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木石前盟與賈林之情

木石前盟與賈林之情

木石前盟與賈林之情



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感情《紅樓夢》界定為「木石前盟」,這是很有意味的稱謂,這是因為木石前盟源帶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即象徵了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是一種精神之愛。何以見得?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原因看出。

首先,木石蘊含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意蘊,在《紅樓夢》之前的詩詞文賦中,木和石都是常見意象,木石本是無情冰冷的物象。鮑照在《擬行路難》中感嘆道:「心非木石豈無感。」唐代白居易也說:「人非木石皆有情。」詩僧寒山更是期盼:「共語如木石」。傳統詩文中因木石無情,常與隱士相伴,從而成為文人喜愛的意象,用來抒發出文人高潔脫俗的文人胸懷。杜甫《石犀行》:「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殷堯藩《閑居》:「茂苑閑居木石同,旋開小徑翦蒿蓬。」韓愈《送惠師》:「微風吹木石,澎湃聞韶鈞。夜半起下視,溟波銜日輪。」陸遊《題丈人觀道院壁》:「斷香浮月磬聲殘,木影如龍布石壇。」木石的意象也流布到文人畫中,也成為一種常見的題材。北宋的蘇軾就擅長畫《枯木怪石圖》、《枯木石圖》,圖畫中木是乾枯蕭索的老樹,石是突兀嶙峋的怪石,米芾《畫史》謂:「子瞻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黃庭堅《題子瞻枯木》詩云:「折衝儒墨陣堂堂,書人顏揚鴻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又,《題東坡竹石》詩云:「風枝雨葉瘦士竹,龍蹲虎踞蒼蘚石,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都指出了枯木怪石是對孤高不俗之氣的抒發。之後此類題材大盛,元代倪瓚和明代王紱代又有《古木修篁圖》,也是典型的文人畫,表現的是人文情懷。因此,《紅樓夢》中的「木石前盟」之木石當也由此深意。


其次,木石前盟所代表的賈林之愛具有神話隱喻的結構,這也是源自於傳統。《紅樓夢》之前的小說敘述男女姻緣,大多歸結於命運。唐傳奇《訂婚店》韋固與主持婚姻的老人對抗,最後還是按照命運的安排與陳婆女結合,這一婚戀模式在唐傳奇《柳毅傳書》等作品中是常見的。元明兩部巨作《西廂記》和《牡丹亭》深化了這一主題。張生在普救寺遇見崔鶯鶯是「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柳夢梅「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夢。夢到一園,梅花樹下,立著個美人,不長不短,如送如迎。說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緣之分,發跡之期。』因此改名夢梅,春卿為字」。第二十三出判官「取婚姻簿查來」,得知:「有個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也。妻杜麗娘,前系幽歡,後成明配。相會在紅梅觀中。不可泄漏。」曹雪芹繼承了這一情愛的敘述模式,且看小說描述:


「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於離恨天外,飢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恰近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歷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掛了號。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因此,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情感是命中注定的。神話往往是對現實中難於理解現象的形上解釋,這個神話就解釋了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一見鍾情何以發生的問題,黛玉一見寶玉,「便吃一大驚,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賈寶玉也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可見,曹雪芹的《紅樓夢》所敘的木石盟脫胎於傳統文化和藝術,寄予這一男女情愛超脫世俗的形上結構,而在作品的具體敘述中,這一關係與現實完全對立,曹雪芹又超越性賦予了知己之愛的特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木石前盟具有接近吸引律的特點,即賈林之愛具有知己的特質。這主要體現為三點:一是他們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共同閱讀禁書《西廂記》就極為典型的體現了這一點。賈寶玉說《西廂記》「真真這是好書」;林黛玉則「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齣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也顯示出對這部書的喜愛之情。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更甚者,他們以書中語句對答托意。賈寶玉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後文也說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一對一答中描繪出兩人情意濃濃,心心相通的情景。值得玩味的是當後文林黛玉誤說《西廂記》的詞句和薛寶琴題詩《西廂記》、《牡丹亭》事迹時,薛寶釵的表現的是極其激烈的,這也可見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興趣愛好異於他人,並具有反叛性。

木石前盟與賈林之情



二是他們都有著叛逆的形象。《紅樓夢》記後人批賈寶玉道:「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曹雪芹摹擬衛道士的口吻,寫下了這兩首西江月,讓讀者換一個眼光,看到了世人眼中對賈寶玉的認知。脂硯齋在重評《紅樓夢》時將賈寶玉這一形象概括為「囫圇不解」,他說:「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又寫寶玉之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獨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不曾,即閱今古所有之小說奇傳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於顰兒處更為甚。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至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賈寶玉這種囫圇不解其實就是他反叛性的體現,我們可以引寶玉言行為證:如寶玉常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又借甄寶玉之口:「必得兩個女兒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裡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裡糊塗."又常對跟他的小廝們說:`這女兒兩個字,極尊貴,極清凈的,比那阿彌陀佛,元始天尊的這兩個寶號還更尊榮無對的呢!你們這濁口臭舌,萬不可唐突了這兩個字要緊。但凡要說時,必須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女兒象徵了純潔和神聖,但他對女兒的喜歡是有條件的,他不喜歡結過婚的女人,他說:「奇怪,奇怪,怎麼這些人一嫁了漢子,染上了男人的氣味,就這樣混賬起來。」因此,賈寶玉懶與士大夫諸男人接談,更是不喜功名,對封建社會思想基礎和制度建設產生了極度懷疑。《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便寫到寶玉對「文死諫」,「武死戰」的批判:

(寶玉)便笑道:「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拚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拚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襲人道:「忠臣良將,出於不得已他才死。」寶玉道:「那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污在心裡,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談亂勸,只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涌,實時拚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還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於天,他不聖不仁,那天地斷不把這萬幾重任與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並不知大義。比如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該死於此時的,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


對於寶玉的這些「瘋話」,寶釵、襲人輩有時見機導勸,他反生起氣來;他時常認為,只有林妹妹不曾說著混賬話,「所以深敬黛」。可以說林黛玉平常言行舉止也是異於時俗的,如「人人都笑林黛玉有些痴病」,林黛玉也常常說奇怪的話:「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所以林黛玉的行徑往往也與世人格格不入。


三是他們都具有詩人哲學家的性格,詩人哲學家是那些既有詩人的敏感又有哲學家的哲思的人,中國的老子和莊子,西方的帕斯卡爾和尼采都可以而說是代表。《紅樓夢》中最具這一人格品性的當屬賈寶玉和林黛玉。在小說中寫他們多愁善感寫詩的回目比比皆是,此外,談禪論道的實踐也是極為常見。魯迅評價賈寶玉道:「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這正是對賈寶玉詩人哲學家形象的最好概括,林黛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集中體現出二人這一共同的特徵。林黛玉作詩云:「儂今葬花今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由花及人,想到了自己的不幸悲苦結局。不想賈寶玉在山坡上聽到:


先不過點頭感嘆,次後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於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覆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使可解釋這段悲傷。


賈寶玉深刻領會到了林黛玉詩歌中悲劇內涵,又用「一而二,二而三」邏輯推理方式,體悟到人生和社會中悲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不禁難以解脫這段悲傷之情。可以說惺惺相惜,都運用了詩歌的形象思維和哲學的抽象思維,共同揭示出人生的悲劇性,都是體現出了詩人哲學家的思維特徵。

因此,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情意相投,惺惺相惜,《紅樓夢》一書常用「情」來概括,如「痴情女痴情愈斟情」,「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等等,這裡的情具有直覺性和非理性的特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樓夢學刊 的精彩文章:

讀紅且須擦亮眼 毋因痴紅誤其間
「酒面、酒底」 新解
香菱的結局:「病入膏肓」抑或「產難完結」?
風吹哪頁讀哪頁
《紅樓夢》是小說而不是史書,更不是謎書

TAG:紅樓夢學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木石前盟与贾林之情
木石前盟中的林黛玉
木石前盟的前世和今生——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婚約之謎
「木石前盟」與蘇東坡
紅樓異事:林如海和賈府締結了婚姻契約,成就「木石前盟」
王夫人為什麼力挺「金玉良緣」而不是「木石前盟」?
紅樓異事:賈府布局一場木石前盟,最後換得金玉良緣
「精讀紅樓」第二十三回(下):「木石前盟」的虛化
「木石前盟」不僅僅意味著寶黛愛情,還有更深層次的意蘊!
小戲骨紅樓夢逆天萌炸?家居里這段木石前盟才叫驚艷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