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唐人宮樂圖 軸絹本設色縱:48.7公分橫:69.5公分


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綳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五代兩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岩叢樹 軸 絹本 水墨畫 縱:144.1公分 橫:55.4公分


巨然(西元10世紀後半葉),南唐鍾陵人,開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滅亡(西元975年)後,巨然隨李後主降宋,而遷至汴梁。擅畫山水,畫法學自董源。繼承其師之披麻皴(如麻布纖維散開來一般的筆觸表現)而自創山巒陰鬱層疊情景之畫格,被稱讚為造化之神。

此幅畫山徑曲折縈迴,穿過樹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卵石」或「礬頭」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皴法細膩描繪,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山間由下到上配以蒼鬱的樹林,巧妙地表現出深山沉潛的景觀。如董其昌「巨然真跡神品」題識所示,堪稱巨然畫中絕佳珍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北宋 范寬 谿山行旅 軸絹本淺設色畫縱:206.3公分橫:103.3 公分


范寬(活動於十世紀),陝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後來覺悟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讚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蹟。

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溪聲在山谷間迴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北宋 郭熙 軸絹本淺設色畫縱:158.3公分橫:108.1公分

郭熙(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河南溫縣人,神宗時為宮廷畫師,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深受皇帝賞識,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他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捲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


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北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軸 絹本設色畫縱:97公分橫:53.6公分


黃居寀(西元933-993年以後),為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花鳥名家黃筌之子,繼承其父雙鉤填彩的風格。黃筌父子之畫且成為宋初圖畫院比較畫藝優劣的標準。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佈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北宋 崔白 雙喜圖 軸絹本設色畫縱:193.7公分橫:103.4公分


崔白(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豪梁人(今安徽鳳陽東)。擅長道釋、人物、山水、花木、鳥獸,尤精於花鳥。


本幅描繪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性機靈,喜群聚,有衛護領域的習性。畫面上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似欲回應經此路過不行嗎?三者動態與其呼應之關係,恰構成似有「S」型之韻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潑生動的神韻。這種自然生態中的景象,不是從籠檻中能觀察到的,畫家必需具備精湛的繪畫描寫能力,而且時常到郊野觀察,在偶然中見此生動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練的技法憶寫稍縱即逝的景象,再參考平時曾畫過的相關畫稿,或繼續觀察描繪,始能慢慢完成工謹詳實的作品。畫成於嘉右辛丑(1061)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南宋 李唐 萬壑松風 軸絹本設色畫縱:188.7公分橫:139.8公分


李唐(約1049-1130)後,另一說約(1070-1150後),河陽三城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後,中原紛亂,建炎年間(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畫院又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詔,賜金帶。


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高齡的李唐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參差的插雲尖峰。畫中岡巒、峭壁似剛被斧頭鑿過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這一片石質的山,顯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分的壓迫感。山巔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線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北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絹本設色畫縱:197.5公分橫:108.7公分


蘇漢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難後,跟隨宋室,遷居錢塘。詳細生卒年已經不可考,大致的活動時間為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中期。他早年曾當過民間畫工,宣和年間被徵入徽宗畫院。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為人所讚賞。


本幅畫庭院中,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佈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由於畫中姊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根據這項線索,推測此作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在徽宗的宣和畫院時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宋 劉松年 畫羅漢 軸絹本設色畫縱:117公分橫:55.8公分


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門,故人稱之為暗門劉。淳熙間(1174-1189)為畫院學生,至紹熙年間(1190-1194)成為畫院待詔。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而神氣精妙,過於其師。寧宗時(1195-1224)進「耕織圖」稱旨,賜金帶,時稱絕品。


本院藏畫中,有三幅劉松年畫羅漢,每幅都款署「開喜丁卯(1207)劉松年畫」,此軸即為其中之一。幅中羅漢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沉思。身側隨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樹上長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觀,畫面生動。此羅漢臉上滿佈皺紋,雙眉蹙起,神情專註,栩栩如生。全作用筆變化多端,衣紋流暢羅漢頭後的圓光,及三樹枝柯掩映,層次分明。全畫敷色研麗,繁縟精美,皆臻絕紗。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南宋 馬遠 雪灘雙鷺 軸絹本淺設色畫縱:59公分橫:37.6公分


馬遠(活動於西元1190-1224年),字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光宗、寧宗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不論構圖、筆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創立「水墨蒼勁」一派風格。與夏珪齊名,人稱馬夏。


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四隻白鷺,均做瑟縮之狀,寒天的景緻,令人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而濃淡墨色畫出的樹石、遠山和蘆草,對比於留白的積雪處,和幾不見墨痕的白鷺們,在黑白之間,充分表現出清冷的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另從岩壁上伸出的枝幹,曲折延伸,勢如蛟龍昇騰遊動,這種筆勢往下拖垂,形成長而斜向伸出的畫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馬遠」風貌。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宋 馬麟 秉燭夜遊冊絹本設色畫縱:24.8公分橫:25.2公分


馬麟(約西元13世紀),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濟縣),後遷居浙江錢塘。宮廷畫家馬遠之子, 曾任職南宋寧、理宗(1194-1264)兩朝畫院,位至祇候。作畫題材廣泛,工山水、花鳥,也擅長人物。其作品多進呈君王供賞玩或頒賜用,畫上常見有南宋寧宗、楊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題詩。


此圖取材自蘇東坡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繪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


一士人據太師椅當門而坐,品味幽靜月夜良辰美景。馬麟對自然觀察敏銳,寫生功夫頗深,抒情小景工緻細膩,表現宮廷園苑亭廊建築和園林布局,作品有院體畫工整細緻的特點,極富有情致。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宋 宋人人物 冊絹本設色畫縱:29公分橫:27.8公分


本幅畫士人坐於榻上,駐目凝思,執筆似欲書寫。身旁陳設琴、棋、書、畫四事,以及飲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後有座屏風,其上懸掛著士人之寫真畫軸。畫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於身邊,表現出閒適雅逸之生活。關於畫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實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燒香、點茶、褂畫、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醞釀發展中,本幅可見其端倪。一般「畫中畫」的屏風,多填飾以山水,本幅則以花鳥為飾,相當難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諸水鳥的風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鳥畫特別興盛的時代性。


本幅畫曾經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對畫中人物甚感興趣,曾命姚文瀚也畫張相似構圖之作,畫中人物則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嚮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南宋 梁楷 潑墨仙人 冊紙本水墨畫縱:48.7公分橫:27.7公分


梁楷是名滿中日的大畫家,祖先梁義曾任職山東東平縣。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法賈師古,而青出於藍。南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畫院待詔,這是最高級的宮廷畫師。皇帝曾特別賜給金帶,這種畫院最高的榮譽,梁楷卻不接受。他喜好飲酒,酒後的行為不拘禮法,自稱是「梁瘋子」。傳世的作品,草草為之者,人謂之「減筆」,本幅就是。


梁楷以大筆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襬,飛揚的筆勢墨韻,有如爆炸性的轟雷霹靂,整幅畫來,不出十數筆之間,就將一位ㄔ亍獨行,一臉眯笑的仙人,筆簡形具地充分表達出仙人飄逸的氣質。畫完成於傾刻之間,卻是一生畫技千錘百鍊的成果。梁楷的藝術創作,借酒助興,酒酣意發,無拘無束,正是最真實的自我。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軸絹本設色畫縱:176.8公分橫:76.2公分


觀世音又稱觀音,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這尊觀音與常見的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不同,祂的頭頂共有二十六個菩薩頭和一個佛頭,有一千隻手,每一隻手的手掌中間又有一隻眼睛,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教觀音的一個重要典型。


萬頃波濤,四天王背負著一座七寶蓮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十分莊嚴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兩位菩薩隨侍,下方的天龍八部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示敬。觀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紺髮垂肩,雙唇上下都有鬍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全圖賦色研麗,瓔珞裝飾和七寶蓮台都描繪得十分仔細。人物衣紋線條柔勁流暢,這些特色都與傳至日本的南宋佛畫十分類似,是一幅難得的南宋佛教繪畫精品。


遼金元: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金 武元直 赤壁圖 捲紙本水墨畫縱:50.8公分橫:136.4公分


本幅無名款,作者實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號廣莫道人,約活動於十二世紀下半期。


蘇軾的〈赤壁賦〉,宋神宗五年(1082)完成後傳誦千古,畫家據之以成畫題。畫中東坡頭戴高裝巾子,與二客一船夫,泛舟蕩漾於江水之上,「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則是「斷岸千尺」;水則「江流有聲」;畫中強調風動松折,對山石之描繪,為典型之斧劈皴法,筆意健勁,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對山石更是曲盡質感堅硬。扁舟雖小僅寸餘,但以小點連綴成形,點之跳動,如音符叮噹有聲;水流旋渦,迴瀾起伏,輪轉旋律有韻,去而又還,筆調充滿著音樂性。兩岸之間,大江東去,氣象萬古雄偉,煙波浩渺。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元 吳鎮 雙松圖 軸絹本水墨畫縱:180公分橫:111.4公分


吳鎮(1280-1354),浙江嘉興魏塘鎮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嘗自署梅沙彌。吳鎮工詩文,善草書。擅畫水墨山水和墨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


吳鎮早年常臨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畫,五十歲以後,畫風逐漸成熟。幅左款題:「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節,為雷所尊師。吳鎮。」知此畫為吳鎮四十九歲的作品,是他傳世的畫蹟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畫作。


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後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後推延,幾戶房舍座落在岸邊,空間深邃。雖然這件畫軸的畫題是「雙松圖」,可是從畫上兩棵樹的枝幹看來,吳鎮畫的應該是檜樹才對。畫中檜樹的枝枒糾結,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畫樹的風貌。樹皮以長披麻皴來表現,筆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礬頭,也是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沉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軸紙本設色畫縱:68.7公分橫:42.5公分


王蒙(1308-1385),吳興(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是趙孟睿1254-1322)的外孫。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死於獄中。畫風以王維(701-761)、董源(活動於十世紀上半葉)、巨然(十世紀)為宗,但能自立面目,與黃公望(1269-1354)、吳鎮(1280-1354)和倪瓚(1301-1374)齊名,合稱為「元四大家」。


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作的構圖幾乎密不透風,但因畫家有虛實相濟的觀念,故在畫幅的右上角營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無迫塞的感覺。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長披麻皴畫樹榦,又雜以繁密的苔點,筆法變化多端,細膩豐富。墨色層層點染,濃淡分明,同時又用了赭石、藤黃、硃砂和朱標點染,使得全作秋意滿幅。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軸紙本水墨畫縱:74.7公分橫:35.5公分


倪瓚(西元一三0一至一三七四年)字元鎮,號雲林、迂翁。家富饒,築清閟閣蓄古書畫,善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


此幅成於洪武壬子(西元一三七二年),七十二歲所作。此幀先寫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又寄贈醫師仲仁,請雲林補詩,容膝齋即仲仁居處,是先有畫而後有題者也。此幅筆墨極為淡雅,畫樹墨色層次較多,中鋒多於側筆,近坡皴多染少,皴筆亦特覺清勁。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元 唐棣 霜浦歸漁圖 軸絹本淺設色畫縱:144公分橫:89.7公分


唐棣(約1287~1355年),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人。幼聰穎,年方弱冠,詩畫均為鄉人推重。初畫山水學趙孟睿悶浠笊d之趣。繼窺郭熙,晚縱筆入韋偃,而其中對郭熙用力最深。


畫松樹二株,挺峙幾達於頂端,枯樹三株左右偃仰橫斜,秋樹四株穿錯雜於其中。漁夫三人,背著網罟負荷漁具,邊走邊談笑。中段為嵐霧橫隔,虛淡杳遠。石頭用雲頭皴,坡則略帶披麻,乾筆為多,運筆雖微用側勢,然大皆出以中鋒,輪廓線條均勻,故覺圓厚。巨石下緣近水處不施勾皴,形成上豐下銳,並狀水氣空濛,此乃法郭熙「早春圖」。背景用淡層層托染,墨色豐郁,使主景更顯突出。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劉貫道 畫元世祖出獵圖 軸絹本縱:182.9公分橫:104.1公分


劉貫道(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期),生卒年不詳,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在世。河北人,字仲賢,善畫。至元十六年稱旨,補御衣局使。所畫道釋、人物,全宗法晉、唐。畫山水宗李成、郭熙,佳處逼真。花竹鳥獸,亦能集合諸家之長,成為當時畫壇的高手。


此畫作於西元1280年,屬於大幅作品,畫北方沙漠地帶,一片黃沙坡地,景色單調。在沙丘無垠的遠方,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人騎數眾,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其中騎著黑馬、身穿白裘的,應為元世祖,與世祖並駕的婦女,似為帝後,其餘八人,應是侍從,其中尚有中亞黑奴一名。


圖中人物、馬騎無論衣著、裝備皆刻畫精細,表情神態自然生動,而世祖的面容,更與本院所藏冊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證兩圖的寫實。雖然劉貫道的畫作傳世甚少,但由此軸中人物的傳神,可明劉氏善畫的美名,非憑空得來。


明代: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沈周 廬山高 軸紙本設色畫縱:193.8公分橫:98.1公分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石田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山水少承家法,四十歲前師王蒙,中年後以黃公望為宗,晚乃醉心吳鎮,期間又兼參南宋夏圭筆意,然皆能出入變化。用筆勁捷有力,佈墨含蓄蘊藉,融揉參雜,而具自家風貌。其畫以水墨山水為主,另其寫意花卉鳥獸亦甚佳,其影響後人既深又遠,無愧稱明四大畫家之首。


此幅畫於成化丁亥(1467),為先生41歲作,畫祝乃師陳寬(號醒庵)70歲壽慶,故精力專註,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幾無空處,山石皆用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咨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佈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衝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文徵明 軸絹本設色畫縱:194.1公分橫:59.3公分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停雲生、衡山。畫師沉周,書畫雙絕,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畫藝、德行皆為時人所重,受其影響者甚多並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姪兒文伯仁,學生陳淳、陸治、錢榖等人,都是吳派之中堅人物。


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樹老乾分披,杈枒四齣;其後松樹兩干並伸,參雲直上。背景石壁與松柏緊貼,塞地漫天,幾無餘地,忽於絕高處界出飛泉一道,數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緊迫繁複之中,遽爾空靈疏朗,確為神來之筆。


此幀作於嘉靖己酉(1549)冬日,為文氏八十高齡所繪,而經力充沛,神氣十足,筆墨縱逸,深雄險峻,是文徵明粗筆畫作中極精之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唐寅 陶穀贈詞 軸絹本設色畫縱:168.8公分橫:102.1公分


唐寅(1470-1532),吳縣人。字子畏、伯虎。號六如,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擅詩文書畫,尤以畫藝見長;初師周臣,繼而研學李唐、馬遠、夏圭,山水獨具一格。


此作繪歷史故事一則。北宋初年,陶穀(903-970)出使南唐,時南唐國力弱小,而陶穀態度傲慢,在南唐後主面前出言不遜。南唐臣僚忿而設下圈套,派宮妓秦蒻蘭扮做驛吏之女以誘之。原本盛氣凌人的陶穀,見到溫婉美麗的秦蒻蘭之後,不禁為之邪念萌動,曲意奉迎並贈詞討好,變得庸俗不堪,遂敗慎獨之戒。不日,後主設宴招待陶穀,陶氏再次擺出正人君子派頭,後主舉起酒杯令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即是陶穀所贈,頓時弄得陶穀面紅耳赤,狼狽至極。


畫中人物刻畫,工謹微妙,陶穀拈鬚倚坐榻上,旁置筆墨紙硯,前面燃著紅燭。秦蒻蘭束髮高髻綉襦羅巾,坐彈琵琶,情態生動逼真,正是贈詞前後的情景。背景之樹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畫屏也都精心刻畫,不獨佈局得體,設色秀研,而且理趣兼優,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題詩:「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詩情畫意,寓意殊深。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徐渭 花竹 軸紙本水墨畫縱:337.6公分橫:103.5公分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後改字為文長,號天池,晚年亦號青藤道人。個性好奇,曾將名字拆解為「田水月」作為落款。他曾擔任閩督胡宗憲的幕僚,名重一時。但也受其連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動,自殺數次未成,又因多疑殺妻而入獄,晚年則以寫書賣畫為生。他可能是中國藝術史上行跡最為狂怪的藝術家之一。


徐渭兼長詩文書畫,也是重要的戲曲作家。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畫風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蟲、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聞名。


本幅以水墨圖繪竹石與花卉,根據他自己的題款,應該有十六種花,請大家清點一下是否正確。畫中以微細多樣的墨色變化,大筆刷出石面,雙鉤白描畫竹,畫花的筆法則快速咨肆,時見暈染與水墨流動,但墨調層次變化很多,畫面活潑熱鬧而有生意。對畫家而言,筆情墨趣的表現顯然比精細描繪景物更為重要。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軸本水墨畫縱:321.9公分橫:102.3公分


董其昌(1555-1636),江蘇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萬曆十六年(1588)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領袖,理論與創作兼長,收藏豐富而精於鑒賞,歷代書畫作品若經過他品題,則身價馬上高漲。善書,尤其擅於行草。因為飽覽古畫,所繪山水得以集宋元各家之所長,主要從董源、巨然的傳統而來,但自成一家。筆墨秀潤蒼鬱,爽朗瀟洒,書法性甚強,而構圖亦深受書法理論中「勢」的概念所影響。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等書,他所提出的南北宗傳統之說,與其書畫風格皆對當時及之後三百年藝壇影響甚巨。


根據董其昌自題,本幅是觀董源之畫後追仿之作,並加入黃公望的筆意。但畫中所見並非模仿所得,其構圖、用筆皆是董其昌集大成後之自我風貌。筆法脫胎自書法,講究用筆使轉的提頓抑揚,而墨色的濃淡燥濕,層次變化也很多。主山上黑白條塊的對比強烈,意不在表現立體,而是追求畫面虛實相生的趣味。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呂紀 荷諸睡鳧 軸絹本設色畫縱:174.5公分橫:104.2公分


呂紀(活動於西元1439~1505年間),浙江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亦作樂漁。呂紀為明代中葉著名的宮廷花鳥畫家,孝宗弘治(西元1488~1505年)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衛指揮。花鳥初學邊文進(活動於1403~1428),後摹仿唐宋諸名家,結合工筆、寫意法,呈現出多種面貌,頗具個人特色。


月夜時分,嵐霧凄迷,蘆葦、荷葉隱現其間,洲諸上棲息大雁四隻。構圖上只有近、中景,遠景則多省略不繪。本幅雖有呂紀名款,然有存疑之處,且通幅之筆力較為薄弱,當非呂氏之原蹟。但其景物佈置與氣氛營造與另一張本院收藏呂紀「秋諸水禽」頗為接近,故此應為一相當忠實於呂氏風格之仿作,可從此畫中一窺呂紀寫意風格的面貌。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周臣 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句意 絹本設色畫縱:116.6公分橫:63.5公分


周臣(約西元1460至1535年後),字舜卿,別號東村,鵝場散人。吳郡人(今江蘇蘇州)。畫山水師陳暹(1405-1496),得宋人法;擅摹李成(919-967)、郭熙(約1001-1090)、馬遠(活動於1189-1225)、夏圭(活動於1180-1124),用筆精熟。又兼工人物,無論古貌奇姿,或綿密蕭散,均能各極意態。唐寅(1470-1523)、仇英(約1494-1552)二家,為其最傑出的弟子。


白居易〈別柳枝〉:「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與楊萬里的〈閒居初夏午睡起〉:「日常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畫幅構圖採邊角式,雖與浙派同樣傳承自馬、夏傳統,但卻了無浙派剛勁的筆調,處處洋溢著南宋院體繪畫抒情的風致。周臣弟子仇英的工筆人物畫,殆種源於此。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戴進 春遊晚歸 軸絹本縱:167.9公分橫:83.1公分


戴進(西元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據說他早年隨著當地畫家學畫,以擅畫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間,推薦入宮廷供職,由於畫藝超群,享譽王公貴卿之間。不過,後來受到同僚的嫉妒與排擠,不得重用,悵然南歸。放歸後,在杭州仍然繼續作畫,從學者甚眾,對當時畫壇影響甚巨,後世稱其為浙派之祖。


右下角的前景,畫一座庭院,伸出牆外的樹枝、路邊紅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天」的氣息。一名士人正在敲著門,庭院中有個僕人提著燈籠前來應門,顯示著春遊主人「晚歸」的詩意。中景的田野小徑上,兩個農人扛著鋤頭回家,遠處農舍的空地上,有個農婦正在餵食家禽,人物雖小,顯示出畫家對細節的用心描寫。


這幅畫的筆墨多取法自南宋時代的馬遠、夏圭一派,構圖上雖然仍然舊沿襲著南宋院畫體系風格,保留了大部分空虛的地方,但是畫面比較平板,近景和遠山幾乎是在同一平面上,比較缺乏景緻空間的深度。畫上並沒有作者的落款和印章,但是從畫風,再比照其它畫作來看,似可推斷是戴進在北京時期的作品。繪畫技法功力深厚,筆墨靈活而變化多端,可稱代表戴進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 陳洪綬 梅花山鳥 軸絹本設色畫縱:124.3公分橫:49.6公分


陳洪綬(1599-1652),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自號老蓮。明亡後,又號悔遲、勿遲、雲門僧。擅長書畫。在繪畫方面,他專工人物,旁及花鳥、草蟲、山水,無所不能。他所畫的人物,軀幹偉岸,衣紋細勁,兼有李公麟(1049-1106)和趙孟睿1254-1322)之妙,不過他喜歡用誇張手法來作畫,是晚明變形主義畫風的大家。此外,他又參與版畫的製作,對晚明版畫藝術的提昇貢獻匪淺。


巨大的太湖石後,有一棵樹榦盤曲的老梅,枝椏上滿佈著含苞待放和盛開的梅花。一隻山鳥佇立枝上,側頭而望。這隻山鳥的鳥喙平伸,表情極富趣味性。陳洪綬以古籀法寫梅榦,筆力雄健。花以鉤勒填彩法畫成,輪廓線條細如遊絲,遒勁穩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點染,瓣瓣豐厚,朵朵圓實。石的皴紋扭動,筆墨圓潤而含蓄。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明 杜堇 玩古圖 軸絹本設色畫縱:126.1公分橫:187公分


杜菫(約活動於西元一四六五—一五五年),本姓陸,後改姓杜。丹徒(江蘇鎮江)人,寓居南京。字懼南,號檉居、古狂,又自署青霞亭長。成化初,舉進士不第,遂絕意功名,專心於詩文、書畫。


「玩古圖」為雙拼巨幅,原畫可能曾被裱裝成立屏。主題除了鑑賞古器,也在描寫琴棋書畫等文人的遊藝活動。畫風秀雅古樸,饒有南宋院體餘韻。杜菫此型工筆人物畫,對唐寅中期風格,深具影。


清代: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清 王時敏 仿王維江山雪霽 軸紙本設色畫縱:133.7公分橫:60公分


王時敏(1592-1680),江蘇省太倉人。字遜之, 號煙客、西廬老人, 晚號西田主人、歸村老農。祖王錫爵萬曆時官至相國, 父王衡為翰林編修。錫爵喜與名士結交, 曾邀請董其昌(1555-1636)、陳繼儒(1558-1639)至支硎山與王衡一起讀書, 時敏也儒染文風, 研習書畫, 從小奠下良好基礎。萬曆四十二年(1614)時敏入京拜官, 以蔭為尚寶丞, 累官太常寺少卿, 故人尊稱之「王奉常」。 四十九歲出使閩南, 因過度勞碌辛苦, 至南京發瘧病倒, 因而辭官隱居於太倉郊外之西田(原為明代皇家祿賜給時敏祖父王錫爵之地), 此段時期優遊於筆墨之中, 作詞、書畫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時敏家中本富名跡收藏, 酷愛搜羅鑒別古書畫, 天啟四年(1624)升尚寶卿, 長年寓居京城, 曾借觀鄰舍程季白所藏王維「江山雪霽圖」, 大約崇禎五年(1632) 董其昌收藏王維「雪溪圖」亦歸其所有。「四王」每作畫輒題仿某家筆法, 概想與其神合, 得其生趣。此圖系依其所見及自家收藏名蹟, 再自由運用宋、元各家的構圖、筆墨、設色方法, 來重建唐人王維古雅清秀的氣韻。


「放王維江山雪霽圖」作於戊申(1668)畫家時年七十七歲。圖上山岩有著傾斜的走向, 構成奇特宏偉的山形, 充滿動勢。全畫多勾染少皴紋, 畫樹以細筆勾勒, 設色以石綠、赭石、白粉為主, 正是畫雪景之古法表現。此幅畫筆墨清潤, 設色皴擦秀雅, 有追法唐代青綠沒骨山水畫的抒情特質。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清 王翬 桃花漁艇 冊紙本設色畫縱:28.5公分橫:43公分


王翬(1632-1717),江蘇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耕煙外史、烏目山中人、劍門樵客。 少即善畫,繼得王鑑(1598-1677)、王時敏(1592-1680)指授,並隨之閱覽各地珍藏,藉機臨摹名蹟,因能筆參古今,貌含南北。畫技之精熟為清代第一。


此幅畫溪岸夾桃,落英繽紛,一漁舟沿溪行來,山巒層疊,綠樹蒼翠,白雲湧起,水際空靈。如繪陶潛《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於筆下。


清 惲壽平 牡丹 冊紙本設色畫縱:28.5公分橫:43公分


惲壽平(1633-1690),江蘇武進人。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後以字行。惲壽平小時候就跟隨伯父惲向(1586-1656)學畫,惲向以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學習的對象,畫風沉雄。見到王翬的山水畫後,即對王翬說:「此道讓兄獨步,格恥為天下第二手。」於是專心致力於花卉畫上的研究,以沒骨花卉聞名,不鉤花葉、枝榦的輪廓線,直接用顏色或墨畫出花朵葉形,創出獨特風格。


此幅畫紫、紅、白牡丹三枝,或正或側,俯仰掩映,曲盡其態。利用賦色的濃淡、明暗表現花瓣豐富的層次變化,而花葉之翻轉向背、枝節細微部份都仔細交待,毫無鬆散之處。全圖設色明麗鮮艷,於光輝燦爛中,別有一種清澄明朗、高雅脫俗之神韻。


清 吳歷 雲白山青 卷絹本設色縱:25.9公分橫:117.2公分


吳歷(1632-1718),江蘇常熟人,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擅長繪畫,與王翬同受業於王鑑、王時敏,畫法近王鑑,後追摹宋元諸家,尤醉心於王蒙、吳鎮,筆法細潤,墨色濃重,為清初六家之一。惟因壯年後,信奉天主教虔誠,熱心傳教工作,疏於繪畫,作品傳世甚少。


此幅山水為其三十七歲(1668)之作,畫層巒疊章,山谷間白雲繚繞,山麓綠樹叢生,蒼翠欲滴,平湖開闊連天。村舍、寺廟、昏鴉點綴其間,展現飄渺幽深、雄偉壯麗之自然美景。畫法繼承唐宋以來青綠山水畫傳統,臨摹古畫功力極深,於青綠著色者尤有獨到之處,氣息頗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綠紅白重色,同時又以淡赭染水天,於鮮艷賦色中別具清雅之致。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那些名畫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 軸紙本設色畫縱:96.5公分橫:49公分


王原祁(1624-1715)字茂京,號麓台,江蘇太倉人, 清四王之首王時敏(1592-1680)孫。天資秉賦及努力,二十八歲鄉試中舉人,翌年中進士,八叔王炎的引薦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補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鑑定內府書畫。後入直南書房,擔任御前染翰,專為皇帝作畫,又贈以「畫圖留與人看」句,原祁將此句刻成印章,經常在其畫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旨纂輯《佩文齋書畫譜》,而其畫論著作《麓台題畫稿》、《麓台題畫稿》、《雨窗漫筆》文中有關如何經營位置、筆墨、設色,是清代畫論的精髓所在。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畫風近似元代王蒙(1308-1385)深秀細密,布局繁複緊湊。全圖以塊石累積作大山,筆墨交融而層層入深,先以淡墨著輪廓,再逐次渲染,又以乾筆皴擦,後以焦墨提醒。畫面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餘皆為深林重章所布滿,表現出林木蒼鬱之景象。本院王蒙「丹台春曉」曾屬於王時敏所有,「丹台春曉」畫中強烈明暗虛實對比在此圖也可見到,「墨須用淡,要求淡里之濃」此乃麓台題畫語。原祁畫上經常充滿著堆積、交疊平面塊體,其前後排列次序不同於宋元畫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來回跳躍連接,畫面因空間互換而形成一股動勢。此圖成於畫家五十三歲之時,為其仿王蒙系列中極精之品。


CIAA


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


與20萬藝術品愛好者共同領略藝術之美


長按 關注


無逸微店


保真出售名家書畫作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品投資 的精彩文章:

鍾馗嫁妹的由來

TAG:中國藝術品投資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深藏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名畫之宋代篇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晉唐書法精選
那些「流失」台灣的中國文物之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四孝圖
十大傳世名畫大賞 《五牛圖》唐代 韓滉 故宮博物院藏
陳師曾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作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佛經佛畫全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器(一)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永樂帝愛過的瓷器
故宮博物院藏—吳鎮《墨竹譜》
趙孟頫《後赤壁賦》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藏《朝侯小子殘碑》
唐 陸柬之書《文賦》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藏品」古陶瓷中的雞文化
看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永樂帝愛過的瓷器
米芾《新恩帖》紙本 行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畫雞名品特展 宋人母雞圖亮相