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南懷瑾: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南懷瑾: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南懷瑾: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謂佛世尊此中略顯三種戒性,一受持戒性,二出離戒性,三修習戒性。」就是說,講戒律與修持的重要。

「一受持戒性」,戒律,你不要聽得那麼嚴重,戒律是幹什麼的?就是心上的行為啊,拿現時代的學問來講,即心理行為。其實,我們一切凡夫起心動念的心理行為就是戒,尤其是一個學佛的人,心理行為先要轉,這叫做「受持戒性」,接受憶持戒性了。


「二出離戒性」,跳出三界。


「三修習戒性」,慢慢練習,把善根轉了,修成功。這怎麼講呢?他說,佛告訴我們這個戒性,聲聞道的三種戒性。


「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受持戒性。」就是說,你真正接受了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聲聞乘啊,不談菩薩戒,由此顯示受持戒性」,你「受」了戒了。

「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出離戒性。」受了戒幹什麼呢?比丘戒在宗教的學名上叫做別解脫戒。玄奘法師的翻譯少一個「脫」字,不要加上,保持它原文。比丘戒為什麼叫別解脫?就是特別的。本來一個人在世間法修,現在我們剔去鬚髮,穿上出家的衣服,是走特別的一步,超人的一步,所以叫別解脫戒,同凡夫法、菩薩道有差別。所以叫別解脫戒。這樣給你講,你就懂了,不然你們看了別解脫戒是什麼?別解脫戒就是比丘、比丘尼出家人的戒。為什麼要修別解脫戒?為了「出離」世間快,出離是別解脫出離的解釋。

南懷瑾: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


「別解律儀所攝凈戒,當知說名增上戒學。」比丘、比丘尼的別解脫戒是一種「增上戒」,增上緣,使你善行,起心動念的善行很快地成就。

「即依如是增上戒學,修增上心,增上慧學。」有了戒以後,自然得定,定不談了,定是小事。因為你依戒而行,起心動念,念念不敢亂來,有善法之學,你的心就轉了,心轉了自然定,不談定而定在其中。有了定,自然得慧,「增上慧學」,所以這裡沒有講到定,知道了吧?不然你想,這裡怎麼少了一個定?定在什麼地方定啊?(有答:心。)心定!所以,「增上心」學,定在其中了,要懂這個道理,然後修增上。


「由此能得一切苦盡,究竟出離。」為什麼出家?出家可以跳出三界苦縛,離苦得樂,得涅槃之樂。所以,「一切苦盡,究竟出離」,畢竟跳出三界。


「如是出離,用增上戒以為前行所依止處。」要真想離苦得樂,跳出三界,得究竟涅槃之樂,只有「增上戒」,「增上」什麼呢?就是加工啊,就是現在所講的加工的快。只有增上戒學做前鋒部隊,然後,你才能跳出來。


「是故說此別解律儀,名出離戒性。」因此,「別解」脫戒就是「出離」三界的「戒性。」


「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再說,修比丘、比丘尼戒,我們心理的行為、外表的行為,即做人行為的標準就初步上了「軌」道。什麼軌道?「圓滿」成就的軌道。

南懷瑾: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你們要注意啊,真正受了戒的人要懂得戒,哪怕自己思想裡頭動一點點小念頭的錯誤,就害怕因果,犯了大罪。所以,我初一、十五給你們講戒時,不是引用過永明壽禪師講的「隔牆聞釵釧聲」,就已經犯了淫戒了。隔著牆壁,曉得,哎呀,高跟鞋的聲音,這是個女的,走路倒是蠻輕的,一定是三圍蠻好——你早犯了淫戒了。有分別心就代表犯戒,貪嗔痴慢疑都是如此。


你說:「哎,你這裡有贈送的佛書啊?」

「有啊。」


「好不好給我一本?」貪戒犯了,嚴格講就是如此啊!


所以,真正講修行之戒……這不一定出家啊,你們居士們注意啊,要真正學佛的人必須如此!於起心動念處,「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年輕人要在這個地方學,才是真正學佛,叫做「受學學處。」


「由此顯示修習戒性。」為什麼我們要受戒、守戒呢?轉這個業根,種姓地。

南懷瑾: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


「若由如是所說諸相別解律儀,修習凈戒,名善修習,極善修習,如是一種屍羅律儀現前宣說,當知六種又即如是。」以大乘菩薩來講,所說的戒律包括前面的布施、持戒、禪定、般若等都在內。「屍羅」就是戒,實際上不念si-luo,念si-la。


「屍羅律儀由十因緣,當知虧損。」講到戒律,心理的行為,有「十」種「因緣」屬於你不是修行人。


「即此相違十因緣故,當知圓滿。」如果沒有這十種過失,你是心行戒律,你是真實修行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拾遺館 的精彩文章:

「平民財神」沈萬三為什麼會給朱元璋修城牆?
秦始皇到底有沒有焚書坑儒?
宋代的稱呼:相公娘子原來都是錯的!
古代狀元為何被稱「獨佔鰲頭」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TAG:文化拾遺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閻王易見,小鬼難纏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獨有「謚法」的微言大義
南懷瑾:君子有三畏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敘言「三」
南懷瑾:「怕」的哲學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敘言「一」、「二」
南懷瑾先生:真正的大學問
南懷瑾先生:胡適胡聊虛雲老和尚
南懷瑾老師:觀察人的六大原則
南懷瑾先生臘月詩:舉步截流是大雄
南懷瑾老師:宇宙事物的大原則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二」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三」
南懷瑾老師:生命的大原則
南懷瑾老師講述:《易經》影響古代帝王之三大法則
南懷瑾:《金剛經》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夢頓醒!
宜方宜圓——南懷瑾處世大智慧
南懷瑾:王陽明的轉世故事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的大關鍵——如何看待「義」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