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參與立憲運動的立憲派,是一群篤信君主憲政救國論的讀書人。他們大多是受過傳統教育的紳士,以儒家思想為正宗,其中亦有曾留學或進過新式學堂的,多少具備了一些時代的知識與觀念。從思想淵源的角度來看,立憲運動,顯然是傳統觀念與新知識影響下的奇妙結合。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圖)清末立憲運動出國考察憲政的大臣


立憲與革命,是清末民間知識人所推動的兩大改革運動。


參與立憲運動的立憲派,是一群篤信君主憲政救國論的讀書人。他們大多是受過傳統教育的紳士,以儒家思想為正宗,其中亦有曾留學或進過新式學堂的,多少具備了一些時代的知識與觀念。從思想淵源的角度來看,立憲運動,顯然是傳統觀念與新知識影響下的奇妙結合。


立憲運動的宗旨在於促成君主立憲,讓國人有參與政治的機會。這一運動的醞釀在同光年間就已開始,而其發生,應始於康有為戊戌變法計劃中設立議院之策。康氏在戊戌初夏的一個奏摺里(代擬),曾指出議院的主要性質與優點,並將其視為立憲制度的重要內容:

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聖,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康有為強調議院是君民交通的管道,並將二者聯繫起來,成為健康的政體。議院除了像英國的政治經驗所證明的能夠便利徵稅,還使人民能夠經由代議士發表政見與訴願,並在達成公共政策上扮演輿論的力量。康有為一生所持守的目標十分堅定,即以西方為主要模式以求中國政治、經濟以及學術思想的改變,而且他要達到此一目的的方法也十分明確,即「按照近代西方的樣板,以緩進的步調,使古老的中國傳統進入共同的近代世界的價值系統」,在康有為看來,西方近代的政治模式適合同一時期發展中的所有國家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圖)立憲派代表人物張謇,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

在清末推動立憲運動者,一般稱之為立憲派。他們主張君主立憲的主要理由是針對革命黨的威脅,以為「中國今日,固號稱專制君主國也,於此而欲易於共和立憲制,則必先以革命;然革命決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專制」。因此,應以和平方式,要求清廷實行立憲;因國民程度不足,中國只宜君主立憲,不宜民主立憲;且君主立憲尚須以開明專製為其過渡階段。


在立憲派方面,繼康有為而起的對君憲運動作出進一步理論指導的,是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事實上,正式提出君主立憲主張的也是梁啟超。他於1901年發表《立憲法議》一文,認為「君主立憲,政體之最良者也」。民主立憲政體的缺失,是由於施政方略變易太多;選舉總統競爭太烈,於國家幸福間有阻力。


至君主立憲實行的方式,則是請光緒帝詔告全國,定中國為君主立憲國;派大臣出國考察後,起草憲法;再令全國士民討論,五年或十年後,再下詔頒訂憲法,以二十年為實行之期。之後,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連續發表《開明專制論》,其立論的要旨,在於說明中國不宜革命,革命必生動亂;然而中國並不能驟然立憲,因為人民程度尚未及格,故應採取開明專制,作為君主立憲之預備。


梁啟超的理論,是根據德國學者伯倫知理的《國家論》,以君主為國家統治的主體,人民為國家統治的客體;君主與人民之關係,為主體與客體之關係。君主之人格,即國家之人格。人民各為利益而相競爭,君主立於利害關係之外,超乎其上以判斷之,故能以平衡的正義,調和社會各種利害關係的衝突。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圖)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參見汪精衛(汪兆銘)《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民報》第四號。他將專制解釋為「一國中有制者,有被制者,制者全立於被專制者之外,而專斷以規定國家之行動」的制度。所謂制,乃「發表其權利於形式,以束縛人一部分之自由」;然其形式有良與不良之分,「良」者謂之開明制,不良者為野蠻制。


由專斷而以「良」的形式發表其權力者,謂之開明專制;而開明專制,是以所專制之客體的利益為標準。所謂專制之客體,即指被制者而言。換言之,開明專制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標準。

立憲派認為清廷有立憲的可能,至少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清廷之君主有立憲之願望。根據梁啟超的看法:「苟君主不欲立憲則已耳,君主誠欲之,則斷非滿洲人所能阻也。夫阻之者固非無人矣;然其人豈必為滿洲人?吾見夫今日漢人之阻立憲者,且多於滿人,而其阻力亦大於滿人也。」換言之,中國之不能立憲,其責任不在清廷,而其主要阻力則來自漢人。


由此可知,立憲與不立憲問題,並非種族的問題。否則的話,漢人必盡贊成立憲,滿人必盡反對立憲。參見飲冰《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叢報》第四號。但今天的情形,並非如此,漢人中有贊成者,亦有反對者,滿人中亦有贊成者,亦有反對者。滿人反對立憲的原因,是基於個人的富貴權力方面的考慮,於是以立憲不利於滿人為借口,勸和當局。如果有人委婉陳說,使滿人知道立憲對於他們不僅沒有害處,反而有大利,那麼滿人是可以接受的。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圖)《新民叢報》是20世紀初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重要刊物,於1902年2月由梁啟超創辦於日本橫濱


其次,滿人有立憲的必要。梁氏認為:「滿漢利害相反之點,誠或有之;然其間獨無利害相同者乎?相同者何?則中國亡而無漢無滿而皆無所麗是也。吾以為彼滿人者,苟計及其全族之利害,則必能棄排漢之政策,而取同化於漢之政策。蓋非是決無以自存也。」


再次,立憲更符合漢人的利益。梁氏指出:「國民於政治上,行自由競爭,其政治能力高度之民族,必能占政治上勢力;漢人政治能力,優於滿人,故誠能得正當之立憲政治,則滿漢兩族,孰佔優勢不成問題者也。」基於漢人本身的利益,梁氏認為漢人也不應該反對立憲。


總之,清廷能否立憲是政治問題,而與種族問題無關。


立憲派主張君主立憲,所以也反對(共和)民主立憲。他們反對共和之說的最主要原因,是人民程度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甚至連當時的革命派都持相同的看法,例如,在陳天華看來,「國之治化,其進在群,群之為道,其進以漸;躐等而求之,則反蹶而仆,或且失其最初之位置。法蘭西之革命,流血至多,而卒不若英國民權之固,由程度之不逮也。中國經二十餘朝之獨夫民賊,閉塞其聰明,鉗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遽欲與他人之成年者同享自由之福,其可得乎?」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且各國之治化,「皆由野蠻而專制,由專制而君主立憲,由君主立憲而始共和,秩序井然,斷難躐等」「中國今日,亦只可為君主立憲,不能躐等而為共和」。基於這一原因,梁啟超認為中國在實行君主立憲之前,必須有一段開明專制時期,作為立憲的預備;而革命黨則以約法之治為過渡,其實二者並無本質區別。


在清帝退位前,康梁一直想藉助清廷的力量來實行憲政。他們的基本政治主張有二:其一,是君民同治,認為國人沒有進行革命的能力;其二,是滿漢不分,以國家主義代替民族主義。這兩項政治主張是康梁實踐君主立憲的最後依據。


1899年,章太炎與宋恕論變法立憲之事,宋認為中國宜效法日本。而章太炎則認為日本與中國「端緒不同,巧拙亦竟異」。日本是封建之國,「民性慕進,以偷生惰游為恥,有良俗,故其憲政亦工,非以憲政能致善俗也」。中國的情況大不同於日本,「塵為郡縣,而國胙數斬,民無恆職,平世善柔之夫,猶能逾超資次以取卿相,會遭變故,而蜚躍者眾矣」。


章認為當時不可苟效憲政,根本問題是「除胡虜而自植」。當世之病,是陸贄所謂時弊,而非法弊。清廷之弊在於其已淪為一個老朽貪腐的荒唐朝廷,以立憲救之,如以《孝經》治黃巾。總之,他認為先有良俗,而後有憲政。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誰敢說宋朝孱弱?這場改變世界格局的抗蒙戰爭足以證明
明明有實力,但為什麼在清朝開條火車道就這麼難呢?
正史里劉備的發跡竟與漢朝宗室的身份沒關係,他能成功另有原因
再讀《琅琊榜》「懸鏡司存與廢」的最終打開方式
中國書法之最,這篇文章全告訴你!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你認為布琳是壞人,那這些畫面是沒有辦法解釋的
慈禧寧願割地賠款,為何認為法國做的這件事,是對她最大的侮辱?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雍正是清朝最好的皇帝?
這也是一種慈悲,你認為對嗎?
不是您認為的都是薄荷,看清了,這才是中藥里認可的薄荷!
你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嗎?老子是這麼看的
你一直堅持認為的,極有可能是片面的
王俊凱高考後做了這事:有人認為是驕傲,有人卻認為不該炒作!
有人說宇宙是無限的,可霍金卻不這麼認為!
對於這麼多人說鹿晗長相太「娘」,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林沖扈三娘是一對、武松是詩人?外國人就是這麼認為的
戰鬥民族能打棕熊?你認為這有可能嗎?
什麼,你說是我是只貓?主人你認為這就沒有威嚴一面!
你認為朝鮮的女人保守嗎?你想多了
總認為自己對,那就錯了
劉德華從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認為對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親人去世有託夢這說法,你是怎麼認為的?
為何所有人都認為清朝亡於道光,看看他如何選繼承人的就知道了
你認為對的,卻不一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