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日本千年「肉食禁斷」 導致其男性身高一度只有1.55米

日本千年「肉食禁斷」 導致其男性身高一度只有1.55米

摘要恢復肉食後一個世紀,這一紀錄被提高到1.70米,增幅達十餘厘米,為世界前列。



日本千年「肉食禁斷」 導致其男性身高一度只有1.55米



從「肉食禁斷」看日本古代文化流變



作者:趙堅 旅日文化學者


  日本人的自然觀,與同屬東亞的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的民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其動物觀,相對於人類和動物「差別主義」的西洋文化,日本人多持「平等主義」態度。日本在歷史上實施過近1200年國家層面的「肉食禁斷」政策(「禁斷」在日語中是指「絕對斷絕、禁止」),更與世界上大部分民族不同。探討日本人的動物觀,對於了解日本文化、宗教與歷史,細至日本人的飲食結構、衛生習慣和體格身材等,都會有所助益。


  不少學者指出,實施千餘年的「肉食禁斷」政策,對日本人的身材體格發生過消極影響。考古發現,禁斷之前古墳時代(266~413)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3米,而廢止禁斷之後的江戶時代(1603-1867)下降為1.55米。恢復肉食後一個世紀,這一紀錄被提高到1.70米,增幅達十餘厘米,為世界前列。當然,坐姿、飲食結構的改變和運動等,都是身高增長的重要因素,但肉食可以視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今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節制肉食、提倡素食又成為時髦,一些日本人開始緬懷歷史上的「肉食禁斷」,提出日本人應該恢復其以「米」(素食)為主的文化性格,以與「肉食」對抗,因為有「米」才能有「氣」,哀嘆戰後「氣」中的「米」部消失,而簡化成「気」字,打叉否定了「米」的中心構成。華夏古語有云:「肉食者鄙」,想不到兩千年後又有可能成為時髦話語了。


  神道教對肉食持非議


  考古發現,繩文時代(約15000年前至2300年前)的日本人,其肉食主要來自狩獵所獲的麋鹿和野豬,此外還有少量熊猴狐貉等60餘種哺乳動物,動物脂肪和內臟是當時繩文人攝取鈣、有機鹽等元素的主要來源。進入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中 ~公元3世紀中)後,主要來自朝鮮半島的移民帶來了大陸的農耕畜牧文明。


  但是,日本古代的畜牧業沒能形成東亞其他國家的規模,除了其包括漁業的豐穰自然資源能基本滿足居民食物需求外,本土的神道教信仰可能是拒斥畜牧業的主要文化原因。戰後刊行的神道教扶乩書《日月神示》有這樣一條規定:「神國日本之神民為非肉食者」,顯然出於後世增飾,但神道教從一開始就對肉食持非議,卻是準確無疑的。用於神社祭祀的幣帛雖然包括野獸之肉,但不及家畜。神道教崇尚潔凈和「禊祓」(洗滌污垢),忌諱見血,作為肉食的家畜需要屠宰,隨解體而來的血污就是一大不潔。


  此外,神道教的「泛靈論」主張萬物有靈,因此神祇有「八百萬」之眾。與其他具有偶像的宗教神靈不同,日本的神祇大抵沒有形跡,而寄宿在包括岩石草木、飛禽走獸在內的萬物之中,既沒有高低等級之分,也沒有「輪迴」的痛苦。人死了,就可以成靈(佛教傳來後叫「成佛」),而且成什麼靈都行,未必要是天上人間的神仙(天津、國津系神祇)才算成靈。人類可以轉靈動物,而動物亦可轉靈人類,人獸之際,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必須虔敬。日本文化的「主敬」,應該來源於這種自然觀和動物觀。為肉食虐殺動物是殘酷行為的意識,大概與神道教的人類生命與動物生命同質的思路有關。

  佛教促成了「殺生禁斷令」


  飛鳥時代(592~710)災疫頻仍,從中國傳來的佛教成了困境中精神解脫的「鎮護之法」,開始在朝野流行。675年天武天皇頒布「殺生禁斷令」,禁止食用牛馬狗猴雞五畜(狩獵的鹿和野豬等除外),還禁止在狩獵時使用陷阱和飛鏢。豬不在五畜之列,大概當時還很少有飼養家豬(即豚)的農戶。不殺五畜的理由為:牛耕田,馬載物,狗看門,雞報時,猿似人。除了「猿似人」一條有「物傷其類」的惻隱之心外,其餘全為經濟實用理由,說明初行「禁止肉食」令時,天皇本人估計多受佛教「不殺生」戒律的驅使,但說服官民接受,卻需經濟理由。


  官府這一類禁令,此後還多次重複發布,如德川五代將軍綱吉就頒布過「生類憐憫令」,重申政府的「殺生禁斷」行政命令。直到德川幕末的「牛馬屠殺禁止令」,估計雖有禁令,但民間仍有違禁飼養。如10世紀初有位叫三善清行的學者,對和尚肉食看不過去,曾經寫文章諷刺說:「狀如沙門,心如屠兒」,「屠兒」是對屠宰戶的蔑稱。「屠兒」有一個別稱叫「穢多」,就是指其因屠宰而滿身污穢之意,殺生業被列入「非人」的賤民,業者被隔離開來,很難與社會其他居民交往。可是很奇怪,屠宰大型鯨類的漁民卻不在「穢多」之列。奈良時期就有了捕鯨的記錄,到江戶時期捕鯨業達到全盛,日本人似乎將鯨與其他四足陸生動物區別對別。


  「殺生禁斷令」發布之後,與本地神道教「習合」(融合)的佛教逐漸浸淫日本社會,肉食雖然從未絕跡,但「禁忌肉食」成為社會的「建前」標誌(行為準則)。尤其是進入室町時代後,佛教深入人心,小規模的家畜飼養業,甚至連一直未曾停止過的狩獵漁撈業,一併衰落,對肉食的禁忌意識,滲透日本社會。


  直到明治時期西洋文化流入、天皇發布肉食獎勵令(1872)為止,「肉食禁斷」的實施歷時近1200年。這種風習至今猶存,譬如出名的四國遍路巡禮時,信者持杖,在杖端系一鈴,一路鈴聲,讓道上爬行的昆蟲聞聲迴避,以免不小心踩踏。古代日本人的動物觀,融入長久的國策。若論肉食禁斷最大的功績,應該是制止了畜牧業帶來的大規模森林草原化,讓日本良好的生態環境維持至今。

  日本為何沒有「騎馬民族」


  古代日本人的動物觀不但阻止畜牧成為產業,還對日本社會的其他方面發生重大影響。就馬而論,日本本土馬大概來自華南矮種馬,以後與來自華北的中型馬雜交,身高1米至1.3米左右,戰國和江戶時代雖然通過南蠻貿易引進大型洋馬,但對品種改良影響有限,直至明治時代本土馬的外形改觀甚微。黑澤明等導演的日本時代劇(歷史劇)以及「大河」劇(長編歷史劇),經常會出現駕馭高頭大馬的騎兵軍團,其實都是編導的虛構,因為日本歷史上不曾有過可以湊成「兵團」的大型戰馬,影視道具的馬匹多是西洋種駿馬,要比日本的本土馬高出近半米。


  日本人很早就從中國攜回《元亨療馬集》和《馬經大法》等飼馬專業書籍,在18世紀中以後還出版過《西說伯樂必攜》、《扇馬譯說》和《解馬新書》等,專門介紹西洋的去勢技術。可惜這些典籍並沒有發揮多大的效用,沒能在明治時代之前大規模改良日本的本土馬種,其宗教信仰所形成的自然觀、尤其是其動物觀,對家畜和動物去勢,從觀念上是不可接受的,當然就很難付諸實踐了。


  日本歷史上的武士,大多跨騎有點像現在稱為「pony」的矮種馬。戰國時在日本待過多年的葡人傳教士弗洛伊斯(Luis Frois,1532~1597),在其回憶錄中記錄:不像西洋騎兵在馬上揮戈擊劍對陣,日本武士馳騁到戰場後,下馬扛著兵器去和敵方廝殺對打。當時的馬匹,主要是馱運武士沉重的盔甲和其他武器裝備。未曾去勢的日本本土馬,矮小精悍,耐於爬坡登坂,但其野性未泯,經常蹴踢傷人,難以駕馭,而且牝牡同列的話,嘶鳴躁動,狂野不安,根本不能控制,所以基本上不能用於集隊與敵對陣。到了明治年間,日軍參與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時,其軍馬「素質猛獰,而一見母馬,即亂隊列,傷及運送兵士,需苦心制御,為列國兵士所輕蔑嘲笑」。

  著名學者江上波夫提出「騎馬民族說」,宣稱日本歷史上有過來自東北亞「騎馬民族」的征服王朝,很多學者加以反駁,筆者認為反駁的最重要論據就是日本本土馬沒有去勢的歷史記錄。看看歷史上匈奴和蒙古的戰馬都做過「去勢」手術,如若有征服日本的騎馬民族,何以其「牧民」性格幾乎未在日本其後的飲食習慣、家畜管理和供牲禮儀中留下任何痕迹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風窗 的精彩文章:

TAG:南風窗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長達千年的素食運動,最終導致國民身高只有1.55米
日本人花了65年做了一件事!導致中國損失慘重,死傷3500萬
1945年,美國投放兩顆原子彈,究竟導致多少日本人死亡?
一個低級失誤導致美國損失200億和130名士兵
這裡每年餓死1.8萬孩子,營養不良導致7歲孩子像5歲
肥胖導致每年損失2萬億美元
爬樓梯導致每年2萬人死亡!這幾個動作,50歲以上盡量別做!
導致10萬人死亡的最大人造災難,影響地球800年
400年多前,人類史上最強一次地震災難,直接導致83萬人罹難
300年前,一少數民族建立一種制度,導致中國損失了千萬人
月球引力極端變化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
老照片:1944年日本在越南瘋狂搶奪糧食導致數百萬人餓死街頭
印度胎兒性別鑒定,導致一個學校200男生,卻只有46個女生
195公斤媽媽為了孩子狂減115公斤,卻導致了另一個噩夢
月球引力極端變化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
印度洪災已導致至少182人死亡 約415人死於雷擊
過於肥沃導致找不到工作,胖小伙猛甩肉從350斤瘦到147斤!
40歲女人的臀部周長超2.4米,背後原因竟是因為懷孕導致?
朱元璋犯下的一個低級錯誤,導致明朝只存在了2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