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災難記憶如何進入歷史敘述

災難記憶如何進入歷史敘述

災難記憶如何進入歷史敘述



摘要

中青評論


災難進入歷史記憶後,能讓我們回想的或許不只是驚悸與震慟,還在於一種理性的反思。


黃帥


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40年了,汶川大地震也是8年前的事情,但人們一提起災難便會自覺地想起這兩場災厄。災難時常發生,也從來沒有從歷史記錄中消失,但真正讓後人銘刻並進入國家歷史敘述的卻並不多見。

群體記憶的生成,不僅僅是災難事件傳播的自然過程,也是輿論引導與干預下的產物。縱觀歷史,多災多難,而非美學敘述下的田園牧歌。只不過在死亡的悲傷之上,我們的先人學會了苦中作樂,學會了對災難的選擇性遺忘。


在講究「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代,災難往往被看作上天對塵世的警告,帝國的擁有者對此無不心悸,甚至要下「罪己詔」來安撫民心。就像1626年(明熹宗天啟六年)的「天啟大爆炸」破壞的不只是帝都的安寧,也在心理意義上動搖了王朝統治。在搖搖晃晃的人間震蕩後,明清易代的大變局也隨之而來。這場被後人反覆敘述的靈異災變,成了明史上耐人尋味的一頁,也是尋常巷陌間時常談起的古代災厄故事。


「天啟大爆炸」並非明帝國傷亡最慘重的災難,1583年(嘉靖三十四年)1月23日,「華縣大地震」造成至少83萬人罹難,震災波及大半中國,其破壞力之大、造成傷亡之慘重堪居世界災難史之最。但今人卻少有人知曉這場駭人的天災,在歷史學家眼中,這也不是一段很重要的史料。原因何在?嘉靖年間,明帝國內部雖已有僵化老朽之態,卻仍未及日薄西山之時,在世人眼中,帝國統治的衰落與災難的發生不構成必然聯繫,這點恰與「天啟大爆炸」相反。


在現代的災難敘事里,除了自然的不可控因素之外,災難往往也與社會管理失誤甚至失效有關,它同時也是民眾團結與集體抗災的深刻記憶。很多時候,災難記憶也與政治敘事相關。比如,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是被反覆提及的兩場災難,除了「天災不可防備,人禍本可避免」這樣的心理,這兩場災難得以進入歷史敘述,還在於它們都被納入了國家政治文化演變的敘事中。唐山地震與三位國家領導人的先後離去,成為1976年的標誌性事件;而在2008年,抗震救災與多難興邦的敘事合流。「大國崛起」之夢和抗震救災背後的「萬眾一心」情懷,成為這場災難不可磨滅的記憶。


正如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中所說,身份認同與記憶的存留也息息相關。比如,非洲某些地區頻發的饑荒、瘟疫同樣駭人,卻很難引起國人對本國災難一樣程度的關注,就是因為我們對非洲難民缺乏身份認同感。發生在本國甚至身邊的災難卻很容易引發群體共鳴,比如2007年濟南「7·18雨災」後,每年夏天暴雨襲來,濟南人普遍會想起這場雨災。雖然它的傷害程度比不上那些更大的災厄,但在「濟南人」這個相對封閉的身份里,它的影響力就會擴大,成為市民記憶里揮之不去的陰影。

另外,新媒體傳播也加深了災難記憶的程度。過去災難事件只能依賴傳統媒體的報道,但隨著近年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興起,只要你擁有一台智能手機,災難的現場圖片、視頻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遍網路,在這些信息的刺激下,旁觀者便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感受經過時間沉澱就成了記憶,記憶在我們的口耳相傳中不斷變形、凝固,甚至內化成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災難記憶。


災難進入歷史記憶後,能讓我們回想的或許不只是驚悸與震慟,還在於一種理性的反思。尤其是那些被我們逐漸忘卻的災難,以及那些游離於主流敘事以外的災難,其中又折射出怎樣的人性與現實?


有趣,有料,有想法!歡迎關注《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官方微信「中青評論」,點擊文章標題下「中青評論」即可訂閱。時評新鮮熱辣,高論風趣幽默,內參大膽有料,篇篇乾貨,篇篇長知識!本微信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並註明微信公號:cydplb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中青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當古詩詞進入高考作文題目,你會如何進行寫作?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如何避免濕氣進入體內?
假如進入沙漠有死亡的風險,你還會走進去嗎
這些植物迷宮你知道嗎?進去容易出來難,方向感差的人請謹慎進入
如果你很難靜下來進入冥想狀態 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火影忍者進入新篇章博人面臨重大危機 看編劇要如何拯救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如何避免濕氣進入體內?
進入宮觀朝真應當注意什麼?
假如你戀愛了,這幾招教你如何快速進入戰場
楚喬恢復記憶身世曝光 星玥CP反目劇情進入高虐
【祛濕】「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如何避免濕氣進入體內?
當事業進入瓶頸期,你該如何突破?
當代素人之書為何不能進入書法史
感情進入平淡期,該如何重新點燃愛情?
記者進入最泯滅人性的老虎繁殖場偷拍,駭人慘況遠遠比想像的嚴重
如何從曖昧進入戀愛關係?
「寶馬」離婚事件進入白熱化狀態,究竟結局如何?
王者榮耀修鍊之地如何進入 體驗服申請攻略
黑洞吸入物質會進入另一宇宙 相對論也解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