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司馬承禎一生的道教著作很多,《坐忘論》在道教經典中有重要影響。「坐忘」是道教術語,指在修鍊中「心不見,形俱泯」的一種狀態。《莊子·大宗師》有言:「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其意是忘卻自身形體,拋棄聰明才智,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與大道相化為一。司馬承禎繼承老莊的「坐忘」思想,並把它具體化,提出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層次的修鍊方法,稱為「七條修道階次」。這些修鍊方法對後世中國養生學研究,特別是對中國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司馬承禎在《坐忘論》開篇說:「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但是在如何對待「道」上,卻各不相同,有人「惡生死之苦,愛生死之名;重道德之名,輕道德之行;喜色味為得志,鄙恬素為窮辱」,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也有人「自雲智巧,如夢如迷,生來死去,循環萬劫」,到頭來嗟嘆倒置,捫心苦晚。所以,只有把人生和學道長久糅合在一起,才是得道的根本。而「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輿,失非之奪。」就是說,命是我自己的,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得道不是上天給的,失去也不是別人奪走的,關鍵是靠自己修鍊,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司馬承禎的七條修道階次都有具體內容。


第一曰「敬信」。「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須虔誠,對所修之事不能心存疑惑。只有堅信不惑,才能得道,信是修道之要,只有那些堅定無疑,加之勤行者,才有可能得「道」,才能達到「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遺」的境界。


第二曰「斷緣」。「斷緣者,斷俗事之緣也。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即是要斬斷塵緣,不為俗累,進入老子所說的「塞其思,閉其門,終身不勤」的境界。人在世上會遇到很多世俗之事,即便是入了道門,塵緣若不斷,也終難修成正果。若追求自我,著眼於自身,就會產生貪慾、恐懼、苦惱等,結果背離了人生的意義,得到的全是痛苦。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只有忘卻自我,放棄世俗的慾望,「棄事無為」,這樣就不再為「我」的慾念而苦求,身心不勞,無事安閑,日益入「道」。

第三曰「收心」。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所以學道之初,必須安坐,收心離境。只有安坐收心,一無所染,才能超凡脫俗,入虛無幻境,合心道為一。生命之道的修鍊就是要不斷地凈化凡塵之心,向「虛無」本體回歸。但世俗之人往往「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能凈除心垢,與道冥合,才能「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靜定日久,病消命復,復而又續,自得知常。知則無所不明,常則永不變滅。」從而獲得神仙長生之道。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第四曰「簡事」。要求修道之人應處事安閑,不為物所累。人生必「嘗於事物」,但「事物稱萬,不獨委於一人;巢林一枝,鳥見遺於叢葦。」人應不做非當之事,「事非當,則傷於智力;務過分,則弊於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所以修道之人,要斷簡事物,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文中還舉例說:酒肉、羅綺、名位、財產等都不過是「情慾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生執著不舍,「自致亡敗」,實際就是迷失了生命的方向。司馬承禎認為,「蔬食弊衣,足延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為生哉!」「財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夫以名位比於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能知貴賤,應須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


第五曰「真觀」。所謂「真觀」,就是「智士之先鑒,能人之善察。」對於福禍吉凶,要察覺在先,並正確處理和應對。司馬承禎認為:一餐一寢,都可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與其作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守其本。觀本知末,休靜心閑,方能觀其真理。常言說,無欲則剛,無欲則可觀其妙。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不可廢,物不可棄,當虛襟而受之。人事衣食就像「船舫」一樣,欲渡海須藉助於船舫。「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以無憂,不積以無失。」這是做人的宗旨,須儘力而為之。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第六曰「泰定」。泰定的內蘊是「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定」在生命修持的階梯中處於「出俗之極地,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即將進入得道的境界。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宇」則心也,「天光」則發慧也。生慧不算難,難在「慧而不用」。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若能做到「定而不動,慧而不用」,就可以得「深證真常」之道。司馬承禎在這裡說的「慧而不用」,對智慧採取「無為」的態度,與現代人所說的「大智若愚」相類似。


第七曰「得道」。道是什麼?「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匱,謂之道」。他引《靈寶經》中「身神並一,則為真身」和《西升經》中「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等論道之言,以證其說。可見他追求的是形神永恆統一,即是「坐忘」的目的。為了達此目的,應避免勞心。他還說:「山有玉,草木固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資熏日久,變質同神,鍊形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


在上述生命修持的七個階次之後,司馬承禎又附以「樞翼」,提綱挈領地綜述《坐忘論》的主旨:如心歸至道,須先受三戒,依戒修行,自始至終,可得真道。這三戒是:簡緣、無欲和靜心。依此修行,可得真道。能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最後,司馬承禎把「得道」的標準歸納為「心有五時、身有七候」,五時為:動多靜少;動靜相半;靜多動少;無事則靜,事觸還動;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到達這一境界,「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身有七候是指:舉動順時,容色和悅;夙疾普消,身心輕爽;填補夭傷,還元復命;延數千歲,名曰仙人;鍊形為氣,名曰真人;鍊氣成神,名曰神人;煉神合道,名曰至人。凡得不到五時七候者,都算不上得「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中醫養生——大暑如何養生
美圖欣賞——王屋山風景圖集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道教知識——道士如何做齋蘸法事
中醫養生——夏天吃什麼補氣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與《坐忘論》
司馬承禎《坐忘論》七法,讀千遍自能成大道
大唐高道司馬承禎留下的修真秘訣!
大唐高道司馬承禎留下的修真秘訣
著名學者司馬承禎對道教的貢獻是什麼?
重玄與南宗的煉養淵源:淺析司馬承禎與白玉蟾的煉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