




他還表示,研究者的科研成果轉化,不應該只強調其應用價值以及如何應用於社會當中,還需要一個公眾知曉形式的轉化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科學家與公眾進行有效的互動。




至於科學家如何在與博物館、科技館的互動中發揮作用,鄭永春認為,科技館、博物館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場所,科學家以及科普場館都有義務來為公眾的科學教育做出努力,這種責任在他看來是義不容辭的。魯白教授則認為,科學不一定有用,它可作為人類追求探索的精神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讓科學變得好玩。只有讓科學變得有意思,這樣才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進來。




此次論壇在觀眾的意猶未盡中徐徐落幕。事實上,科學家、博物館以及觀眾之間的互動,既可激發科學家思考如何在與博物館、科技館的合作中發揮作用,同時,也讓博物館、科技館,甚至觀眾參與進來,互動並相互啟迪。





?嘉賓與此次活動工作人員的合影



TIPS:

「科學+X」論壇是上海科技館與知識分子聯合主辦的活動,也是品牌欄目「上海科普大講壇」每個季度的特別節目。活動旨在運用跨界思維,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展對話,在跨界的碰撞中,開展頭腦風暴,進而啟發公眾用科學的視角認識世界。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好死 | 分裂 | 狗的起源 | 霾鎖哈市 | 永生


屠呦呦 | 王曉東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大隅良典 | 科學隊長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吃貨 | 盧煜明 | 王小凡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點擊「閱讀原文」,牽手科學隊長!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科學+X」論壇:科學家與博物館的互動
科學家故意製造的偽科學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
生殖界的科學家研究的奇聞科目!
錢學森與人體科學:一個科學家的丹道氣功研究
東華大學師生與中外科學家共話「科學與人生」
尷尬的「古代科學家」
科學家對「笑」的研究
「科學家與科學共同體」研討會舉行
人類福音!科學家研發出可「中和」化學武器的織物
中國農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談食用菌與人類健康
埃及科學家奧薩馬:我是「中國製造」的科學家
科學家聲稱發現與「動物對話」的科學方法
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宗教信仰
科學家研發出可以「中和」化學武器的織物
華裔女科學家錢莉奪冠首屆博雅科學獎
《環球科學》專訪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神經科學家李兆平
中國科協將建首家科學家主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