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文化說大一點,是人類留給自然界的一切痕迹;說小一點,則是不同人群對於各種痕迹的選擇方式。這種選擇方式因不斷延伸而積累成歷史,文化也就成了歷史對後人的一種設計。這種設計,主要體現為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兩個方面。相比之下,精神價值更值得研究。我們當然有權利突破歷史對我們的設計,但首先應該了解這種設計。了解這種設計,其實也就是激活我們的記憶,認識我們自己。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奄奄一息的武士聽到了童年歌聲


要說中華文化的重大記憶,我必須講述一件真實的往事。

19世紀後期,中華文化遇到了毀滅性的災難。先是兩次鴉片戰爭,再是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焚燒圓明園,後來又遇到了中日甲午戰爭,軍事上的一連串失敗帶來了文化上的絕亡心理。


領土像一個盤子,文化像是裝在盤子里的水,盤子被瓜分成了碎片,水還盛得住嗎?眼看著高山將崩、大廈將傾,恰恰就在19世紀最後一年的深秋,一個叫王懿榮的金石學家從中藥「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而他,又正巧是「京都團練大臣」,承擔著聯絡義和團、保衛首都北京的責任。在他發現甲骨文後才幾個月,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清廷西逃,王懿榮壯烈自殺。


為什麼恰恰讓這位首都淪陷時的防衛長官發現甲骨文?我想用藝術的語言說,這是祖先在冥冥中要讓後代在滅亡前激活一項重大的文化記憶。甲骨文,向我們展示出一個具體、完整的商代,而商代又是那麼偉大。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歷史終於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證的起點,連孔子、司馬遷也由於沒有見到過甲骨文而對商代不太了解,而這居然被臨近毀滅災難的現代中國人感知了。幾乎在發現甲骨文的同時,又發現了敦煌藏經洞,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更偉大的唐代。請大家想一想,在八國聯軍的槍炮、鐵蹄下,一個活生生的起點——商代和一個活生生的高峰——唐代,同時出現在國破家亡的中國人面前,意味著什麼!


一位武士在備受欺凌之後終於奄奄一息地倒下了,但就在此時,他突然聽到了美麗而響亮的童年的歌聲,激活一種重大的文化記憶,足以挽救整體生命。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人類有一種哲學是用中文寫的


在甲骨文所刻畫的商代之後,中華文化的第二個重大記憶應該放在哪裡呢?毫無疑問,放在老子、孔子和他們引領的「諸子百家」時代。


首先值得我們記憶的人,是老子。老子擔任過周王室圖書館的館長,後來他決定出關隱居,邊關守衛讓他留下一些文字作為出關的條件,他不得已就在邊關上寫了五千字,那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一開頭就是十二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這五千個字,在人類歷史上處於極高的精神地位。十幾年前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全人類古往今來十位最重要的作家,老子名列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歷史上被翻譯成外文而流播最廣的著作,第一是《聖經》,第二是《老子》,也就是那五千字的《道德經》。

西方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的哲學都是用德文寫的。有了老子,我們可以說一句,處於峰巔的那種哲學,是用中文寫的。老子的很多思想,在今天越來越顯出價值。例如他主張簡約,拒絕對自然、對社會的過度耗費;他主張不爭、不辯,不要把勝敗輸贏當一回事,一切都在向反面轉化,等等。原來,我們當代社會追求的「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在老子那裡已經有了精神根源。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與老子相比,孔子走了一條不同的路。他覺得君子應該擔當起不斷講述、四處傳播的責任。孔子的學說,古往今來被講得很多。我覺得,他最大的努力是從家庭倫理引申到社會倫理,試圖建立一個「尊尊」、「親親」的禮儀世界。尊重一切該尊重的人和事,親善一切親友並推及他人。要達到這個目標,孔子提出了一個人格基礎,那就是君子之道;又提出了一個行為規則,那就是中庸之道。

對於君子之道,孔子並沒有對君子下定義,卻划出了一道道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讓我們知道君子是什麼,以及作為對立面的小人是什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而且直到今天,我們還找不出另外的科學概念能替代這兩個命題。今天如果說有什麼令人擔憂的趨向,那就是君子話語常常被小人話語所淹沒。


對於中庸之道,過去常被我們誤解成「和稀泥」、「騎牆派」,其實它的本義是反對極端主義,尋找大家都能接受的一種「合適」和「恰當」。這在當代世界恐怖主義和單邊主義都很張揚的時候,特別能顯現意義。孔子認為,只有這種中庸,也就是合適和恰當,才能溝通一切人、關愛一切人。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華文化也在個體人格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我想,最早為中華文化打下個體人格基礎的,應該是悲哀而高尚的屈原、司馬遷,騎上了戰馬的曹操、諸葛亮,以及那些放達而風流的魏晉名士吧。中華文化,因他們而有了不同的生命溫度。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中華文化的「不喜歡」和「不在乎」


對於中華文化的記憶,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擺脫歷史順序,從邏輯上來感悟中華文化的光榮和缺憾。


中華文化有三個「不喜歡」。


第一,不喜歡遠征。熟土可依,遠土不親;家人思聚,故鄉難離;勝敗無常,禍福不永。比哥倫布探險早60年的鄭和船隊那麼強大,到了那麼多地方,但沒有產生過一絲一毫搶佔領土的幻想。相比較之下,古巴比倫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遠征中湮滅。中華文化的不遠征思維又與內耗思維連在一起,中華文化是一種非侵略性的內耗文化。中國人有很多對不起自己人的地方,但一直沒有怎麼對不起外國人的地方,在文化上也是這樣。


第二,不喜歡極端。中國也有過極端主義時代,但那是過場戲,長不了,正劇還是不極端的中庸之道。


第三,不喜歡無序。中國從秦漢帝國時確立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規範,又實行了郡縣制和戶籍制,保證了兩千年的秩序。


我們除了要記住中華文化的一系列優點外,也不要忘記它的諸多缺憾。有的缺憾還是優點的派生物,像是陽光產生的影子。


中華文化有三個「不在乎」


第一,不在乎公共空間。大家都在責備我們的同胞有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等等的毛病,這些毛病看似道德問題,實際上是對公共空間的漠視。儒家文化講究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但當時他們所認識的社會倫理,主要是朝廷倫理。在朝廷和家庭之間,應該有一塊很大的公共空間,但中華文化沒有為這塊公共空間留出足夠的地位。公共空間的意識,也就是公民意識,這是一切現代化思維的載體,我們應該加以拓寬。


第二,不在乎實證。中華文化早早地劃分了陰和陽、君子和小人、忠和姦、善和惡,卻一直不在乎真與假的界線,即缺少「證偽機制」。


我們對於謠言,喜歡「無風不起浪」的判斷,造謠者在頃刻之間就贏了一半。被謠言傷害的人也歷來以「身正不怕影子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邏輯來自我安慰,結果謠言充斥四周,無法以實證來消除,人人都是它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證偽,需要有一種集體敏感和共同法則。西方文化的現代化是從推廣實證主義開始的,中華文化也應在增強實證機制,即證偽機制上,克服自身弊病。


第三,不在乎創新。這一點也是從中華文化的優勢中翻轉過來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成果多,回過頭去學習、敬佩還來不及,怎麼還會想到創新?結果,我們的文化,多的是整理、校點、收藏、注釋,少的是實地考察、荒原歷險、大膽探索。



中華文化,有生命溫度的記憶



現在掀起「國學熱」,對於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文化傳承有積極意義,但也必須注意,不要把我們的歷史文化作過度的盲目讚美,因為歷史的惰性、歷史的悲劇、歷史的災難也都與之有關。我非常熱愛傳統的中華文化,但心中又十分明白,中華文化的未來生命,在於創新。


文 | 三度 轉載請註明出處


品讀經典古詩詞與精美文章,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唐詩宋詞品讀


很高興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與你相識。每天推送經典古詩詞與精美文章品讀,讓我們在這浮躁的年代,靜下心來,陪三度一起品讀鑒賞那些快被時光遺忘的經典古詩詞,修身養性,傳承經典,約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品讀之家 的精彩文章:

唐代「高考」,王維為考狀元不惜假扮「藝人」
古代書信:字裡行間的溫文爾雅
蘇軾:氣吞山河的豪放詞風
古代最有情懷的四大「文化行者」
詩詞里的酒,一場延續千年的醉舞

TAG:古詩詞品讀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生命的厚度
畢斯惠:記憶生命中的感動
生命中的她
文殊菩薩 象徵生命應有的高度
生命中最寶貴的記憶,全在媽媽的愛里
生命里最溫暖的陽光
感恩生命中最美的遇見:致《一隻貴賓狗狗的溫度》的讀者!
宇宙的生成與生命的演化
一本有人生溫度的日曆,給時光以生命
生命的絕唱 舒文
我的微寫秀:生命,生命
生命的長度與寬度
生命中最純凈的愛戀
生命中的遇見
瑜伽,生命中最美麗的贈與
【美文】生命里,那些美麗而溫暖的相遇
微笑,是生命中最美的詩行
沙漠——熔爐中的生命
溫麗娟│經典,生命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