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非遺在身邊:石能「印」意更可人

非遺在身邊:石能「印」意更可人

非遺在身邊:石能「印」意更可人



非遺在身邊:石能「印」意更可人

文/李君蘭圖/王儉


石不能言頗可人——若能巧用印章技法,在方寸玉石間篆刻數字,或顯盡至高無上之君威,或抒盡心中無限事,那就更令人愛不釋手了。


印章,最初誕生的時候叫「璽」,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藝術門類。古代典籍中關於印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貨賄用璽節。」這個「璽節」就是後世所稱的印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製作出了天下第一璽,上琢有「五螭相盤鈕」,下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鳥蟲篆體印文,透露著開國君王的一股霸氣。玉璽、官印承載著權威象徵延續了下來。而在漫長的歲月浸潤中,伴隨著中國書法繪畫的長足進展,於鑒藏書畫目錄、書畫作品上鈐蓋印章漸成風氣,從最初僅作為「持政之物」,慢慢成為供文人與士大夫把玩的藝術品。收藏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盛行起來。

真正掀起「印章」潮流風的,當屬明代國子監博士文彭。據說,他在南京任職時,某日偶遇一位賣青田石的老漢,或許出於對老翁的憐憫、對石頭的敏感,他一下子買下四筐石頭,回家迫不及待鋸開一看,不禁大喜,燈光下奇石晶瑩剔透,成了一方方晶瑩奪目的圖章,其中質優者,就是半透明的「燈光凍石」;稍差者,也是當時的老坑礦石。自此,青田、壽山等葉臘石開始引入印材的行列,原先作為銅質請人鑄鑿印章的做法被文人們放棄,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銅印時代,進入了以文士為主體、個性為特徵、名家輩出的石章時代。


儂好上海由新民網出品


吃喝玩樂、上海故事、同城活動


每天熱愛上海多一點,


加入小儂家族就對啦!

新民晚報官方微信


有用、有益、有趣


街談巷議微信


街頭訪談,麻辣點評


(責編:tibet)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西藏網 的精彩文章:

「柔性力量」第二屆貴州省女美術家作品展走進遵義
遼寧為10名高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
浮沉驚夢畢業季
張家口市戲劇家協會換屆 左艷林當選第五屆主席
高校借閱榜告訴你:17所名校里最受歡迎的21本書

TAG:中國西藏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非遺在身邊,精彩看不完
現實版戰狼,一封遺在身上,泥地滾打都不怕,誓為國家守和平!
盤點那些已經遺在歷史中的世界古老文明
世遺在敲門:布朗古寨靜候萬茶歸宗
中國非遺在G20平台上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